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2-10-06 08:35:21

钱荒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启示

摘要: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基础,是银行业稳定运行的保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很快暴露出来。620“钱荒”现象就是问题的集中爆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2013年6月20日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钱荒”事件,来重新审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流动性管理的缺陷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钱荒” 商业银行 流动性不足 流动性风险管理

2013年6月20日,中国银行业遭受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流动性紧张――“钱荒”。这次钱荒是由于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不足而引发的,值得我们反思与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在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中,大量运用金融杠杆和期限错配使得流动性风险不可避免。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不断出现的流动性管理问题都为我国银行业流动性管理带来启示与挑战。

一、出现“钱荒”的原因

(一)同业业务规模激增,杠杆高企,信贷风险加大

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因为同业业务不计入表内,而且同业资产收益较高,资本耗用少,且不计提风险减值准备,因此,许多商业银行都利用同业业务变相扩大了信贷规模。尤其是一些较为激进的银行,纷纷通过大量扩大同业资产规模来规避信贷规模的制约。从图一可以看出,从2010年开始同业业务不断过大,2010年同业资产规模4.7万亿元,银行同业负债规模2.38万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分别为8.47%和4.13%,截止到2013年同业负债规模达到9.31万亿元,相比于2010年增幅为98.08%。而同业负债达到6.21万亿元。

同业业务大规模发展主要在于同业业务的创新以规避监管,扩大银行隐形信贷规模,信贷风险不断增加。目前,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有受益权受让业务,保险通道存款业务等等。这几种业务都属于创新型同业融资业务,收益高而且可以绕过监管。从这些同业创新业务,我们可以发现原本属于资金业务的同业业务,但却被商业银行包装成了可以规避监管的类贷款业务,同业业务则变成了隐匿信贷资产的领域。受益权受让业务就是这样一种业务,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通过同业避开国家对贷款投向和贷款额度的限制,给一些没有资格的单位发放贷款,信贷风险增大,而这一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企业。通过这些创新性同业业务,商业银行不断增大其同业资产配置,同业杠杆也因此不断提高。2013年3月25号,由于银监会8号文,同业资产许多都用于对接理财的“非标”资产,而且一些较为激进的中小银行利用同业资产来盈利,风险敞口很大。截止到2013年6月,由于同业资金需求大,半年末审查,许多头寸难平导致资金面紧张。

(二)理财规模迅速扩大,季末缺口增大

从2007年开始,我国银行业的理财产品开始进入爆炸式增长时代。许多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表外理财产品变相吸收存款,比不资金不足。根据博思数据统计显示,2008 年各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发售7799 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为23055 亿元。同期保险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6243 亿元、5637 亿元、1827 亿元和226 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已稳居理财市场的第一位,规模超过其他类别理财产品的总和,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从11年起,银行理财产品增速基本为50%。根据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公布,截止今年1季度,银行理财产品规模8.2万亿,比12年底规模上升15% (如图二)。

银监会为了减缓理财业务发展过热,于2013年3月25号8号文,对理财产品的发行提出了严格的规定以及监管要求。到2013年4、5月份,理财规模增长速度大幅减缓。由于6月份是季末考核时点。因此,许多理财产品此时到期。大量理财产品到期导致许多商业银行资金不足,大的商业银行可以用自有资金渡过难关,而中小型商业银行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例如代持,来缓解资金紧张。这也是形成“钱荒”的又一原因。

(三)期限错配严重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大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以信贷业务为主,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和同业拆借,资金运用主要是贷款和票据贴现,长贷短存的期限错配现象普遍存在。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更热衷于发放中长期贷款。从图看出,近年来,在中国银行业的贷款项目中,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短期贷款的比重趋于下降。尤其在08年底政府推出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后,银行投放大量以中长期为主的贷款,期限偏长。虽然说期限错配现象在银行中非常普遍,但是采用活期储蓄来支撑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是有限度的,如果出现大量短期存款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提取的情况,而中长期贷款又不能及时收回,必然会带来银行业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如图三)。

(四)监管趋严,外部因素叠加导致流动性紧张

2013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加速,面对“钱荒”,央行坚持不做逆回购注资,收缩流动性,强迫金融机构去杠杆。同时,受银监会8号文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增速放缓。一系列的外部因素叠加也导致了流动性紧张局面出现。

二、“钱荒”反映出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重视

从0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处于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中,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监控以及管理的重要性缺乏重视。而且我国商业银行都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政府兜底---不论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中国政府都会出面解决。正是这种政府兜底意识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重视。而这次“钱荒”正好给我国商业银行上了一节课。面对这次“钱荒”,央行可以说是采取冷面旁观的态度,采取不作为的方式来向表坚持金融去杠杆的决心。没有了国家兜底,商业银行只能独自面对此次“钱荒”。

(二)资产结构配置不合理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情况来看,大部分资产为贷款,而且中长期贷款占得比重较大。而且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没有一个流动性的二级储备,只有存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级储备 ,对与商业银行来说,很难从自由抽取在央行里的储备;。而且对于银行来说,长期贷款由于期限较长,因此风险越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动态预警机制

我国对于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国外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监管有明确的要求,我国这方面还不够成熟。央行在1994 年公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管指标》,该指标对商业银行经营的质量提出了标准规范,界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这一文件的出台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不利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同时也限制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而且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是根据央行的规定来进行流动性管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银行自身的特点进行监管,难以实现切实有效的监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多为静态监管指标,例如,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等。这些指标只能反映一个时点的流动性风险,不能做到实时监控,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

(四)“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难平衡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对与商业银行来说一般难以平衡。因为商业银行都是追求高盈利的,而高盈利一般意味着流动性就会面临不足。相反地,如果要是想提高流动性,必然面临着盈利性的减少。所以对与商业银行来说,这种平衡是很难达到的。一般情况下,由于商业银行对利润的追逐,流动性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在央行的201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指标的平衡性有待加强。因为出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利润目标的考虑,商业银行通过扩张贷款等增加盈利的冲动较强,在权衡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三者关系时,容易轻视流动性风险。

三、“钱荒”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几点思考

经过此次“钱荒”,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在未来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在业务发展方面要增强自我平衡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业务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流动性风险。

(一)建立较为有效且先进的流动性管理体系以及预警机制

对于流动性管理来说,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流动性缺口进行科学地预测,二是寻找合适的策略来弥补缺口。这就需要选择一个较为先进且系统化的流动性管理方法。现在主流的流动性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流动性缺口法、线性规划法、期限阶梯法、L一VaR方法。这4种方法出发点不同,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可以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除了管理方法,建立流动性预警机制对于流动性管理也很重要。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使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不能够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的变化,而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因此对于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时,也应该和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相适应。

(二)加强商业银行自身主动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意识

商业银行要从认识上做切实的转变,从被动变主动,积极主动地运用逆回购、再贷款等负债工具,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改变国政府兜底的概念,主动监测,管理流动性风险。国际上,巴塞尔协议已经将流动性风险监管列入了国际银行总体监管机制中。我国要跟踪和研究国际上先进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动态的、系统的流动性管理模式替代传统的定性、粗放的流动性管理模式。商业银行也要积极落实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此机制应包括实现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监控、完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策略、政策和程序,提升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水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设先进的流动性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

(三)关注宏观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形势,实施动态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时,不仅要从自身出发结合本行特点实施对症下药的流动性管理,还需重点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流动性是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直接对象,因此对宏观政策的分析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准确估计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取向;加强分析宏观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做好流动性安排。

掌握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后,进行动态的流动性监管也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静态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只能反映一个时点的流动性,根据这一反馈做一定安排,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静态指标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当前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建立动态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文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一些思考[J].国际金融,2013(04)

[2]杨东静.后金融危机时期银行的流动性分析[J].现代商业,2013(09)

[3]尹继志.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01)

[4]何跃春.钱荒:拷问银行流动性管理[J].中国邮政报,2013(07)

[5]邹长峰.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对外经买,2013(03)

[6]金煜.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_计量与管理框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7]殷剑锋,王增武.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2010-2012)[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上一篇:浅析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后潜亏因素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中小企业财务分析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