议“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时间:2022-10-06 09:05:34

议“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文章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当前评价学生作文高下的重要标尺。一般说来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会被视为好作文,反之,那些说大话、套话、空话和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就谈不上是好作文。那么,单就“真情实感”而言,“真情实感”是否也有高下之分呢?对此,我们似乎并没有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最先提出“真情实感有无高下之分”这个问题的是一位论坛上的网友。当时,尽管大家在论坛上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基本观点:“有”或者“没有”。双方各执己见,谁也没能说服谁。

笔者以为,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真情实感”论的诞生和发展作一番梳理。只有从理论的源头上搞清楚了,或许我们的观点才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更具有说服力。

“真情实感”论最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散文家、散文研究家林非先生在其《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林非先生是这样表述的:“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自然图像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以后,林非先生在他的《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的使命》等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真情实感”对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从此,“真情实感论”成为了散文创作的重要的理论基石。

深入研读林非先生关于“真情实感”的论述,我们必须抓住以下两个关键词:一是散文创作;二是主观情感。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进行探讨,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林非先生所强调的能够打动读者的真情实感,是文学创作(主要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情感,虽然是人的主观情感,但这种情感其实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的情感、审美的情感,已经绝不仅仅是人的一种原初的情绪感受,或者只是简单的情绪宣泄。由此,回到具体的作家和作品中,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作家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就在于这些作家笔下所抒发的情感超越了个人原初的情绪感受,即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这个“小我”,而是表现的人类这个“大我”的普世情感,正是这种普遍的情感才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像史铁生的散文,史铁生的散文创作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与读者产生共鸣,皆是因为虽然书写的是他个人的苦难与生活,却融入了作家自身对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苦难、死亡和对生命的意义的真切思考和深度追问,表达的是作家自身以一颗经历磨难的敏感心灵去感知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惨痛以及人类生存的真实困境,正是史铁生这种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命运的不断追问,对美丽梦想的不断追寻,才使他在有限中领略到了无限,在虚无中感受到了实在,才使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思考成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使他的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相反,联系到我们一些中学生的作文,虽然也书写了自己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失败或痛苦,表达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但皆因为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小我”而没有一个真正的“大我”,作者缺乏对自身思想与情感进行一种艺术升华和哲理洞穿,文章所传达的只能是一种顾影自怜或自以为是的情绪宣泄。这样的写作,虽然作者在笔端也倾注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但这种感受却始终没有能够实现艺术的超越,这样的文章与经典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高下也就显而易见了。

综上分析,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具有高下之分,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我们日常写作教学中,如何才能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真情实感”的层次,实现一种艺术的超越呢?

提升作文的真情实感,首先是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情实感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的产生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却是始终伴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越丰富,他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感悟就会逐步深刻起来,一个人的思想深刻丰富起来,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实起来,他的精神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他的思想与情感必然得到一种超越。反之,那种精神生活空虚,思想境界低下的人,无论他们的语言表达多么讲究,无论他们的写作技巧多么纯熟,他们所写出的文章都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如此说来,回到现实的作文教学,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作文难以打动人心?其中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只是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里,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又怎么能够诞生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没有生活的源泉,而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能够表达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学生就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学生提笔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又怎么能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再一个就是,当我们把一切的写作全都异化为应试作文,老师和学生写作的全部动因和目的只剩下为在应试中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分数,如此这般,又怎么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呢?

其次,要能通过自身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不断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当他的内心世界变得无比强大、无比宽厚,他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芒,他对社会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才能站到普遍人性的高度去审视,才能去寻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一切的假恶丑。也只有这样,他提笔作文注入文字中的情感才会是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反之,一个人内心世界就像一片荒凉的沙漠,一条干涸的河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他的笔下形成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当前,我们学生写出的作文之所以“缺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输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严重不足,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如果不能接受经典文化的滋养和浸润,自然难以涵养出良好的艺术趣味。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的视野狭窄,更难以形成较高的阅读品位。一个人的阅读品味不高,作文的境界自然也就不会高。

再次,要善于把日常的情感提炼上升为艺术与审美的情感。苏珊・朗格曾说:发泄情感的规律是人自身的生理规律,而不是艺术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情感首先是作为生理性的一种特征,是常常与人的得失或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表征,它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而且常常是突发的、零碎的、芜杂的。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尽管是真实的、原生态的,但这样的情感因为没有上升到艺术与审美的高度,往往只能表现为一种低下而粗俗的情绪。所以,我们教学生写作要表现真情实感,我们就必须教学生善于对那些突发的、零碎的、芜杂的情感进行严格的选择和精细的艺术过滤,将生活中那些零碎芜杂的表象凝聚起来,赋予思想、艺术和审美趣味的色彩。只有这样,经过一个加工过滤和理性思考的过程,真情实感才能上升为艺术和审美的情感,在作文中只有把表达的情感上升到审美的高度,这样的情感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够打动人的高级艺术情感。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好文章所抒发的情感一定是基于普遍人性的优美之情,崇高之情。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当以此为最高追求。

(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224300)

上一篇:我们该如何“消费”明星? 下一篇: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