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汉语 第6期

时间:2022-10-06 07:57:44

烧制汉语 第6期

1 即使是写极其微小的对象,心中也要有巨大背景:纵贯的历史的背景,物质和精神的背景,人类、地球和宇宙的背景。这样,你所落墨的对象,即使微小,本质也是巨大的,富有力量的。

2 书的名字。在个人已出版的书中,《夜晚灼烫》:主谓结构;《泥与焰》:联合结构;《绿昼》:偏正结构;《漆蓝书简》:偏正结构。已经写完尚未出版的《二泉映月》:主谓宾结构。待写的《寂火》:偏正结构。这本有关阅读、写作和生活的札记体书,我想命名为:《烧制汉语》,这是一个动宾结构,前面尚未有过。

烧制汉语,像故乡烧制泥坯的紫砂茶壶一样,烧制带有个人手痕的汉语词汇。烧制自己的书。

纵看个人现有的书名,可用两个词概括:灼烫、寂静。

3 乘公共汽车去一个小镇。空旷幽暗,只回荡狼狗吠声的茧站。石头缝隙间长满绿草的驼背石桥。已改作私人作坊、有三两老妇在静默地折着纸锭的昔日寺院。已经污染但仍有串条鱼灵活游动的弯曲河流。偶见的丛丛盛放的油菜花和蚕豆花。泡开水的蹒跚老人。在木门内埋头做作业的鲜艳女孩。寂静午后……

这座江南小镇,在我的直觉中,藏满了无数故事,潜存着一本本未被写出的书。

4 坡写过《赤壁怀古》,辛弃疾写过《赤壁》。由此同一题材,很容易看出两人之异。东坡此词结尾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稼轩此词结尾是:“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悲天地,为予窄”――英雄困顿无路,稼轩硬顶硬撞,这是典型的外家拳法;“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对现实压迫,东坡则如太极高手,轻轻侧身一捋,迎面撞击而来的强大力量便顷刻化解。东坡从来是人生问题的化解高手。

5 《康熙字典》收汉字47035个;《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收汉字16534个。有人统计:司马迁《史记》用字量是4932个;曹雪芹《红楼梦》用字量是4426个;《选集》四卷的用字量是2981个;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用字量约为4300个。国家语委曾经公布的常用汉字数量是3500个,其中,2500个常用,1 000个次常用。

看来,4000个汉字,就是一个汉语作家的全部。如此公平,都是4000个汉字,就看你创造出怎样的世界。

6 即使是伟大作品,阅读后的分歧也是如此之大。譬如针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至为推崇:“应当像识字不多的浸礼会传教士看《旧约》一样,要心怀一片至诚。”而博尔赫斯则宣称:“我认为《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一个失败。读他的书,我们只能看到人物的细枝末节,但是,却无法认识这些人物。”

评论任何一个对象,毁和誉总是互相伴随。所以,一个作家的写作,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已足够。

7 “楚”,双木下面一足,《说文解字》释为“丛木”。从直观的字形来看,楚,即为一方有人活动,充满草木的地域。

我读《楚辞》,觉其中之关键词,无外有三,即:植物、水、人事。

8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作家,如果生命的早期没有乡村生活经验,那将是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质朴、新鲜的大地对童年的滋养和灌输,何其重要!

9 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文无定法,同样,读也无定规。对于一本书,读法可有无数。可精读,也可泛读;可读整体,也可只读局部;可精研全文,也可只读目录、序跋;可分析精神内容,也可只欣赏装帧形式……关键在于你从书这一生命体中获取到你需要的教益、借鉴或启发。读书时个人认为需有两种角色意识:一是虔敬的学生意识;一是时时怀疑、处处准备挑剔错误的老师意识。所谓“尽信书,莫如无书”。像我对待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自我感觉只要在书店架前翻翻,了解到它的独特结构即可,无需再通读全书。突然联想:诗人柏桦在写作《水绘仙侣》之前,有否读过纳氏的《微暗的火》?

10 青色的、一望无际的有力麦芒,倾斜的、近乎倒伏的结籽油菜――即将收获的大地,在此季,有特别的沉重。一种收获的重。

我想在自己写下的、属于我的书籍中,也拥有这种土地与收获的重。

11 “巨大的预制场。楼板。沙堆搅拌机。窝棚内的地铺上民工围坐打牌。酒瓶。城郊:伤疤。伤痕累累的土地。夜的江。‘月恒渡口’。水的触觉。狼狗。对岸零星的红灯。铁驳渡船。鸣声。修水泥堤岸。拖拉机。在泥泞路上的夜里骑车人。荒废的地方。树杈。铁皮烟酒店:供给民工。内里的电视。一只脏的可乐塑料瓶在江边漂。车轮与道路的坚钝摩擦灭掉了江声。为到江边,问了两个人。两个场景。烟酒小超市的女老板。黑暗处油污修车铺内的戴耳机少年。”

――一本已经脱页的旧笔记本中的某段记录。最后没有成文。经由这些文字,多年以前那个夜晚的视、听、嗅、触诸觉,又重新清晰再现。

12 非常喜欢李白由三峡出川入楚时写的那首《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时年李白约二十五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句,写尽了长江入楚后,告别群山,骤然开阔之特征,“地理感”十分强烈。古人“地理感”强烈的诗句,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明明上天,烂然星陈”(《八伯歌》);“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屈原);等等。可惜,在当代作家身上,此种在大自然的容器与怀抱内的机会与对自然的感受力,正在严重弱化。

陆游当年由浙入蜀,费时一百六十天,同样路程在今而言,乘飞机两小时左右足矣。一百六十天与两个小时,这种快速便捷的代价,即是类似《入蜀记》这样的好书在今天的彻底丧失。

13 梦境神秘。入睡之后的人,与醒时相同的是:血液周流,心脏跳动,呼吸起伏。而相对静止的身体,却来到另一重广大的世界,精神世界。

人永远在活动。醒时,物质世界;梦时,精神世界。

14 在江苏省宜兴市的闸口,有坡手植西府海棠一树,至今年年开花。当地文人描述花开盛况:“紫云蒸霞,临风袅娜,宛然西子再世;晕匀醉脸,娇艳欲滴,明妃春睡未醒。”

在江西省婺源县的文公山,犹存朱熹手植杉树十六棵,高直入云,蔚然深秀。

多少世纪之后,我在现场,手抚海棠与巨杉,宛然与东坡、朱熹间接握手。一种奇异感受。

15 需要呓语,需要有写完就自行撕掉的心态。或许,这样能够一点点接近自由,写作的自由。

16 沸水,和植物的碧绿嫩叶,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的茶。

中国人,总是在自然当中,获得最质朴、最深切的滋润。

一杯茶,蕴涵有全息的自然和人的情感。

17 端午前夕,父亲一大早从宜兴乡下赶来。带来了母亲裹好、烧熟的肉粽(摸上去还是微温的);带来了在粽子锅里煮熟,因此染上了粽叶(苇叶)青汁的鸡蛋和咸鸭蛋;还带来了笋干和一大包可以烧乌饭的黑米(这些米在浸透“乌饭草头”的汁液后又被晒干)。七十八岁的父亲,身体依然硬朗。午饭父亲喝了一两多白酒(他习惯是一天中晚两顿,一瓶酒三天喝完)。饭毕坐了一会,父亲便准备回去,言母亲一人在家不放心。遂送父亲。打车到无锡汽车西站,买好无锡到丁山的车票。此车走湖滨公路,到丁山前正好经过老家门口,很方便。送父亲上车后我返。

18 一本书中,甚至是一本拙劣的书中,都潜藏有存在珍宝的密室。不过,这样的密室,并非是阅读者就能进入,只有心领神会者,才能拥有钥匙。生命的成长,就是一场渐渐展开的奇异旅程。比如一位在夏日乡镇游荡的懵懂少年,他的一生,将会到达世界的哪些地方,将会遇见哪些影响他人生的人,无法预知。由此,生命前行,长卷般的旅程渐次展开。

20 夜晚的运河在闪烁波光,像人的生动、皎洁的肌肤。运河,在空间上,贯通了中国南北;在时间上,从我注视的一刻,可以沿着它,上溯至明清,上溯至隋唐。艺术分类方法众多,按我个人喜好,

21 常用浓郁型或清淡型判之,或用内倾型或外倾型区分。何训田的音乐专辑《声音图案》(封套上的一句话是:“一部为所有物种而作的元音乐”),应该是典型的内倾型艺术。音乐中的何训田,和文学中的卡夫卡、残雪,同属一类。内倾型艺术,展示人类浩渺神秘的内宇宙。内宇宙之广大复杂,并不逊于客观存在的外在宇宙。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即使独处于封闭之室,内宇宙,也能成为他无尽的创造之源。

翻读《声音图案》里所附文字小册,再一次感受到童年对任何门类艺术家的滋养和深远影响。作为音乐家,何训田的童年记忆主要是声音记忆。在童年,“听到了很多声音。住在教堂边上,基督教。每天听钟声起床,听钟声入睡。那边还随时传来唱诗班的声音。周围还有很多卖东西的各种叫卖声,是唱出来的,包括饭馆里的报莱师也是唱着报菜名。经常走七十里的山路去父亲的农场,走夜路,经过墓地、树林、河流,听到各种自然声音和一些怪异声音。我十二三岁去当纤夫时,又听到了川江号子、民间歌谣和号子手唱的联本长篇历史川剧。还有教堂里的唱片、收音机和高大华丽的风琴”。童年的声音,成就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22 童年和童年所置身的地域(故乡),密切不可分。故乡的客观风景和精神风景(习俗、传说等),炼制着一个人的心灵,并稳定地成为你的生命基因。罗列一下所能想到的自己的故乡元素:蜀山,平原河网上的一座独立小山,长满松竹,宋代川人坡登临过;三娘娘庙,纪念三位可敬的故乡女性;蜀山下的南街(明清时始有),诞生过许多紫砂大师的江南水街;街边的蠡河,因当年范蠡西施而得名;烧制陶器的窑火;亲人;周围的人;桥;蠡河上运载陶器的驳舰;桥有红阳桥、丁蜀大桥、油车桥、蜀山桥、大木桥、白宕大桥、施荡桥等等;丁蜀镇街;迷宫式的陶瓷工厂;戏馆子、电影院、湖光影剧院;东坡书院,我小学就读的所在地;四月初八吃乌饭;五月初五吃粽子;夏至吃馄饨,吃了不会疰夏;龙窑;漫山的陶瓷残片;有车通往上海、南京、镇江、无锡、湖州、杭州的丁山汽车站;陶瓷公司;邮电局;似乎在天边其实很近的东面太湖;宁杭公路;属于天目山余脉的连绵南山;稻田、麦田、苜蓿田;合新厂(父亲干活的工厂);红阳生产队;红阳矿产品加工厂(农余的母亲在此干活);蠡河之上、蜀山背后的月亮;相公庙;南街人家狭隘幽暗的内部空间;小学和初中的老师;空旷的、自热太阳的夏日午后……如此种种,组成了我的生命密码。

23 先秦散文,元气淋漓,无所不能,直击宇宙和人世,为人类贡献了中国特色的智慧和想象力;汉赋和《史记》,雄浑逼人;唐宋家,日益凸显“个人”和“自我”;明清小品,吟咏性灵;二十世纪,对散文的理解越加狭隘,散文的实践渐渐走入一条不见天光的胡同。从先秦到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气局在变小,能量在萎弱。按艺术自身存在的逻辑发展力量来看,二十一世纪,中国散文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振起”。从独特的个人心灵出发,一切题材,一切形式,皆可为我所用。散文这一伟大体裁,和我们所置身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完全是对等的。

24 宇宙之中,我生活的地域位置,位于地球表面浩瀚太平洋和广袤亚欧大陆的交接处。

海洋的动荡和大陆的稳固,这是自然启示我的、个人所应具备力量的两种表现形态:动荡――无尽创造之特征;稳固――一个人必须坚守的某种精神和信念的内核。

25 对写作者而言,童年是巨大的核辐射之源。它的强劲的影响力,是隐性的、深远的。离开乡土后的沈从文虽然居住城市,但他杰出的小说如《边城》和《长河》,仍然是童年湘西孕育的孩子。海子天才的诗歌具备了人类的普遍性,但仔细的阅读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在他的诗行中,存有查湾――海子童年所生活的那个南方长江畔乡村的强烈印记。

26 以前在某篇短文中曾经写过:太平洋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张巨大的蓝色书桌。现在思之,这还是一种“地球视角”,若从宇宙角度审察,这张书桌,依然只是“渺沧海之一粟”。

27 土法所造的云南东巴纸,让我看见中国纸的亲切前世。初视粗糙,细辨之下,却细致、精密。特别是成品纸页中清晰混夹的丝缕植物纤维,让我嗅到了凝定着的自然(植物)和人(制作者)的呼吸。

人类发明的纸和文字,记录了人――星空下此一生物――全部的内心。

28 沈从文。“从文”这股宿命的力量,拉着这位早年从武的湘西青年,回到“文”的路途。文似乎是弱的,沈从文似乎也是弱的,但这位由楚地贡献给中国文学的伟大作家,却是以柔弱克刚强的典范。是南方的水赋予了他智慧。他以文的如水柔弱,抵抗着命运与时代的莽撞刚强。最终,他是胜者。“亦慈亦让”,是他的形式,“不折不从”,才是沈从文这个人的真正内核。

郭沫若。沫若即若沫。水上的泡沫,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洪流里,都是安全的,显眼的――但是,随波逐流的泡沫,终究是轻浅的。

郁达夫。郁与达,一对矛盾。时代境遇与个人情感之郁,同对世情人生的练达和通达,在这位浪漫感伤的浙籍作家身上,交相纠缠。正是在郁与达这对矛盾中,“郁达”之“夫”度过他的一生。

海子。原名查海生,大海所生的儿子,所以,他是“海子”。难怪,“太平洋”这个很难入诗的名词,也成为他诗歌的关键词。他是太平洋的儿子。他年轻的死,也与海有关:他选择了大海之侧的山海关,自主结束了自己在俗世的呼吸与心跳。

昌耀。盛大、耀眼的光芒。可以判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昌耀的光芒,还会越来越强劲。不过,强劲光源的背后,总是漆黑的。漆黑之中,昌耀,这个男人的肉体之上,布满了锈蚀和伤痛。

鲁迅。迅,按现在的理解,是尖锐的速度,不光仅指鲁氏(周氏)文风,还暗含生命的短促。从汉字的原初意义来辨析,迅,《说文解字》释“疾也”;而“疾,病也,从广,矢声”。要之,迅,即病来如箭之意。一代文豪与战士的英年早逝,尽在“迅”中?

29 我们的地球。

年龄:46亿年。

平均半径:6371公里。

赤道周长:40075公里。

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其中约71%为海洋。

内部灼热,地核温度为4700摄氏度。

我的脑中,深刻着一幅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一颗美丽、微小的蓝色星球,孤独无依地,悬浮于漆黑的宇宙之中。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面,有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有人的哲学、艺术、爱情和种种的梦想。

30 一块深紫近黑、夹杂几处淡泥绿大小圆点的贺兰石,在我不断的手握接触中,渐渐地,浸有我的手温。这块阻挡腾格里沙漠东侵的贺兰山之石,粗糙,桀骜,我把它从西夏故地带回。现在,在我的书桌上,静默地,像有一整座贺兰山,给我输送刚毅、寥廓的北方之气。

31 是积极地钻营圈子,结交关系,以博取虚妄的名声?还是尊重自己,坚持内心和纯粹的艺术,甘守世俗所谓的寂寞之道?

这是一道选择。在这道选择面前,我们很容易就能够判断一个人。

32 中国风水学认为,大地自有其经络和穴位。这种认识,是把自然视作为有血肉灵息的生命体。拥有这种自然观的人类,对于我们所置身的地球,本能的态度是相敬、相惜、相谐,而不可能是去盲目征服或疯狂攫取。这种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的当代,正愈来愈显示出它正确的光辉。

黑陶,作家,现居江苏无锡。主要著作有散文集《泥与焰》、《夜晚灼烫》等。

上一篇:四季很好,你若在场 下一篇:带你去茫茫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