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专业协作的高职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06 08:17:02

多专业协作的高职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C0148);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1JA04);2012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桂教人〔2012〕41号)

摘要:通过对游戏软件行业岗位设置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游戏软件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多专业协作的高职游戏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想,并从课程构成、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多专业协作;游戏软件;课程体系

0引言

根据《2012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2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602.8亿元人民币,其中网络游戏销售收入569.6亿元、移动游戏销售收入32.4亿元、单机游戏销售收入0.7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35.1%。伴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游戏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这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入到游戏研发。未来十年,该游戏领域及周边产业的人才需求量约在100万以上。

1游戏软件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

游戏软件按照研发流程,通常可以分为游戏策划、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程序设计、游戏测试、游戏运营与维护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岗位群。游戏程序设计部分就可以划分出游戏引擎程序员、网络程序员、人工智能程序员等多个岗位。根据不同的研发产品,又可以划分出手机游戏程序员、Flash游戏程序员、三维游戏程序员等。程序员的岗位常规要求是:能充分理解游戏策划方案,并按相关的开发规范进行游戏产品开发;能制定详细、周密的开发计划并尽力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任务;能根据需要,与其他部门同事配合和沟通,确保游戏质量;能根据需要,移植现有游戏产品到新的平台或对原有游戏产品进行改进;能熟练使用游戏引擎及脚本语言进行游戏开发;能依据测试人员提出的缺陷报告或修改意见对游戏产品进行改进。

2游戏设计专业需要复合型人才

游戏软件研发是涉及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的综合性工作。一个优秀的游戏软件设计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还必须了解玩家的心理和游戏期望,使得游戏能够吸引玩家。所以游戏软件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将人文、艺术、计算机教育进行整合,开展多专业、多学科交叉培养。根据对游戏程序员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游戏软件研发分工明确,应用性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具备较强的游戏程序设计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探索一条多专业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培养复合型游戏人才之路。

游戏软件开发人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相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占有较大优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性人才,教学模式具有周期短、实践性强,注重校企合作的特点。高职教育培养游戏软件专业人才,既能突出人才专业知识系统化,也能使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

3多专业协作的游戏专业课程体系

3.1建设思想

从游戏研发制作过程所运用的学科知识的角度来看,游戏软件专业是多专业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它与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管理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哲学专业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游戏软件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其他专业联合,借鉴其他专业的优势为自己所用。采用专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尝试由计算机专业和人文艺术专业联合开设,由计算机系、人文艺术系联合工商管理系共同授课。

课程开发按照企业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要打破以往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循序渐进的理念,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排序,强调模块化、特色化,注重应用性。

3.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参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艺术素质拓展课、管理营销素质拓展课五大模块。

课程体系以掌握游戏软件开发技术为核心,将通识教育、专业课、素质拓展课等课程贯穿整个专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重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艺术素质拓展课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适度掌握一定的艺术设计方法;管理营销素质拓展课重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项目管理能力、游戏运营与推广能力。通过此课程体系的培养,学生不仅对游戏软件开发所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从一个游戏构想到最终设计实现的整个开发过程,并且在艺术素养、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方面也有较大提高。

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英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专业核心课:游戏设计概论、计算机图形学、游戏引擎分析与应用、手机游戏设计、Flash游戏设计、游戏算法设计、游戏策划与架构设计等;专业实践课:游戏策划实训、游戏算法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手机游戏设计实训、Flash游戏设计实训、网页游戏设计实训等;艺术素质拓展课:素描与色彩、平面设计基础、游戏造型设计、游戏网站设计、创造力培养等;管理营销素质拓展课:营销学、游戏推广与运营、广告策划、游戏市场分析等。

3.3教学方法

按照课程体系的五大模块分类,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区别。通识教育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必要、够用为原则,讲授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而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则应根据软件开发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开发能力,主要以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方法为主。艺术素质课和管理营销素质课则应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发挥专业所长,不拘泥于一种模式。真正体现多专业协作,发挥特长,共同促进游戏软件专业发展。

4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游戏软件专业与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等多个专业关系紧密,在实际教学中要使多个专业的课程都能为游戏软件专业发挥其专业作用,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石.数字游戏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翔,黄敏,邹昆.独立学院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3] 刘安战,韩玉民,车战斌.高职游戏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24).

作者简介:黄锐(1978―),男,河南开封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虚拟现实。

上一篇: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消除心理落差,重燃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