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 适时运用多媒体

时间:2022-10-06 06:33:21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 适时运用多媒体

摘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品味;感悟;适时运用多媒体;恰到好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91-02

语文课,顾名思义,课堂上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整个课堂飘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语言俊美凝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细细品味、感悟,帮助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积淀语感经验。下面以第10自然段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使语言文字训练到位的。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过渡: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异。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它们,①快速默读§10,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自评:通过默读,对本段文字进行整体上的把握。②从“极为”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好这句话。自评:咬文嚼字,让学生感受到兵马俑举世无双的地位。③为了把兵马俑不同的神态写具体,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是怎么表示的?(4个“有的……好像……”)④请仔细体会一下,“好像”后面的内容是作者所见还是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没有这些联想,效果会怎样?自己读一读,品一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有点乏味?(没有了联想,文章也就失去了许多生气。所以,我们今后在描述物体外在形象的时候,如果加上联想,你的文章一定会引人入胜)。指名读描写神态各异的句子。自评:课文是个范例,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作特色,对指导学生的习作是大有裨益的。⑤“……”省去了什么呢?(省去了许多不同的神态。)谁能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补充一下?(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有的眉头紧锁,好像在深思着一件什么事情……)自评:模仿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有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⑥“此时,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兵马俑太惟妙惟肖了,太逼真了,太栩栩如生了。)⑦近八千尊兵马俑就有近八千种不同的神态。千人千面,无一雷同。真是神态各异。难怪,作者说(引读):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⑧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写得也很精美的(四个排比分句,由四组轮流读。)自评:由于以上的引导和训练,此时,学生已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声情并茂的诵读。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太远了,再加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亲眼见过秦兵马俑,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样就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始皇陵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一个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可是,在什么时候运用才合适呢?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否则,运用课件就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偏离语文课的宗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曾就因为一段录像在什么环节播放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起初,笔者打算在第二课时刚开始就播放,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这段录像的音乐、画面太震撼人心了,很有可能让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极至,从而无心于后面的学习。最后决定还是放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前播放较为合适,因为这样不仅有助于把整个的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对秦兵马俑语言文字的感悟,现在,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从文字到画面,应该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如下:①过渡:面对秦兵马俑,人们无不为它那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今天,让我们再次伫立于秦俑坑前,来检阅这支整装待发两千多年的秦国大军吧!(放录像)。②看录像。③教师提问:伫立于秦俑坑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向敌人冲去……听到“冲啊”的喊叫声,敲着战鼓的声音……想到古代劳动人民实在是太了不起了……)④是啊,这些秦兵马俑,完全是当年秦军将士的真实写照。我们今天站在秦俑坑前,就好像穿过了时光隧道,来到了呐喊声声的古战场。⑤至今为止,秦兵马俑博物馆已接待了5000多万人,其中还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⑥出示元首的话,指名读。“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奇迹了。”——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⑦(看大屏幕,齐读§11。)我们要说:“秦兵马佣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自评:在进行最后一段(文章的总结)教学之前,放一段有关秦兵马俑的录象,然后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伫立于秦俑坑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一定会借着想象的翅膀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军营,目睹那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历史画面,一定会为两千多年前的这支地下大军惊叹不已……事实证明,看完这段录像,学生已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那发自内心的感悟,听之令人信服;他们那慷慨激昂的朗读,听之令人动容。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民族自豪感已油然而生。就在那一刻,笔者知道这个多媒体课件在这儿运用算是恰到好处了。

上一篇:《神经调节》复习学案设计 下一篇:提高维吾尔族学生汉语普通话的口语交际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