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现代诗歌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时间:2022-10-06 01:49:15

重视现代诗歌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摘要】当前基于中考等诸多原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现代诗教学很不重视,大多采取自行阅读或蜻蜓点水式的教法,学生对诗歌越发失去应有的兴趣,导致当今学生诗歌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如何分析现状找到问题的症结,重拾现代诗歌教学的信心,让学生更好地亲近诗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乡愁》成功课堂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人文素养;《乡愁》成功课堂

1 前言:

一位学生曾给老师写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课上你想尽办法让我们畅所欲言,可你不觉得教材里那些诸如李白、杜甫、舒婷、戴望舒啦,离我们太远了吗?什么‘怀古伤今’啦,‘壮志难酬’啦,我们没有兴趣……有那么多时间让我们对这些遥远的事情发表意见,倒不如将这些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这封信让我沉思:什么才算是语文教育中有价值的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日益贫乏。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职,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感叹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悲情,拿什么来充实他们精神的家园?作为语文教师,我想到了诗歌,诗歌蕴涵着人类深邃的哲思和绵绵不绝的文明,诗歌是人类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而优秀的诗歌,无不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使我们的情感为之震颤,精神为之提升,思想为之开阔。因此,利用现代诗歌教学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紧迫性与现实性。

2 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诗歌,很美,但现实很残酷。现代诗歌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现状不容乐观:

2.1 受现代社会功利化的影响,考试指挥棒对现代诗歌的漠视,导致教学中对现代诗歌的省略。

2.2 入选教材的现代诗歌少,有的过于深奥,有些美感不足,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共鸣。

2.3 “文化快餐”的冲击,人文精神的缺失。

2.4 学生学诗的信心不足。

2.5 教师自身诗歌修养不足。

2.6 新诗创作的后天不足。

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种种现状,实在令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之揪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啊!沉痛思考之后,我们意识到,如果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诗歌鉴赏的审美教育,就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我们同样渴望能有一缕阳光,让我们看到现代诗教学的希望与前景。

3 《乡愁》成功课堂让我们重拾了现代诗教学的信心。

2006年4月,作为观摩员,本人有幸听到了由深圳南山学府中学顾艳老师执教的一堂全省公开课――余光中的《乡愁》。更让人兴奋的是,《在山的那边》的作者王家新莅临指导。此节课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师生、领导与专家。

2009年12月,作为骨干教师的我光荣地承担了科组重任,同课异构了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理科的校长竟意外地爱上了语文。

《乡愁》课堂真真确确地成功了,时至今天,它仍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进教育者我们久违的干旱的心田,让我们找回了现代诗教学的信心,看到了现代诗教学的希望。是什么深深拨动了观课者的心弦?其引发的震撼究竟何在?不可否认的是,被教师的深情所感动,为此诗精粹的语言、浓烈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所深深吸引,进而陶醉其中。

《乡愁》的成功无疑为新课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只因它大大提升了也就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所具备的“人文素养”。

4 解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

《乡愁》让我们在学会欣赏诗的同时,体会了诗歌浓郁的乡思之情,激起了我们与诗人的思想共鸣,让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5 走进《乡愁》成功课堂,看现代诗课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余光中的《乡愁》,一首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曲,中国最美的诗歌之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在众多的乡愁诗中,它不仅没被淹没,反而脱颖而出,放射出令人瞩目的“水晶珠子”般的光芒,它的魅力源自哪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震撼人心的魅力则源于它内在的美。

于是教学中,我们都会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获得许多成功,而《乡愁》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中不自觉地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5.1 寻找美,提升自己的品位。

品位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质量;品位是一个人的情趣;品位是思维,是涵养;品位是人生的态度;品位是对自然、对美、对和谐的亲近和本能的认同;品位是对艺术的感知力、鉴赏力,是生活的细节。

《乡愁》课堂中,在学生初读诗歌后,由教师引发的“本诗在乡愁诗中备受读者的喜爱,它写得非常美,究竟它美在哪里?”一经说出,课堂即刻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发现热情,什么“结构美”、“情感美”、“修辞美”……脱口而出,自然让学生由最初的起点站到了欣赏美的新的高度上,让他们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也就提升了自己的品位。

5.2 感受美,步入诗境,获得良好的精神熏陶。

让艺术进入语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美的过程。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艺术化则是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于是,设置情境和配乐诵读让学生接受了美的洗礼。

5.2.1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情感与诗境相融。

《乡愁》课前,一幅静幽的乡村明月图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顿时让学生原本激动浮躁的心境得以平伏,顷刻让他们沉醉其中,浮想联翩,陷入对往事的回忆。或导入屈原《九章》中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比喻诗人暮年思念故乡)”的诗句营造了诗歌氛围,从而静化了学生的心灵。

5.2.2 配乐朗诵,产生震撼,达到忘我境界。

现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能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诵读也就成为有效的手段。诵读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诗美,感受诗美。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现代诗歌教学而言是极其有利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诵读,诗的情感,诗的意境,就会自然在心中积淀。

带有音乐感染力的诵读,更能引发人的情感共鸣,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只因音乐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是陶冶人们情操的方法之一,它的独特魅力在于即使是家庭背景迥异的人,也都会被那动听的音符所感染。

没有音乐的诗是苍白的。天籁之音《神秘花园》让我们课前一起走进了《乡愁》的情感世界,领略了课外古代乡愁诗词的魅力,接近尾声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思乡曲》的宛转悠扬、深沉激荡的旋律,教师深情的诵读,顿时感染了全场的观众,让学生的心灵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

5.2.3 欣赏美,走进诗意,获取更深的造诣。

学会欣赏,是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他们诗歌乃至人文素养的过程。

(1)善引领学生抓住意象,找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理解诗歌的素养。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不能离开意象这个层面的研究。”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样,通过四个具体的意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象的乡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诗歌的素养。

(2)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通过再现画面让学生深悟诗意,让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乡愁》诗中,四节诗,四个画面,为让学生深悟诗意,教师用范例如“一个小男孩坐在窗前,细细的品读着从远方母亲那里寄来的信件”作为开头,分四小组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百字以内的文字去再现诗歌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让他们的情感与诗人一起飞扬,让他们的情操得到升华。

5.2.4 创造美,鼓励想象,步入创造,进入更高的境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模仿。模仿更进一层就会步入创造,学习现代诗歌也是如此。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会调动他们极大的积极性,为此在《乡愁》课的尾声让学生仿原诗的结构,以“未来啊,乡愁是……”猜测续写余光中诗的第五节,让学生更深地领悟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深切希望,使得诗人笔下的“乡愁”被放大了无数倍。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所有那些整日在相思、离别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学生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教师然后揭晓答案: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来那头。课堂最后以《国魂》“小时侯/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我在红旗下/烈士在心头为第一节,后分别以“长大后”、“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的作业而结束。

如此层层推进的现代诗歌教学课堂,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他们的心灵又怎能不深受涤荡?最美的诗,最美的情感,带给我们的更是最美的感动。而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现代诗教学过程的确不失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极为有效的途径。

6 反思《乡愁》课,挖掘成功课堂赋予我们的启迪。

《乡愁》成功课堂虽离开了我们的视野,但依旧那么的让人记忆犹新,因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更多的是启迪――现代诗教学,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6.1 认真备好课,充分挖掘诗中人文素养的内涵。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的准备工作,是讲好课的前提,它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一环。而诗歌教学前如能充分挖掘像《乡愁》诗中母子依恋、夫妻思念、生死感伤、故国伤痛的人文内涵,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效果就能很好地呈现。

6.2 注重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诗歌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课堂中能否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及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教师需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用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也可借鉴《乡愁》中的图片与音乐进行激趣,学习《乡愁》课堂寻找、感受、欣赏、创造的步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6.3 积极研究教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课异构,可以说是目前推行的能给多数人认同的比较好的教学探索,好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地区、学生等不同,所以上同一课我们的教学方式都不可能采用同一模式,备好学生,研究教法,才是唯一的出路。实践证明,大凡上过《乡愁》公开课的,他们之所以取得不一样的成功,无不在探索教法上下过苦功。

6.4 不能忽视课堂尾声学生的小结,它往往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升华。

我们的教学,都力求完美,而完美的教学该是有始有终的,所以课堂结束前的小结就一定不能少,诗歌教学更不例外。它既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又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反馈。《乡愁》课堂结束前学生诉说的最深刻的感受,让他们在各抒己见中不自觉地燃起了如诗人般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这也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升华。

6.5 适当延伸课外内容,丰富人文素养的教材。

延伸课外内容,是学过知识的学以致用,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文学海洋的博大与精深。适当开拓课内走向课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文素养的教材。《乡愁》课堂中的大胆猜测及仿写,就是让学生的情感达到新的境界一个很好的范例,该诗的人文素养的教材也由此丰富了起来。

7 展望现代诗教育的发展前景。

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而现代诗歌教学则是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及人文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今,虽现代诗教学仍有其尴尬局面,但《乡愁》的成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现代诗教育的希望。

如果留意当下同学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他们不就是一首首现代诗歌吗?

再看看我们的周围,仍有不少爱诗的,他们用诗寻求情感的寄托,慰藉精神的寂寞,更让我们看到现代诗发展的前景。当中有王玉清同学这样写道的《乡思》:少小别她寻梦去,碌碌无为在他乡。中秋圆月倍憔悴,辗转难眠把她思。更有许帅同学写的《信念》:十四个年头/从指缝间滑过/如梦如逝/成功与失败/不过一步之距/静寂的夜晚/群星璀璨/哪颗星星才是我/挂在上面的梦/手中的书/没有答案/疑问被挂在了天上/太阳每日更迭/希望日日更新/我打定主意/握住信念/就握住了成功……

这些小诗虽然有稚嫩的地方,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对文学的热爱却跃然纸上。老诗人圣野就说过:一个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这些不正是困境中的喜悦之歌吗?因此,我们要以长远、积极的眼光重拾现代诗歌教学的信心,只要大家努力,相信一定能为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我们深知,爱诗的人,会用伤痛化作两行泪;爱诗的人,如风一样飘逸,如花一样烂漫,如雪一样清纯,如月一样神秘;爱诗的人,更会在快乐中行走,为自己留下更多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胥宝玉.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初探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1)

[2] 杨秀珍. 引领学生亲近现代诗歌. 中学语文教学.2011(11)

上一篇:英语本位阅读回归策略之探析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巧妙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