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6 12:16:35

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综述

[摘 要]剩余油是对地下未采出原油的总称,它包括未被驱替剂波及到的未动油和滞留在储层中采不出的残余油两部分。目前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饱和度测量与检测技术研究、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文章主要从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以及剩余油的研究趋势上展开论述。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32-01

1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据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统计[1],油藏中剩余油分布形式及数量具有以下特征:①存在于注水过程中水未洗到的低渗透夹层中或者是水绕过的低渗透带中的剩余油约占27% ;②由于地层压力梯度小,在原油不流动的油层部位(滞流带)中存在的剩余油占19.5% ;③未被井钻到的透镜砂体中剩余油占16%;④在一些小孔隙中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占15%;⑤以薄膜状形式存在于储层岩石表面的剩余油占13.5 % ;⑥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如封闭性断层等)的剩余油占8%。

可见,约有70%的剩余油分布于因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引起的注入水未波及带,只有少部分(约30%)残留在水淹层内。

2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2.1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有:油藏非均质性、构造、断层等。受地质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涉及油层自身和构造两方面:断层及油层边角地带的滞留带;构造高部位及正向微型构造区;储集砂体核心部位,油层厚度大,物性好的地区[3]。

同时裂缝也对剩余油分布有着影响,在孔隙介质部分孔隙度、渗透率高,裂缝密度、开度大的储层,注入水迅速沿着裂缝突进,然后垂直于裂缝面渗入孔隙介质部分进行油气驱替,随着注入水时间的延长和压力的升高,波及程度不断增大,驱油效率增高,剩余油分布区域最小;在孔隙介质部分孔隙度、渗透率较高或者中等,裂缝密度、开度小的储层,在重力作用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远离注水井的储层上部;在孔隙介质中孔隙度、渗透率较低,裂缝密度、开度大的储层,除了裂缝面两侧的小范围内被驱替外,其余孔隙介质区域均有较多的剩余油分布;在孔隙介质中孔隙度、渗透率低,裂缝密度、开度小的储层,属于裂缝不发育的致密性储层,注水效果不明显,剩余油储量较大[4]。

2.1.1 油藏非均质性

由于沉积的不同特征,有时造成储层横向和纵向非均质极为严重,这就造成有大量剩余油滞留在储层内,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发育的因素也有很多[5-6]。

平面上,中部扇中的斜坡槽及迁移槽为物性有利分布区,采出程度高,易水淹,目前剩余油饱和度低;远端砂及漫溢等微相物性普遍较差,不易水淹,目前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纵向上,由于层间和层内存在非均质性,造成高渗透带动用程度高,水洗严重,剩余油相对较少,中、低渗透带动用程度低,甚至未动用,水洗较轻,剩余油相对较富集。

2.1.2 构造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在油藏的不同开发阶段,构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和控制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油田开发早期,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块构造的控制。油田开发后期,背斜构造虽然也起到一定的控制,但微型构造对剩余油的分布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作用。

3 剩余油研究方法

目前,确定剩余油尚无一种最佳的方法,通常应用多种方法研究,以便达到提高剩余油饱和度精度的目的[18]。国内外目前比较常用的剩余油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岩心分析法

岩心分析是唯一能够直接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其取心方式分为:常规取心、密闭取心、压力密闭取心和海绵取心。主要的岩心分析方法有常压干馏法、真空蒸馏法和溶剂蒸馏抽提法。

(2)开发地质方法

开发地质学方法主要是从研究储层的宏观沉积非均质性入手,分析剩余油的空间分布。开发地质研究剩余油分布必须动静结合,尽量减少地质分析的主观因素。在静态方面,包括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类型、成岩作用特点以及孔隙的成因和类型等;动态方面包括在采油过程中进行油藏监测,观察油藏的动态变化,认识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流动通道的分布,为提高采收率提供必要的开发地质依据。

(3)地震方法

在油藏开发阶段,用地震法确定剩余油分布,主要以油藏开采过程中的油藏监测为主,以检测或寻找漏失储层为辅。在这一阶段使用的地震方法主要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等方法。其中三维地震法在监测驱替进程的平面波及形态方面有优势,井间地震法在监测驱替进程的垂向波及形态方面有优势,而垂直地震剖面法则多数起辅助作用。

4 剩余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油气勘探与开发主要围绕两大主题:一是提高油气探明率及勘探效益;二是提高油气采收率(EOR)及开发效益。随着勘探难度和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众多的油田开发实践表明,原油采收率一般只有30%左右,还有三分之二的剩余油储量仍然残留在地下。这种开发现状无疑为剩余油研究与EOR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开发对象越来越复杂,以及绝大多数油田处于高含水阶段的现状,剩余油的研究必须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搞清剩余油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并且实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的研究,满足剩余油研究的内在要求即开展动静态相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

5 结论

本文通过概述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剩余油的赋存状态、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以及剩余油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全面的综述了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

(1)从剩余油的分布特征上看,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广,并且所占比例大,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2)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上看,最主要的还是地质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由于地质因素在开发过程的短暂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或者变化甚微,受人为因素影响小,从而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受其影响的加密井,常能保持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林承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2] 冉启佑,剩余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5):49-51.

[3] 郭平,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4] 高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5(1):40-43.

[5] Matthew D, Jackson, Shuji Yoshida, et al. Three-dimension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flow simulation of Heterolithic Tidal Sandstones [J].AAPG Bulletin,2005,89(4):507-518.

[6] 李红南,徐怀民,许宁,等,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4-8.

[7] 丁世梅,季民,史洁,泥岩隔夹层类型及剩余油控制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4):130-131.

[8] 崔文富,反韵律厚油层夹层分类即纵向剩余油分布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1):52-55.

上一篇:生鲜食品O2O商业模式探析 下一篇:浙江省诸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