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机制,右手思想

时间:2022-10-06 07:00:36

左手机制,右手思想

在由互联网、手机、IPTV等营造的自由、开放、共享、个性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曾为之自豪的“快捷”“低廉”“互动”等优势已经不明显。重大新闻发生,特别是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也许一段手机视频消息就被发出去了。人们似乎习惯了“听”电视,看“视频”,短信、QQ、“微博”互动。至于广播,因为尚无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发生,再加上传统思想、体制的制约,已陷入大众关注力低、影响力有限、引导力弱的窘境中。如何突围?笔者认为,逆境中的广播媒体应该开放胸襟,解放思想,建立富有效能的科学机制,确立长效的组织架构,优化采编流程;以机制塑造部门文化,培养具有高度实战能力的编辑、记者、主播。同时,以“思想媒体”为核心竞争力,强化新闻评论,争取“区域内第一话语权”,把新闻评论拓展为意见性信息平台。

建立富有效能的科学性的机制,首先必须客观研究媒体所处“生态环境”,以务实之态度搞清自身的位置,分析优势之所在及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从而确立频道“理念”,确立建设怎样的频道形象(品牌),解决节目办给谁听的问题。

对区域广播电台来说,其优势空间到底在哪里,以最大的优势给自己做怎样的定位才合适?若决定节目办给“有影响力的人”听,那以领导、政商工学界高层乃至文娱界名流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们重视的就应该是新闻。广播媒体如果能向他们提供其他媒体难以提供的真实信息,就能吸引他们的关注。这就要拷问广播是否能发现新闻现场其他媒体发现不了的东西,能否采集到各类民众的反映与观点,能否挖出新闻背后潜在的真相与规则,能否帮助民众了解政策、法规、措施,能否赶上“第一时间”的报道,我们能不能对新闻事件做深度整合报道……总之,广播节目要给精英们做有价值的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有影响力的人”毕竟“小众”,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就不能苛求节目的收听率,衡量节目的好坏就要看高端受众是否有反应,以及节目是否符合频率的品牌形象。如果是要办追求收听率的节目,就必须研究普通大众的口味,想百姓想的事。老百姓也需要新闻,老百姓需要的新闻大多是具有贴近性和服务性的民生新闻。这样新闻不仅要提供百姓最想要的资讯、最具权威的新闻解读,而且要走到老百姓身边去,以老百姓的角度、语调、语汇说话。只有厘清了办台理念,并始终贯穿在节目运作当中,才是广播突围的前提。

高效科学的机制中,关键的是用人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对一个广播频率来说,人才从何而来,如何为我所用?首先,制定统一标准、竞争上岗。从机制上确立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制;其次,坚持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有为的原则,认真细化节目评审考核制度,充分利用考评成果。除了物质上奖罚分明,绩效上大胆拉大距离,还要真正提拔重用德才兼备和业绩突出的记者编辑,让他们看到职业发展空间。对工作平庸、业绩平平的记者编辑,坚决予以调整;对不尽职责、不守纪律的,加大问责力度。另外,把考评结果运用到记者编辑培养教育上,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业务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帮助被考评为“较差或一般”的干部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限期改进,促使他们尽职胜任。

在管理机制上,频率要有合理的组织架构与科学的运作流程,两者相辅相成,保证所有新闻都是有策划的。一些广播媒体最大的软肋是缺乏常规策划机制,新闻运作流程不科学,没有严谨的制度化的策划决策中心。这样就导致新闻主编无法全方位调度采、编、深度报道、包装各部门;缺乏有思想力、行动力、公关力的记者,缺乏有解读力的主播型主持人。有的年轻记者、编辑即使有工作激情,但没有机制下的训练,凡事靠自己摸索,养成期加长。新闻来源靠地市台站“送”,各单位电话通知或上级主管命令,于是养懒了的采访部门快速反应能力不够,难抓“第一时间”报道,且“应战”被动,报道少有体现新闻进程。新闻编辑部门依然是记者稿件处理中心,而非信息汇集中心。信息流处理随意,内在逻辑欠考虑;新闻整合能力弱,评论报道欠缺思想力度,重大新闻不能多角度呈现、解读。有时也会有针对大型宣传活动的策划,但往往鼓噪一阵子,活动结束,策划也便偃旗息鼓。科学机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障新闻策划的常态化。毕竟,新闻的竞争就是思想力与策划力的较量,即使抓不到“独家报道”,新闻策划可以帮广播在“独特视角”“独家观点”上找回一程来。形成机制还能保障“生产”标准化,避免因为人员流动造成好节目运作不下去的情况。

富有效能的科学性的机制中还应有公关机制的内容。好新闻是运作出来的。所谓“运作”不只是选题、主题、报道方式、播发时机等等的策划,还需建立“人脉”,要与权威部门建立突发事件合作关系的公关机制,来保证媒体能接触到突发事件所涉关系,表层的,深层的。这是多方位报道,多视角解读、点评所必须的。富有效能的科学性机制须涵盖塑造优质企业文化的内容,强化日常采编训练,以培养具有团队精神、高度实战能力的好记者。

广播的优势在“言论”,要精心经营“听得见的话语”。一方面“看得见”的受众是很有限的;另一方面受现场诸多干扰,人们真正能接收的信息非预期设想;再一方面,“看见”的广播消耗的人力物力是“听见”的数倍,所以不能“天天看得见”。广播的影响力在于能天天给人“听见的话语”是有权威性的,有引人思考力量的。

对新闻广播来说,没有像样的深度报道,没有新闻评论,新闻节目只有信息的罗列,频率如何以非同质化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新闻广播作为媒体,传播事实是基础,应以“思想媒体”为核心竞争力,强化新闻评论,强化深度报道,争夺“区域内第一话语权”。为此,务必转变观念,把新闻评论节目从传统的专家、官员为代表的精英的表述舞台与“官方解读”的空间拓展为意见性信息平台;把高高在上的宣讲姿态转化为高角度广视野分析事件,解析幕后,关心社会舆论的平实态度。思想空间越大,立场与角度越多元,独家的东西自然越多,节目可听性就会越强。

在做法上,我们首先必须扩大评论员队伍,让资深媒体人、有思想擅长表达的非行业人士和思想活跃的记者编辑加入进来。节目设置要考虑给评论员空间,时间可长可短,长到可以有专门一档以评论员名字命名的节目,短到只需2-3分钟,一个新闻播报后的即时短评。要把新闻+评论+背景作为新闻频率的常规节目样态,评论员紧跟新闻,解读新闻背后的关系、规则等潜在内容,及时、鲜明地表达媒体的态度和立场,掌握舆论话语权。另外,尽可能地让有专业背景的评论员与记者一道走进新闻现场,直接介入新闻背后的事实追踪。这也不失为培养年轻记者的一个好办法,能加快记者的成熟。

校准频率定位,科学用人机制;提高采编效率,彰显言论水平;左手机制,右手思想;用机制打造高效能的广播,用思想塑造有灵魂的媒体,广播突围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栏目责编:胡江银

上一篇:彰显魅力 承载希望 下一篇:传媒企业文化建设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