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探求深杭创新之路

时间:2022-10-06 04:28:22

双城记:探求深杭创新之路

新兴城市深圳走的是精英型的技术创新之路,民营经济强市杭州走的是草根型的模式创新之路

如果论当下“创业创新”最火爆的地区,无疑是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与准一线城市的杭州了,一个是新兴城市、一个是千年古都,却都演绎着中国“创业创新”的神奇故事,成为中国创新之都。

两大路径:技术与模式的创新

深圳与杭州虽都演绎着创新的神奇故事,但二者在创新模式上却大有不同。

作为新兴城市的深圳走的是技术创新的路子,如深圳华为、中兴、比亚迪等,技术创新的背后是海量的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定位为精英型技术创新。并且深圳的创新主体是制造业,最为典型的是华为、比亚迪和大疆无人机,腾讯这类互联网公司在深圳并不是主流创新模式。

深圳能够在制造业领域迅速走上创新驱动之路,与其城市性质有关。深圳属于外来移民城市,移入深圳的都是人才,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为创新奠定了人才基础。其次,作为一个由小渔村演变而来的特大城市,深圳没有诸如北京、广州等城市传统老企业的包袱,现有的都是新设企业,有助于创新型企业生存发展。同时,作为传统特区,其制造业优惠政策最悠久、最多,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

作为千年古都的杭州,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民营经济见长,民营经济创业者多为草根,经营模式灵活、市场反应快。这就决定了杭州创新之路以草根、经营模式创新为主攻方向,并且杭州创新主体是以新业态、新经济为主,尤其以互联网、信息经济见长,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所以我们可将杭州的创新模式称为草根型的模式创新。

杭州之所以走上模式创新之路,本质上还是与其民营经济发达有关。民营经济讲求见效快、收益大,这导致浙江的民营经济一直以轻资产见长,也就是笔者经常评价杭州乃至浙江的“软的很硬,硬的很软”,浙江民营企业家对重资产的大型制造业一直不感兴趣。信息经济、互联网等改造或颠覆原有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的产业,则开拓了杭州的模式创新之路。

双城记:演绎创新传奇的共因

无论是精英型的技术创新,还是草根型的模式创新,深圳和杭州成为全国领先创新型城市,其背后都有许多共同规律可循。

2015年杭州实现GDP10053.58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其中,信息经济走在前列,2015年全市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313.85亿元,增长25%,占GDP比重23%。深圳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速10.3%左右。2015年,全市GDP达1.75万亿元,万元GDP能耗为全国大城市最低。在新常态背景下,这两个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与创新直接相关。

仔细研究,杭州和深圳“创新创业”火爆是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制度供给和平台载体有效建设、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巨头企业示范带动等因素共振的结果。

第一,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两地创新力强的根本原因。作为中国最市场化省会城市的杭州和新兴城市及改革特区的深圳,在创新方面始终坚持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造产学研创新利益共同体,用市场机制将人才、企业、资本、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连接起来。如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这“4个90%”,是深圳创新的活力所在,也是其遵循市场规律,使市场在创新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使然。

第二,政府加强制度和服务供给是两地创新力强的关键。政府重在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市场和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比如杭州按照省政府要求大刀阔斧地推行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创业门槛,有效激发了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

第三,平台建设是两地创新力强的有效支撑。近年来杭州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双创空间,加紧科技城建立,目前有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两家全省最大的科技城,部级开发区已达7个,成为各具特色的区域新增长极。截至2015末,全省37个省级特色小镇中,杭州有9个。全市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有70家,14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孵化器管理体系,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杭州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了以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和云谷、传感谷、西溪谷“三镇三谷”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并成功入围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

创新载体一直是深圳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创新载体建设的支持。其中,以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并由其牵头组建科学实验室,或者社会力量捐赠、民间资本建设科学实验室,最高可获得1亿元支持。同时,深圳将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重点支持符合深圳产业导向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据统计,深圳市科技型企业已超过3万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700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7家,超10亿元的157家,超亿元的1203家。

第四,喷涌和集聚的创新人才是两地创新力强的第一资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人,创新性人才是创新企业的核心要素。创新强市、活力兴市,必然也是人才强市。近年来,杭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用人才,以当好“店小二”的服务态度留人才,让群贤毕至、人尽其才。同时,浙商是杭州创新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目前,杭州更有一支创新创业的“新四军”崭露头角: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系,从阿里巴巴出来创业的阿里系,以“”人才为代表的海归系,以及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新浙商系,成为杭州的创新活力细胞。

深圳出台的《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举措》吸引人才的优惠力度空前,其人才优待政策基本上是国内最高水平。为培育与引进人才,深圳对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和新引进杰出人才,给予每人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奖励补贴。与此同时,深圳市级财政每年还将投入不少于10亿元,用于“孔雀计划”的深化和拓展。经评审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可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深圳每年仅市财政用于人才工作的预算达44亿元。除财政支持外,深圳在给各类人才“松绑”以及人才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突破,比如,在深圳,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关系接转、本人及家属落户、配偶就业等“一卡通”服务。

第五,巨头企业示范带动辐射效应促进创新持续强化。深圳和杭州分别在华为、比亚迪、阿里巴巴、海康等巨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下,进一步加剧了资本集聚和人才集聚,更强化了创业创新的发展。大型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能够引领和带动一批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且这种先发优势具有“马太效应”,对其他地区会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但不可否认,作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深杭两地也有软肋,尤其是房价飙升,导致两地商务成本高企,要想继续强化两地的创新驱动能力,必须清除这些障碍。

上一篇:香港武术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下一篇:构建高效课堂,从“提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