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思考

时间:2022-10-06 07:02:10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思考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教师;活动;思考

数学课堂活动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1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问题分析

1.1 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

“以学为本”是长期以来一直提倡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关注怎样把课讲好,而对学生怎样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怎样为学生更好的学创造条件不够关注。很多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不信任,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多,学生除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练习外,几乎没有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学生之间也少有主动而积极的相互交往的学习行为。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过程代替了学生学的活动过程,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听众、观众,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活动空间。

1.2 教师引导过细,学生被动学习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引导过度,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讲授从系统的回顾到细微的分析,从特殊的例子到一般公式的推广应用,后面还有巩固练习,可算是讲练结合。教师将可供学生独力探索的开放性问题,逐步分解成若干个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题”,表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暴露的是教师的探索和思考过程。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演示,学生的活动只是在验证教师的想法,是在填补具体的求解细节,或是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对于问题本质的理解、解题策略的获得等关键环节被忽略了,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缺乏自主活动,其数学学习过程仍然是“复制型”的被动学习。

1.3 缺乏深层次思维训练,学生活动流于形式

教师频繁的问一些提示性的细碎问题,甚至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的肤浅问题,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师问一句,学生几乎不加思索的齐声答一句,但教师一旦停止发问,课堂上沉寂一片,学生不会主动思考,更不会向教师发问。这种浅层次、快频率、割碎式、操作式的表面学生活动,使大部分学生没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失去了真正的数学化的体验和做数学的好机会。某些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但在课堂繁荣的背后,常常只是少部分学生与教师对话,少数思维活泼的学生统治课堂的气氛,大部分思维“缓慢”的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获得成功感而在心理上、行为上失去了参与的热情。

2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认识与思考

2.1 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度

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外向、民主开放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是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也是一切教育行为获得成效之本。教师要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不强求千人一面,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场所。只有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敢说、敢做,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的激发出来,也才能真正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2.2 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自我活动中,积极吸收新的信息,亲身经历并构造自己对数学的悟解时,才能内化为适合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学生自觉参与的过程,它是任何数学教师都不能替代的。在数学课堂活动中,独立探索与相互交流是两个基本的学习方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一个成功的学习过程应是独立探索与相互交流、恰当配合、协调统一的过程,两者需要在相适应的情境中进行。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是亲自、独立的去发现,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在不断的产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学习。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探索

3.1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每个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并不是空着脑袋的,他们的头脑中有先前的经验和积累,有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恰当的设计问题情境,巧妙的将学习目标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良好的问题情境像磁场,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数学世界,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建构新知识。

3.2 强化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数学过程中,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方可获得的,而非讲解灌输所能形成的,有效的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的亲自参与和内在的思维进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的过程,更注重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教师要设计好学生参与探究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把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看到思维过程,从中领悟成功之路。

3.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其实质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与同伴讨论、交流与探索中,学生能摆脱权威的束缚,对疑难问题各抒已见,不受拘束,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能对同学的思路发表不同见解,可以批判性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习的精神状况轻松活泼,积极主动,在讨论、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的课堂活动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与发展的最好舞台,教师把学生带进活动,活动把学生带进数学,数学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黄坪.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目标的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9.

[2]黄河清.中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M].中国林业出版社.

[3]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进.新课标下的创新性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6.5.

上一篇:望江县农村土地流转浅议 下一篇:基于ArcGIS的胜利油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图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