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应用于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的护理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6 06:29:18

介入治疗应用于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的护理对策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应用于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20例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盆腔动脉数字血管造影(DSA),并进行栓塞介入治疗及围手术期护理,观察所有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11例行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9例行髂内动脉栓塞,手术时间为35~65 min,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有效率为100%,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介入治疗,能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科; 重度出血性疾病; 围手术期护理; 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2-0102-02

doi:10.14033/ki.cfmr.2015.22.056

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是临床产科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容易导致产妇死亡。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但仍然有少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无效,不得不切除子宫,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介入治疗应用于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护理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20例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盆腔动脉数字血管造影(DSA)介入双塞治疗。患者年龄为22~39岁,平均(28.7±2.3)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5例,其中8例经阴道分娩后大出血,4例剖宫产后大出血,8例期妊娠中央性前置胎盘分娩前大出血,出血量为1700~3900 ml,大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休克。出血原因:7例子宫收缩乏力,6例中央性前置胎盘,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3例软产道血肿,3例子宫假性动脉瘤。全部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在进行输血、补液、积极抢救休克同时予以按摩子宫、宫腔水囊压迫、软产道裂伤缝合等,保守治疗无效后,实施介入栓塞治疗。

1.2 方法

(1)治疗前准备工作: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抢救,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液、输血,以纠正休克。(2)介入双塞治疗:于右侧腹股沟韧带下0.6 cm处进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行气管插管,将5F导管鞘置入右侧股动脉处,以5F导管分对同侧髂内动脉及对侧进行插管,并同步行盆腔DSA,以确定出血部位及出血动脉分支,一般大量造影剂外溢处的地方即为出血部位,根据造影结果快速行髂内动脉前干插管,或者子宫动脉插管,将栓塞剂注入固定导管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或髂内动脉栓塞术(IIAE),然后根据DSA造影结果提示栓塞成功[1];术后观察30 min,观察患者血压稳定性,阴道有无出血,若患者血压稳定,阴道无出血,则拔管后,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处理。(3)术后处理:术后平卧24 h,制动患者右下肢制动,持续6 h,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现象[2];观察患者下肢皮肤的触觉、温度、颜色是否正常;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患者有无阴道出血、休克、贫血等情况,以及时纠正休克及贫血;保留导尿管,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2 结果

统计分析本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本组20例患者中,11例行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9例行髂内动脉栓塞,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35~65 min,所有患者术后阴道出血停止;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术后第2天有轻度发热13例,持续1~3 d后消失;术后第2~3天有轻度发热7例,持续2~4 d后消失;术后患者生理指标正常,术后24 h可进行轻微活动,治疗2周后均痊愈出院,治疗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在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1)术前护理:由于产妇重度出血性疾病的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患者难免会产生焦虑及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向患者详细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采取介入栓塞治疗的重要性,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安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除此之外,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持血压稳定。(2)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患者送入病房后,每隔30 min测量一次,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1次/h,观察4次后改为1次/2 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现象,对穿刺点使用沙袋压迫7 h,制动患者右下肢24 h,以保持穿刺点的清洁无菌[3];观察观察患者下肢皮肤的触觉、温度、颜色是否正常,若发现肢体温度低、皮肤苍白,需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处理;术后将患者置于安全、舒适的病房,患者卧床休息24 h,保持床单干燥,平整,以预防压疮发生;注重外阴清洁,使用碘伏棉球擦洗,2次/d;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待病情好转后,禁食高蛋白、富含铁质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快造影剂的排泄;留置导尿管24 h,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24 h后拔管;并发症护理,当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发热,需常规抗感染治疗2~3 d,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采用温水擦洗等方式,引导患者多饮水,以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若不见温度降低,需给予药物降温,同时进行皮肤及口腔护理;对于疼痛护理:术后大多患者因栓塞动脉造成血供缺乏而引起下腹疼痛,通过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同时也可以采取感情支持疗法及触摸疗法等方式,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切除术等两种保守治疗方式治疗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但前者治疗的手术创伤大,且手术操作技术有一定难度,不利于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的治疗[5]。虽然子宫切除术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但破坏了女性生殖器官的完整性,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大量应用介入栓塞治疗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其成功率高达92%~100%[6-7]。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中应用介入栓塞治疗,其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保留生育功能及止血迅速等优点,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经本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有效率为10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见介入治疗在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治疗及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查越平,叶晓东,翁侨,等.介入治疗应用于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166-1167.

[2]翁侨,王志群.介入治疗在产科重度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4):368-370.

[3]姜秀杰,胡元清,马数艳,等.介入治疗在重度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14):6-7.

[4]韩娟.妇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27例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5):97-98.

[5]陈芳荣,许艳,施蕾,等.65例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4,(14):2153-2155.

[6]李葆敏.20例产科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25-126.

[7]刘艳红.介入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83-84.

(收稿日期:2015-04-07) (编辑:程旭然)

上一篇: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对比分析 下一篇:黔茶商城: 重新定义贵州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