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证券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10-06 01:36:10

浅议我国证券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

证券市场发展成熟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行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要求我国必须具备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念、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证券行业人才,提供全面有效的分析、支持和服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推动证券市场和中国经济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我国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证券行业高端人才指的是:一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具有扎实广博的经济和金融理论知识;三是熟悉现代金融业务和技能,善于从事资本运作;四是掌握外语、现代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懂法律;五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风险防范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和效益观念。但是具备这种复合素质的“证券人才”在整个队伍中的比例还很小。全国证券行业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学历的不足1%,这说明较高层次人才比例明显偏低,至于熟悉国际惯例、法律,具有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和业务经验的国际证券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证券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人才结构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从业人员的数量庞大和高端人才匮乏并存。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从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也具有其迫切性。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银行、证券、保险业,大批的外国金融企业占领中国金融市场,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做大做强,必须加强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再次,我国的金融市场要走向国际化,也需要培养一批高端的人才去熟悉和了解国外金融市场,借鉴和提高我国的证券市场。

近几年,我国的证券业发展很快,但证券行业的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的。主要是由证券行业本身的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证券行业是人力资本最密集的行业之一,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大多数证券人才来自银行业,从其他行业来的也不少,人员错综复杂,无统一的思想理念,也缺乏统一规范的培训。在市场快速发展前进的时候,人才培养未能跟上,导致证券高端人才的供需出现了脱节现象。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金融新形势的证券高端人才供不应求,而大量由学校培养出来的却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为此,必须对传统的证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证券人才培养模式。

高端人才培养问题是证券市场逐步开放中的战略问题。资本市场的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资金、机构都不成问题,所缺的恰恰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国证券高端人才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相对规模较小。证券行业人员队伍的发展与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基本是相适应的,但在相对规模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证券行业人员与世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绝对数量不少,但是相对于我国证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规模仍然偏小。

二是我国证券行业人才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匮乏。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迅速发展,至今只有20多年时间。因此我国证券行业实践累积时间较短,行业人才队伍虽然迅速发展,但有关体系建设仍需探索和完善。目前,在我国证券行业人才队伍中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操作性人才多,创新性人才少;单一行业人才多,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少;产品营销人才多,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人才少;熟悉国内资本市场和业务的人才多,熟悉国际资本市场和业务的人才少。

三是行业内各机构对证券人才培训方面投入不小,但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没有针对不同培训对象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同时,没有建立普遍的培训评估机制,培训效果运用不足。各机构专业人才培训成绩与职务晋升薪酬福利脱节,不利于调动专业人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一部分证券高端人才得不到重用或流失也加剧了人才的匮乏。中国人讲人情,在诸多的人情关系下,难以做到排除各种压力重用和提拔人才。很难通过专业标准,把握原则,独立判断事务,这是中国专业人才选拔、晋升与国外相比差异巨大的地方。美国几家著名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跨国公司都是按照市场的要求,坚持原则、规范行事、选贤用能,有很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所以这些企业蓬勃发展,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这些企业中坚持原则与规范的高端人才在市场上千金难求也是明证,而安然等则是最好的反证。

国外对于证券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从大学到就业后都有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以美国、加拿大的高职教育为代表,以能力为基础,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主。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织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并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该模式重视及时反馈,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别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以形成性评估为主,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高职学院,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企业、工厂和学院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当工厂、企业的学徒工,同时又在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通过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的分析,能够发现:一是定位都比较准确,与普通教育有鲜明的差别,主要以培养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二是重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十分紧密;三是打破了直达车式教育的传统模式,建立了一种交互的多轨式的可分段选择的升学渠道,架设了高等教育的“立交桥”,增加了灵活性;四是重视课程建设,强调以就业市场为向导;五是坚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学生毕业时能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这些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启示。

在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同样给予他们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美国券商对证券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基于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培养内容、时间计划、培训深造安排上都会有不同的侧重。就整体而言,表现卓越的券商不仅长期、持续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投资分析与服务方面的培训,还会聘请各种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分析金融行业问题、提升员工能力等,并据此融合现有手段或技术开发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应用工具,然后应用到培训内容中。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特点是整个培训体系和其职业生涯紧密结合,从新进入公司开始就会有不断的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习安排,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并配以一系列的考核。美国券商能够有卓著的声誉,是庞大而严密的培训与考核体系进行长期培训和淘汰的结果。

对于我国证券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我认为应该从高职教育和工作实践两方面共同努力。

一、对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1.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紧靠市场。

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使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市场、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相结合,使之成为主要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管理和专业人员,毕业后能很快顶岗工作。在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职业定位,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技能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证券投资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打破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精练,重点须突出,紧扣专项能力培养的需要;知识结构应服从能力结构,明确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过硬的技能,理论知识重在学以致用;文化、基础课程要为专业课程打基础,理论课要为实训课提供知识支撑,并与之紧密结合。

证券投资专业课程重构具体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证券投资专业课程要系统化。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开设财政与金融、证券投资原理、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在应用理论方面, 应开设证券投资分析、公司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课程。其次,证券投资专业课程要微观化。一方面是对现有课程进行微观化处理, 去掉那些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或者已经过时的知识, 补充一些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 并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如股指期货知识、融资融券知识等;另一方面是根据证券投资微观运行的需要,增设一些新的微观证券课程,如网络证券、证券电子化、证券会计等。第三,证券投资专业课程要国际化。这方面的课程应该包括外汇操作、国际结算、国际惯例、国际谈判等课程。

2.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国外的高职教育模式有可借鉴的经验,我国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体制、政策、经费等原因,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应与用人单位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应与证券、期货、基金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联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长期稳定实习实训场所得到企业指导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有机会在企业定岗实习,能够学到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缩短毕业后岗位适应期限。校企在合作中可将各自收集到的情报和信息进行交流与共享,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共同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

3. 高职院校应以市场和企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

国外高职教育具有专业能力教育、补偿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诞生至今,多数学校都把90%以上的精力放在学历教育上,这是缺乏竞争力及社会认同的根本原因。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不拘形式、主动适应、优化结构,才能使学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从而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二、就业以后的人才持续培养

(1)为了满足金融国际化的发展需要,需要学习国外金融业的业务状况及管理方式,安排员工到国外培训,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获得方式。就公司财务管理、贷款项目评估、资产负债管理及金融创新等银行风险管理内容进行培训。了解美国证券从业人员对宏观经济、市场动态的认识和判断方法。

(2)证券行业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高风险性,这就要求证券人才不但熟悉相关业务知识,还必须具备驾驭高风险金融市场经营的能力。因此,需要对现有高层次管理人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金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证券行业需要具备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混业经营的逐步开展,要求证券人才掌握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专业知识和运作技术,能胜任为客户提供多途径、多方位理财咨询和策划,跨行业进行运作。除了对业务知识进行培训,还应根据情况提供计算机、英语、法律等知识的课程培训,以提高证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员工培训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培训可分为基本、高级、扩展及后续等四个类别,各类别培训方式对培训对象及培训目标都要有具体的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要与上司讨论下一年的培训计划,确定自己的“培训路径”。选择参加何种培训项目和课程,取决于目前工作的需要,以及本人现有的知识和能力。

(5)我国可以试行建立提高金融理论与技能发展基金,通过资助金融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技能。

(6)加快现有人员存量的“盘活”和培养,建立自己的“造血”功能。面对国外券商大举入境的挑战,要提高竞争能力,从国外聘用大批人才不太现实。首先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根据证券行业发展战略,确定各类人员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经费、教材等相关措施。要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按照既定目标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并跟踪比较、分析核算培训成本及效益,防止零打碎敲和资源浪费。第二,要把高端证券人才作为培训重点,加大培训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分层次、多渠道地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第三,实施各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确立上岗资格,使基层员工精通岗位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鼓励员工掌握多种业务知识,具备多项上岗资格,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员工岗位轮换和交流的力度,为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7)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证券人才的同时,注重鼓励和吸引海外证券相关人才回国效力,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吸纳国外证券机构的人才。

(8)开展多种形式的证券培训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国外一些着名的培训组织合作办学,聘请国际金融、证券领域的外国专家来华讲学,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等。

从企业方面来说:

1.建立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好的文化氛围要建立明确的组织目标,激发工作热情,有计划地提供工作轮换、授权、更富挑战性地工作机会,赋予职业成就感,鼓励参与与创新。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证券行业人才后备库。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为证券行业人才提供应应聘、培训、提升的机会。

3.加强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我国证券行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首先,要求所有专业人才每年都参加一定工作日的学习,通过培训加快本行业人才的知识更新,适应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其次,在培养方式上,应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金融专业、国际金融组织或行业内其他市场主体的合作培养。

4.健全用人机制。首先应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坚持任人唯贤的人才使用原则,重视高端专业人才;其次要完善考核聘任制度,根据不同部门将考核内容相对量化、公开化,使考核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使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必须建立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队伍,适应日益发展的证券行业的要求。

同时,应建立证券业务及时咨询支持系统。当证券人员遇到业务难题时,有时在学过的理论或现有的资料中找不到满意的解决办法。建议能够建立一个由国内外专家为主体的咨询库,依靠在理论分析研究、监管部门和证券机构工作过的专家,及时为证券从业提供咨询服务。必要时给予专家论证服务。还可以建立金融证券典型案例库。近几年,我国金融业出现了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但至今为止没有哪一家学院或金融机构进行过系统的收集和分析。如果能够建立一套金融典型案例系统,不仅可以丰富并深化现有的金融教育内容,而且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真实生动、说服力强的咨询服务。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一支高标准高素质的证券人才队伍显得越来越迫切。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动荡,也需要我们具有清醒的头脑,把培养提高证券高端人才队伍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作者单位:方正证券长沙五一中路营业部)

上一篇: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管理与筹划 下一篇:浅析如何培育和发展保险公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