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善心 行善德 得善果

时间:2022-10-06 11:19:29

刘中民先生一心为善,“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对于别人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不仅是一位游泳健将,更是一位拯溺英雄、善心仁者。二十三岁,对于运动员来说,已经算是高龄了,而这个时候,他却刚开始跳进泳池,学起游泳来,五年之后,他二十八岁,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拯溺教练,到如今,在深水区的游泳场馆里,90%的救生员都是他的学生,拯溺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中民先生,香港拯溺总会执行委员、事务委员会主委、考试委员会委员及主考、国际救生总会创会会员、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员、美青体育康乐联会会长、深水街坊福利事务促进会名誉会长、深水各社团庆回归大会会长、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海珠区敬老扶贫会会长、海珠区侨商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救生协会海浪救生教官等。】

责任和信任成就事业

刘中民先生在香港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兄弟姐妹六人,父亲早逝,作为长子的他,小小年纪便将整个家庭的重担放在了自己稚嫩的肩上,为了支撑家庭,他常常是一个人身兼多份工作,有时候一天需要工作近二十个小时,他用刚毅独自担当着生活的苦楚,亲情的无可替代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真的印证,而对家庭的责任和负担也催促着他寻找一条更好的路。

年轻的刘中民先生不仅能吃苦,不怕累,更有着聪慧的头脑。凭藉着在交通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刘中民先生将眼光锁定在正呈现出发展势头的香港小巴,继而转战小巴行业,这一年,刘中民先生才21岁,短短四个月之后,他获取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继而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这个过程中,他用超乎同龄人的坚强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终于将弟弟妹妹们抚养成人,而他的事业也在逐渐向着更高的方向迈进。

如果说家庭的责任是他事业的动力,那对祖国的情感则是他事业的基石。

尽管他长期生活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尽管他并未亲眼去见证祖国的发展,但是他一直关注着祖国内地的事务,对中国历史也颇有研究,对祖国的那份特殊的感情也早已深入骨髓,未曾因为特殊的环境发生过丝毫的改变,不管任何时候,他都能够说:“我对中国充满信心。”

1989年,“六•波”的发生,让香港的经济遭受了一次重创,香港居民人人自危,移民潮一浪接着一浪,空置的房屋一栋挨着一栋,但是刘中民先生却做出了一个大胆得让人难以想象的举动,众人正忙着将手上的物业出手,而刘中民先生却正努力购进,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对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我对香港有信心。”风波过后,香港楼市迅速回暖,楼价迅速攀升,这一次,刘中民先生赢得了满堂红。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来,香港楼市再次遭受打击,很多人输在了楼市上,而刘中民先生却是少有的几个没有输的人之一,因为早在1993年,他分析了香港的楼市走势之后,已经停止了房屋的买卖。这一切,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智慧以及他长远的、精准的眼光。

事业的成功也为他服务之路奠定了基础。

“自己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每天早上上班的路上,他常能看到一个50多岁的老人站在马路上,恳求别人在他那里购买一些小东西,如乞讨一般,很无助,也很颓废,当时他心里就想,等他50岁的时候,不能像这样颓废地等待时间的流逝慢慢吞噬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样的穷人。

刘中民先生是深水街坊福利事务促进会名誉会长,深水区位于九龙半岛西北部,属于旧区,土地缺乏,社区设施不完善,人口约35万人,是香港相对落后的区,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数全港最低,长者人口比率全港最高。1996年,60岁以上的长者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明显高于全港的平均数一成多,老年抚养比率更是全港最高。

在这样一个社区,刘中民先生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关爱投递给老人,每一年,他都会举办许多敬老活动,关注老人生活,尽力帮助老人和贫困家庭,他实现了曾经的承诺。每一天,当他看到和他年纪相仿的人安详地坐在公园,晒晒太阳,打打太极,然后参加一些活动,他的心情就特别愉快。

不久以后,刘中民先生的善心已经从深水区的老人辐射到了广州市海珠区的老人。他是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广州市海珠区敬老扶贫会会长。每一年,他都会回广州参加政协会议,以及举办一些敬老活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定义,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有意义。并且每一年在深水区、西九龙区、全港体育界举办的庆祝国庆活动中,都会见到刘中民先生的身影,为社团出钱出力不遗余力。多年的服务历程,刘中民先生说的最多的是:“自己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他做的也是:“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付出,带给他的是快乐,是充实,是满足,是成就感。

“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刘中民先生是在他23岁的时候开始跳进泳池学习游泳的,23岁,对于运动员来说,已经算是高龄了,5年之后,他28岁,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拯溺教练,他惊人的成长速度让人讶异不已。1976年,刘中民先生加入香港拯溺总会。

香港拯溺总会成立于1956年2月17日,是一个非政府的志愿组织,成立五十余年以来,香港拯溺总会本着“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的创会精神,致力推广拯溺工作,发扬救己救人的互助精神,教育广大香港市民认识水上安全的重要性。时至今日,该会会员合共救回超过三万条宝贵生命,爱心遍及全港,即使是在冬天,冰冻的水也未曾让他们有过退却。他们的这种精神,吸引了不少热心人士加入,属会会籍现已增长逾一百个,活跃会员更超过一万人。“他们都是一些有爱心的人士,愿意为社会服务、付出。”刘中民先生说。他们的使命是:向市民大众灌输正确的水上安全知识;提供优质的服务及训练,确保拯溺救生人员专业尽责;推动拯溺竞赛运动发展,培训具潜质的运动员参与拯溺竞赛活动;协同地区属会,汇聚社会资源,培育优秀的救生人才。在这个组织中刘中民先生担任总会执行委员、事务委员会主委、考试委员会委员、主考。

作为教练,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发生在二十年前的一件事,“当时,我教完学员正准备回家,经过一个游泳池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女孩溺水,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跳下去,把那个溺水的女孩救上来。”刘中民先生说,“救上来后,我的学员赶紧实行救援工作。”作为考官的他用本能的行动为学员们好好地上了一课。到今天,在深水区的游泳场馆里,90%的救生员都是他的学生,他和学员们一起,为保障居民的安全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现在,刘中民先生的每一天都是充实、有条不紊的。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钟开始运动,打六通拳,七点打太极,八点与太太一起喝茶,九点至十点半踢毽子,全身运动,每周一三五下午三点,他开始游泳,运动占据了他大半的时间。今年十月,刘中民先生将作为教练带队参加全国的游泳救生比赛,今年十一月份的广州亚运会,他也将以裁判身份参加,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亚洲帆船比赛中,他也是裁判,今年五月,他作为救生组教练参加了一场国家级体育盛事――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体育早已经融入到了他的生活,而“拯溺”这项运动一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近十年里,每一年,刘中民先生都会去广州、厦门、上海等内地城市交流,提升双方技能,为的是更快、更安全地拯救更多溺水的人。

转眼之间,刘中民先生加入香港拯溺总会已经三十年有余,他的太太周国萍也喜欢游泳,也是一位教练,夫妻俩志同道合,在教人救人的路上,共谱了一曲奉献赞歌。

上一篇:恪守准则 与时俱进 下一篇:戏里戏外 豁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