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蓝的眼睛》为例浅析黑人女孩的成长困惑

时间:2022-10-06 03:44:07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浅析黑人女孩的成长困惑

作者简介:刘媛媛,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

摘 要: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天地。其作品描写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其中,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把很少有人重视的黑人女孩作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黑人女孩所面对的种族歧视、男性压迫,以及缺乏关爱的家庭,揭示黑人女孩的成长困惑及其原因。

关键词:黑人女孩;成长困惑;种族歧视;男性压迫;家庭关爱

Abstract: As 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female writer who got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oni Morrison built a new world i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Her works talk about African Americans, especially the unfortunate experience of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Her first novel The Bluest Eye focuses on African- American girls who did not get much attention from other writers.This paper aims at discovering African- American Girls’ confusion of growth and its reasons by analyz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families.

Key words: African- American girls; confusion of growth; racism; sexism; love from family;

由于托尼・莫里森在黑人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她被称作“美国三大黑人女作家”之一。其作品包括《最蓝的眼睛》、《舒拉》、《宠儿》等。“这些作品运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了美国文学的新天地”。[2]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展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在种族歧视、男性压迫,以及家庭忽视的环境下逐渐失去自我,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佩科拉的悲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种族歧视

黑人长期处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黑人所受到的歧视不仅是来自白人,甚至连其他有色人种也急于划清与黑人的界限。

1、社会主流文化的侵蚀

在整个社会“以白为美”的主流文化下,黑人开始厌恶自己的黑皮肤,并开始模仿白人的装扮、行为举止。布里德洛夫一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坚信自己是丑陋的,并且没人能让他们相信他们并不是丑陋得让人无法忍受。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佩科拉日日祈祷自己能拥有一双像白人一样的蓝眼睛。“佩科拉对自己能拥有一双蓝眼睛的幻想在本质上是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的自我迷失和心理扭曲的一种体现。白人文化的审美标准取向充斥着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黑人文化找不到自己的任何一点成长希望。”[3]她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拥有了最蓝的眼睛,就不用再遭受周围厌恶的眼光、不会再受到不公平待遇,父母也不会再天天吵架。最终,佩科拉拥有了“最蓝的眼睛”,变得精神失常。

2、种族歧视

首先,是来自白人的歧视。这种歧视不仅是来自白人上层社会,甚至连处于社会底层的白人也对黑人感到深深的厌恶。当佩科拉到杂货店买糖果时,她从白人老板的眼中看到了一片空白,这种眼光“没有一丝对人类的认同―目光呆滞,毫无察觉”。并且这种空白,是她经常能看到的。甚至在佩科拉把钱递给他时,他犹豫了一下,不愿意碰她的手。

其次,是来自其它有色人种的歧视。他们认为有色人种与黑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有色人整洁安静;黑人肮脏吵闹。因此,当佩科拉被裘尼尔带回家、受到他欺负后,却被他的母亲赶出门,并被称作“苍蝇、讨厌的小黑丫头”。当混血儿莫丽恩・皮尔说“我就是可爱!你们就是难看!又黑又丑。我就是可爱!”时,佩科只有把自己蜷缩起来,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二、男性压迫

在小说《紫色》中,索菲亚说到,如果家中有男性,那么女孩的处境是不安全的。

在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下,黑人男性难以在社会获得尊严,因此,黑人男性往往通过对家人的霸权主义,发泄自己的压抑、不满。“他痛恨她,但她是他可以触及因而可以伤害的为数不多的人。他把无法表达的仇恨以及无法实现的欲望全部发泄在她身上。对她的仇恨使他自己不受伤害。”因此,乔利长期与妻子争吵、甚至动手。

而对于女儿佩科拉,乔利不仅不懂得怎样做一位父亲,甚至在酒醉时了她,最终导致佩科拉精神失常。当他酒醉回家,看到女儿弯着腰刷盘子时,他感到厌恶。但想到女儿的胆怯和无助时,他的心中感到自责、无能。或许,他也曾想过做一位好父亲。可是,佩科拉用大脚趾挠另一只腿的动作使他想起了妻子波莉、想起了他们过去快乐的生活,最后,他不顾伦理道德,了自己的女儿。

三、缺乏家庭关爱

家原本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可是在佩科拉的家中,却没有一丝爱意。父亲乔利由于其扭曲的成长经历,并不懂得自己的家庭角色和责任,最后甚至丧失了伦理观念,了女儿。母亲波莉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甚至厌恶自己的家人。“经 白人文化洗脑之后,丈夫和儿女在她眼里丑陋不堪。她忘却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她全身心地投人为白人服务,对女儿佩科却拉冷漠粗暴”[4]她让自己的孩子称她为“布里德洛夫太太”,而白人主人家的小女孩却亲切地称她为“波莉”。当火炉上的馅饼散落在地上时,她不顾女儿的烫伤,反而去安抚白人小女孩。哥哥山姆因无法忍受父母的争吵,常常离家出走,也无法给佩科拉任何关爱。

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佩科拉已经变得自卑、怯弱,而同时,由于缺乏家人关爱、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她完全迷失了自己,“佩科拉在自我否定的深渊中越陷越深,没有人引导她走出泥潭。没有人能使她唤醒自我存在、自我肯定的意识,成为导致她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5]

四、结语

作为黑人女孩,佩科拉所面临的不仅是社会对黑人的歧视,还有来自男性的压迫,甚至是来自家庭的厌恶。在小说的最后,克劳迪娅说:“在这片土地上某些花卉是不宜生长的,某些花籽得不到土壤的养分,某些植物在这片土地上结不出果实。当土地决意封杀时,我们大家对此默许,认为受害者无权生存。”当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伤害着一个小女孩时,所有人都对此沉默,甚至把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下,佩科拉完全地失去了自我,最终从天真无邪走向疯癫。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译.最蓝的眼睛[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5.

[2]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 [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张晓锋.文化冲击下的黑人女性成长困惑:评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J].海外英语,2011年2月.

[4] 王玉.透视佩科拉迷失的自我――从《最蓝的眼睛》里看莫里森对白人文化的解构[J].在全球语境下:美国非裔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5] 周海林.《紫色》和《最蓝的眼睛》中女性意识浅析.[J].沈阳教育学院院报,2010年12月.

上一篇:保险公司合规管理研究 下一篇:体育明星广告代言对市场前景的影响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