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大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途径研究

时间:2022-10-06 07:59:51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大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途径研究

【摘 要】 大明宫遗址是西安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遗址资源,本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以大明宫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为例,对植物的种类选择、配置与造景、空间分隔与联系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调研与分析,提出“三环一轴多区划”的规划理念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一带一路”;西安大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大明宫遗址公园

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再次站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上。按照《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战略规划》中对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体现出了西安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与保护,“历史古迹、文化遗存”作为西安的名片,成为城市竞争的软实力。

西安是我国大遗址集中分布的主要城市之一,2005年,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姜寨遗址和汉杜陵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100处大遗址重点保护计划。这5处大遗址都是世界级的,西安的大遗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世界性与唯一性。[1]

如何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与利用遗址,科学合理地对遗址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好“文化旅游中心”,打好丝路文化牌,是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意义所在。本文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从植物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索大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的新途径。

一、基本概况

大明宫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太华南路,地处西安北部的龙首原上,约达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近8000米,始建于634年,是当时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目前已探明宫城范围及大体形制,勘探出9座宫门遗址,37座建筑遗址以及多处宫墙遗址。2007年6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了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周边环境改造的综合项目,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以遗址公园的方式对外开放。其景观空间布局构成“一轴、三区”,一轴即为由南至北贯穿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及太液池的中轴线,三区即为丹凤门到含元殿的殿前区、以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为中心的宫殿区,及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宫苑区。

1957年大明宫遗址保护被纳入西安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从2007年开始,为了解决好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与大明宫遗址保护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形成遗址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局面,西安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到2010年,大明宫遗址公园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二、绿化景观现状调查

纵观全局,大明宫遗址公园除了修复的建筑墩基及主题博物馆外,基本以开阔绿地的形式呈现,绿地当中根据区域展示的需要规划有建筑、雕塑、小品等。在丹凤门与含元殿之间的广场,为保持开阔的空间以形成大历史的景观氛围,采用较为高大的槐树和法桐作为主体植物行列种植,地面为木格镶嵌碎石的硬质铺装,没有灌木和地被植物,以此来标识全园的中轴场地;而对于中轴两侧的不同区域的场地,则用冷季草皮覆盖,配以种植乔木和灌木来营造展示空间。

在含元殿南部的空间没有大乔木与地被,即使有石楠、大叶女贞这样的乔木,也被修剪成为尺度不高大的绿篱球,用以衬托含元殿建筑墩基的高大。而含元殿两侧列植的松柏,好似在守护含元殿这座遗迹,用松柏来突出整个宫殿的庄重严肃。

含元殿以北直至太液池南部,由于宫殿区有着密集的建筑遗址景观,基本以草皮覆盖,园区轴线两侧植物种类不多,以松竹为主,槐树为行道树,配合梅、桂花等少量开花灌木作为点缀。直至太液池附近,树种才相对变得比较丰富。太液池以南部分,利用地势起伏,将绿篱修剪成丛状,以遮挡人们的视线,形成障景。沿湖南部的园路有一处刚竹丛,长势旺盛。太液池以北区域湖边植物多为垂柳,绿篱多为小叶女贞修剪成一定的形状,湖心岛上植物除了有苦楝、桂花、银杏、杏树、枇杷等乔木外,还有西府海棠、鸡爪槭、腊梅等亚乔及紫薇、黄杨、女贞、木槿、南天竹、红瑞木、十大功劳等灌木,植物层次相对较为丰富。

中轴线两侧的宫苑区划分有牡丹园、菊园、梅园、梨园、杏园、柿园等大片园区,以重现当年园林植物的种植情况。整个大明宫遗址公园在绿化种植上大多是以考古及历史研究为依据,复原当时的园林景观,以保护遗址为前提,选择沿用唐宫廷惯用的树种。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乔木13种,花灌木17种,地被植物以冷季草坪为主。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植物美化与层次搭配不足

植物种类有限,除了太液池周围植物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外,其余大面积区域基本上只有草坪覆盖,少有开花灌木。虽然为了保护遗址本体的区域,种植大型乔木数量有限,但整个遗址公园植物种植数量明显不足且种类较为单一,植物的构成艺术与层次结构没有很好地得以体现。从水平空间到垂直空间,植物之间过渡较为生硬,缺乏植物造景与配置之美。

2、植物颜色单一

整个大明宫以落叶树种为主,冬季过后基本以绿色为主,植物季相变化不够明显。局部区域花灌木数量不足且较为低矮。不同区域常采用“同种植物片植”的形式,导致这些区域景观色彩单一乏味。全园对叶色植物的使用数量较少,尤其是对于局部的小品、雕塑等景观附近,没有很好地利用植物的群落及叶色变化来衬托,以达到点景的效果,缺乏地域性与人文性的植物景观特色。

3、植物的空间组织与划分不足

场地^于开阔,区域植物种植密度低,缺乏灌木与地被植物的过渡、分隔与围合。除建筑场地外,绿化场地没有很好的利用植物进行空间的组织与划分使得绿化地块相对比较松散,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整体绿地空间缺乏开合有致的变化。对于各区域需要表现的主题也缺乏植物的强调与有效的衬托。

4、植物种植体量与密度不足,缺乏软化及人性化空间

对于部分建筑与道路的转角缺乏软化与柔化处理,对于暴露的不利景观及小品附近的黄土地面缺乏遮蔽效果。部分游步道与游人休息区域种植的乔木体量不足,冠幅不大,缺乏遮阴的效果。导游路线上缺乏休息服务设施的提供,已有休息坐凳或座椅完全暴露在草坪的边缘,缺乏植物配置与隔离,未能给游人营造出舒适的休息环境。已经规划的植物种植园区,虽然面积较大,但由于植物体量较小,间距较大,显得区域植物比较疏离,观赏价值欠缺。

上一篇:外部环境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