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06 08:24:17

《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为《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情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了两项措施来推进课程改革:第一步是进行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试,转变教师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项目化教学水平;第二步是开发该门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关键词:《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ory have provided full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app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ituation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two measures are taken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first, training and testing teach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iciency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project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second, developing thiscourse to build project oriented courses that is based on work process.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apping; project oriented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当前,高职课程正处于两难境地,一些人批评高职课程不高,与中职课程没有太大区别;另一些人则批评高职课程简单沿用本科课程体系,是本科课程内容的压缩。这两个批评都是致命的,然而又是很难兼顾的。高职课程既要体现职业性,又要体现高等性,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经验,笔者认为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实现高职课程职业性与高等性的融合,培养出既高于中职学生,又有别于学术教育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本文探讨《建筑构造与制图》这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途径。

一、《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世界;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不能跨越情境边界,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学校情境或社会情境中发生。

1.先实践后理论。以前《建筑制图》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学习逻辑是从理论到实践,其前提假设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这种逻辑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就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可能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感。情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将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的位置颠倒过来,以“适应论”的逻辑来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适应论”认为个体的成长是与周围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个体的学习动机只有在其感觉到自己的素质不足于应付环境时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素质本位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要实践在前,理论在后;先让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感到不足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最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建筑构造与制图》就是将以前《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CAD》这几门结合起来,目的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机房教学,让学生在机房先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2.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知识、技能本身有自己的逻辑,学习者也具有自己的学习逻辑。学习者自身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任何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学习者的“同化”和“顺应”才能够变得有意义。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推崇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因此,在《建筑构造与制图》教学过程中,要从一定的工作情境出发,教师应以前的课堂“主宰者”变成了课堂“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这“两变”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保证。

3.教学应该尽可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它侧重于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据情境学习理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情境则是职业环境。因此,《建筑构造与制图》应该尽可能地在施工现场、机房中进行。尽一切可能把教学放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二、《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建筑构造与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路径:一种路径是从课程的开发入手,先构建项目化课程,然后再进行教师职教能力培训和教学设计,最后付诸于教学实践;另一种路径与此正好相反,它从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入手,先培养教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然后再进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制图与构造》项目化课程采取了第一种路径:第一步是进行《建筑构造与制图》这门课程的开发,将以前的《建筑制图》与《房屋建筑学》、《建筑CAD》结合起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第二步是进行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试,转变教师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项目化教学水平;对教师采取暑期下工地实习、技能考核等模式结合起来。

1.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如何转变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尊重和引导教师的主体需要的前提下,摸索出了一条能够职教探索与研究有效促进教师新经验系统重建的途径: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理念,按自己任教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包括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聘请建筑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年要求专任教师下工地实习,并组织检查、评价、考核。

2.《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开发。《建筑构造与制图》课程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实施课程内容开发,有效地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作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工作过程本身的逻辑来重构课程。根据这一原则,《建筑构造与制图》可分为主要四个项目:识读与绘制传达室施工图、识读与绘制住宅楼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办公楼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工业建筑施工图。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与高等性[J].职教论坛,2007(22)

[2] 程凌.高职高专“项目课程”的开发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 (20)

[3] 桂守才.教师教育观念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4] 赵志群.从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谈项目课程开发中的两个基本认识问题[J].职教通讯,2007(1)

上一篇:浅析洛惠渠总干渠滑坡处理 下一篇:非开挖定向钻进技术拖拉管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