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例患有脑血管疾病后伴有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10-06 04:24:00

75例患有脑血管疾病后伴有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摘要】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老年人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患有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逐年有所增加,抑郁症状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可出现焦虑对生活悲观失望,无信心,自卑感。有的患者出现消极言行等,而且阻碍偏瘫,失语等功能的康复。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患有脑血管疾病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75例来我科住院治疗,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入组标准 (1)因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而入院治疗过的患者,脑血管疾病诊断按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科学会的诊断标准,65岁以下,非手术治疗,均经CT证实;(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入组。①既往有精神障碍史者,包括酒精和药物依赖者;②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③住院不足7 d者;④抑郁状态的诊断用Zung氏抑郁自量表(SDS)自评.SDS标准>50分为抑郁状态。

1.2 分组 按入组标准筛选7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34~67岁,平均(54.62±7.57)岁,实际SDS初评时间为入院后1~2 d SDS标准分均分为(65.*12±1.15),经心理护理后复评时间为(15.*3±1.12)d;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36~64岁,平均(52.7±8.63)岁,实际SDS初评时间为入院后1~2 d,SDS标准分均分为(67.34±3.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资料和SDS均无明显差异( P >0.05)有可比性。

2 治疗原则和方法

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除采用脑血管和抗抑郁常规药物治疗外,应用疏导心理治疗为主的心理护理。

2.1 语言沟通 语言是护患交流的工具,良好的语言可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调动患者的内在潜力而达到良好的成效。首先要求治疗者具有方法灵活,知识面广,注意语言技巧,取得患者的高度信赖,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达到“因势利导,不令而行”的心理疏导效果。对一些迷惑不解的如“怎么会这样”以后怎么办”等心理阻塞等问题,治疗者要运用说理、启发、诱导鼓励、保证、暗示等一般心理治疗方法进行解惑,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促进病理心理向生理心理转化,从而能动地获得医疗效果。

2.2 疏导心理治疗 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状态的具体作法必须因人而异,深入探讨患者心灵的症结,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个性特征等具体情况,让患者对脑血管的疾病过程,功能恢复、预后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有一个粗略的认识,进而引导患者了解引起抑郁状态的有关诱因及疾病实质。讲述时尽量通俗易懂,生动具体、形象化,必要时配合图表,模型幻灯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2.3 心理治疗的对象不仅是患者,也包括患者的家属。本治疗组患者有5例家庭关系不和,对患者心理压力较大,进行此种治疗时,我们同时邀请患者家属参加,要求他们对患者的生活,功能锻炼和心理上给予支持和密切配合,促进患者及其家属的感情沟通,这对治疗效果很重要,尤其对那些由于担心日后生活不能自理,偏瘫不能恢复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3 护理体会

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状态的出现除了与脑部的器质性损伤有关外还与患者受到应激反应有关,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状态的相应治疗,包括心理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抑郁心境,而且还有助于身体功能和智能水平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状态采用心理疏导治疗,其症状的好转较非心理治疗组明显,且症状恢复的快。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掌握患者心理深处的症结。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偏瘫)后,心理压力大担心病情严重累及生命,或造成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假如生活不能自理,以后个人生活起居又由谁照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嗜好是不是也因此而失去,因此悲观失望,失去生活的信心。有的患者担心以后不能工作,丧失经济来源,无钱支付医疗费用;有的担心家人是否还会向以往一样爱自己,是否会丢弃自己等等。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症结,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患者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症状的产生和消失有一个过程所以进行心理疏导要有耐心。

总之,对于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状态,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消除抑郁症状,促使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残疾率。

上一篇: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护理观察 下一篇:整体护理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