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识图课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6 10:11:52

构造与识图课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主旨在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实验,对实验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基本操作程序,并对应用此教学模式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合作学习 评价激励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构造与识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专业识图与绘图能力培养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从事设计、识图、施工、造价、管理等工作。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有效性教学,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构造与识图,这将决定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入和今后个人事业的发展。

1 实施依据

(1)符合动机激发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设计、学习任务分工、集体奖励等方式,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徒手绘图技能、工程图样的识读、工程图样绘制技能。

(2)符合知识建构论。人知识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交往, “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是指个人在知识的构建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互助来培养和锻炼合作技能。

(3)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留给学生自由考虑的空间。如用模拟“图纸会审”方法,先教给学生观察周边建筑物来思考建筑形体各种表达方法技巧,再就课程中的理论要点用实际图纸的识读与绘图检验,引导学生在“图纸会审”中从具体到抽象观察、探索、发现问题,产生联想,形成创新意识。

(4)符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合作学习的模式,老师在分层备课外,还要在学生身上想办法,如用图、识图、抄绘图样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动机,对优秀学生进行综合的识图和绘图训练,对学困生要求采用具体的、实际的建筑工程图以增加感性认识,提高识图和绘图能力,达到将教兵,兵帮兵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被强化,主体性被得以尊重。

(5)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合作学习学生在完成共同任务中能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分析和加工共同活动的成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针对学生在工程图纸抄绘、小型建筑物测绘课程喜欢表现的心理,教师精心设计训练题目和评价标准,完全模拟行业识图与绘图要求,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从一种线型、一个数字、一个字符的实际工程含义中不断涌现出创造激情,在提高绘图与识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2 实施原则

(1)计划性原则。一是有设计。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开放性思考题适量实训题。二是有主题。突出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主题,融教、学、做于一体。三是有实施。实施过程体现调查性、体验性、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四是有反馈交流。老师对学生每一个绘图任务的设计及时点拨,达到熟练绘图的目标。五是有总结。总结评价过程就是多做制图练习,多识读工程图纸的过程,对于不满足常规的学生,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教师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创造性原则。一是贴近时代,运用最新教育成果,实现把识图和构造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一项动手操作的技能。二是靠近生活。教师提供丰富的生活学习材料创造性地教,由此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创造性地学。三是走近学生。绘图知识学习要结合专业课程需要,进行设计和创新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的解决思路。

(3)激励性原则。为了让综合的成绩更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激励性原则 ,一是制定 “公约”,为学生互相评价提供依据。二是健全评价机制,不仅评价学生合作意识、方法、技能等,也点触学生心灵。三是关注个体差异,对学困生,以激励合作的态度和在合作中取得的进步为主。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要有意、有机和有效。有意就是教育目的,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集中测量和绘制完成一套实际住宅的建筑施工图,从图形表达、图面质量、图线线型、尺寸标注,仿宋字字体书写等几方面让学生体验到专业绘图素养和职业岗位的严肃性和自豪感。有机就是各环节的有机连接和配备,在每一合作学习模块中,有设计室、审图室、建筑制图模型室、CAD 机房等,实现 “教、学、做”于一体。有效就是变抽象的理论为直观性的、易于理解接受的内容。如投影原理的学习,组员之间互相运用模型演示和虚拟动画演示,把枯燥的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任务活动。

(5)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自由地选择实验器材、探究的方式,不强求解决方法和途径的唯一性。这样,学生学习内容、目标、过程的开放具有选择性、灵活性、动态性以及学习时空的广阔性。如观摩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地绘制线形,用长仿宋字书写字符,严格按国家制图标准画图例,学生一边在识读这些工程图纸每一个数字的具体含义,一边在强化绘图和识读工程图纸的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了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身上的责任。

3 实施策略

笔者在本校实验班进行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验,采用的操作程序是三个步骤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五个环节即构建小组告知合作任务开展合作成果展示检查评价。

(1)准备阶段:在学生准备上,根据异质原则组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每组人员不超过4人,其中一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两名中等生。这种分组方式,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在教师准备上,一要钻研、熟悉教材。二要选择适合的内容。三要分析学生。四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指导与培训。如在建筑部分的识读时,安排一套四层教学楼的图纸,让组内每个学生分别绘制相应的楼层平面图,组长绘制内容最多的底层平面,中等的两名学生分别绘制第二、三层平面,学困生绘制四层。要求学生在完成各自的绘制任务的基础上针对事前发放的与整套图纸识图相关的问题进行学习,从任务设计环节促使学生学习合作。

(2)实施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问题指导,加强合作技能,达到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沟通技能的目的。如在最初的平面图识图环节,一些学生对专业构造的名称对应的实物存在不知其部位和作用的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构造的作用时,存在组内学习基础好的学生领悟快,而学困生又存在疑惑的情况,让学习基础好的“小先生”“即知即传人”,让学困生听懂理解,都是教师需要引导的。

(3)总结阶段。因为采取的异质分组而要求评价标准个别化,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如在建筑知识环节,检查学生识图能力的方法是提问整套建筑图纸的相关问题,对组内三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如果小组中的全体成员都达到或超过预先设定的标准,那么每个人还能获得一个奖励分。这样设置的目的主要基于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又要求全组成员密切协作。

4 实施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的教材尽量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图纸。如学生在理解投影的概念前,一部分同学自己动手用粉笔盒和手电筒配合来演示影子的形成,另一部分同学则用自己身边的水杯,还有的同学用书本在太阳光下来演示影子的形成。有的小组的同学对投影规律、三面正投影的建立、投影作图、剖面图和房屋构造详图等都自制了幻灯片重复播放,学生就很有学习兴趣。在评价模式方面,侧重对被传统教学中忽略的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提升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图纸让学生识读并相互交流带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组员的帮助下完成一定量的绘图作业,既包括徒手画图、图板作图也包括计算机绘图。许多学生还制作了虚拟动画来交流展示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有的小组通过学校的实训施工场景,观察工程图纸实例,认识建筑施工图的特点,自己绘制和识读建筑施工图,提升了专业识图和绘图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异质分组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与不同类型的组员合作的过程中互教互学。绘图和识图技能比较差的同学,通过参观、演示来培养识图和绘图实践能力。绘图和识图技能比较好的同学,按照实训任务书的要求进行绘图训练,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再通过教师提供实际工程图样,同步训练,进而进行综合的识图和绘图训练,共同提高识图绘图能力。

5 实施建议

(1)教师自身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参加合作学法的培训,可提高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运用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能让教师较快地适应合作学习的情境,实现角色转换。

(2)教师的管理和监控。教师一要密切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二要制定观察表。观察学生合作学习任务方面的进展及小组成员间合作交往的情况。三要不包办代替。坚持“最小帮助原则”,只给予必要的提醒,不要包办代替。

(3)任务的选取。要坚持真实性原则,让学生认识到任务技能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的价值作用并且让他们清楚任务技能的具体表现,检查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使用该技能的情况并鼓励他们坚持使用此技能。

(4)善于设计问题。一要善于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现的过程。二是要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专业素养等进行个性化的解决。三是善于设计矛盾性问题,引起学生认识,情感,生活经验等的矛盾冲突。

(5)评价方式的选用。首先在任务准备阶段就要说明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其次要重视日常行为评价的作用,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对应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合作学习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及反思 下一篇:专题教学的设计模式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