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士生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06 08:24:15

关于博士生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摘 要: 博士生课程设置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从博士生课程设置问题的背景出发,透彻地分析博士生课程的设置现状,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博士生课程的合理设置非常重要,应该受到重视,我们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推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博士生课程 课程设置 问题与思考

1.选题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但是当今国际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博士生的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自1981年开始到2003年年底,我国共授予博士学位超过11万人。1999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超过了1万人,这也是我国每年授予博士学位首次过万。2003年授予博士学位将近1万9千人,2003年与1982年相比博士生招生规模增长了161.4倍[1]。我国的博士生数量非常迅速地增长,为祖国提供了很多博士人才。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博士生的数量在最近几年增长非常快,博士生的规模逐步扩大,但是质量却是非常让人担忧。出现博士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博士生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对于博士生课程的数量,很多学者的观点也不相同,有些学者认为应当精简课程,让博士生更多地进行自学,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让博士生打好基础,把专业基础变得更加扎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其实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是究竟该如何合理地设置博士生的课程,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2.我国博士生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的学位条例规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博士生培养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订,都应该以加强博士生的知识基础为目标,为博士生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既要重视横向的知识面的扩展,又要兼顾纵向的深入挖掘某方面的知识。现阶段我国的学位条例要求博士生掌握和修读5门课程,分别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一门理论相关课程,两门外国语课,还有一门思想政治课[2]。相比于国外的博士生课程,我们国家博士生的课程设置不仅数量太少,而且课程的覆盖面太窄,不够丰富多样。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式的博士生教育和德国式的博士生教育。德国式的博士生教育比较重视科研,不太重视系统的课程学习,而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则非常重视课程的学习。美国的博士生在读期间一般都要学习16-20门相应课程,修读30-40个学分。文科生一般要求修读满45个学分的课程,理工类的博士生实验较多,所以学分要求相应少一些,要求至少修读30个学分的课程。想要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就要花费1-2年,课程设置分为5个专业领域,其中还包括一个跨学科领域,每学期至少上3门课,掌握两门外语。想要通过考核,要撰写大量论文和读书报告,还要通过相应考试。最后想进入答辩环节,还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非常全面的考核,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合格的博士。

3.我国博士生课程设置的问题

3.1课程总体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博士生的课程对于博士生的科研和发展都有很大作用,还能提高博士生的能力,根据上海理工大学罗尧成副研究员主持的课题“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机制创新研究”中进行的调研,得出结论课程学习是博士生(尤其是文科博士)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路径[3],高质量的课程能够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当今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很多课题的研究需要博士生有广博的知识面。但是很多博士生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知识面很狭窄,这样就使得科研能力很低。博士生的课程应该被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开设的课程应该更多,满足不同博士生研究的需要。

3.2教学方式陈旧且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激发博士生创新思维

现在大多数博士生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采取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的效率很低,博士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往往课程没开始多久,很多学生就拿起手机,不再听课。这样教学,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一些老师对于博士生课程的主观轻视,很多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质量较低。导致一些博士生不去上课,就是去上课也是为了学分,十分功利化。

3.3博士生课程不能与科研有效结合缺乏系统性

博士生的课程跟学位论文和课题研究相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根据一项针对北京四所高校300名博士生的调查,67.5%的博士生认为课程学习与论文选题的关系一般或者毫无关系,认为课程与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关系密切的仅为26.2%[4]。这说明大多数博士生认为课程学习与论文的写作关系不大,这就使博士生对课程学习不够重视,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课程能够对论文选题和课题研究有很大帮助,那么博士生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会有很大改善。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应该更符合博士生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让博士生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3.4研究方法类课程、跨学科课程和专业前沿相关课程比较缺乏

根据一项针对8所高校310名博士生进行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博士生对于“目前最为欠缺的三类知识”的回答中,研究方法类知识(64.7%)、跨学科知识(62.2%)、专业前沿知识(55.8%)位居所有选项之首[5]。可以看出博士生对于这三类知识的渴望,但是目前我国博士生的课程设置,这三类课程非常缺乏,而且很多老师的授课还是以讲述一门课程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对于学科前沿的知识介绍很少,导致很多博士生缺乏这样的知识,只能自己去了解。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也很少设置,更多的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相关训练。现在的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很多,这方面的博士生课程却很少,博士生在遇到跨学科的科研任务的时候会觉得无从下手。

3.5课程的考核方式太过单一不能检验出博士生学习的质量

博士生的课程不能得到任课教师的重视,导致很多课程的最后考核就是交一篇论文草草了事。博士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不认真学习,与最后取得的成绩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博士生的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课程论文上交之后,也没有反馈过程,就成为一个打分的工具,失去提高博士生能力的功能。课程考核方式的单一会产生很多问题,不仅是博士生自己觉得上课是浪费时间,就连老师也觉得上课时索然无味。所以改革博士生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必须引起重视。

上一篇:浅论韩剧热对中国服装带来的影响 下一篇:“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