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经济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探讨

时间:2022-10-06 05:18:41

新知识经济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探讨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中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已有十余年,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市场对其评论褒贬不一。尤其是“郑百文”股份独立董事被撤职事件之后,独立董事更受到了“不懂事”、“花瓶”、“不独立”等等的谴责。在深度解读独立董事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对我国独立董事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独立性的因素做了相关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应对对策。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具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约束公司管理层等功能,但是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并没有充分发挥预期作用,究其原因在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伴随着实践的深入,暴露出在制度设计上的滞后和漏洞。关于独立董事是否独立,对此研究了影响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因素及解决的措施,从而使独立董事独立性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建议。

一、我国独立董事的发展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独立董事在出席董事会会议、对公司重大事项提出异议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不长,各种配套制度和外部环境还不十分完善,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独立董事制度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一)独立董事的双重身份

我国独立董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从大公司、政府退下来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二是具有财务(含会计、审计、资本经营)、律师等方面专业的人才;三是化工、电子、生物等高层次方面的技术人才。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队伍的构成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占的比例较大,从事中介服务工作的会计师、律师等也占一定的比重,而上市公司急需的专家型企业管理人才相对不足。今后应提倡适当增加管理型人才在独立董事中的数量。作为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除了第一类少部分人才外,第二类与第三类人才都有人们所称的第一职业,即我们称其为本职工作,而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只是他们的第二职业或兼任职业,这就形成了独立董事的“双重身份”。独立董事的这一“双重身份”决定着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双重身份”给独立董事的事务执行带来两难境地: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大部分独立董事都有其本职工作,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他们推到上市公司的前台;独立董事资源的稀缺还可能使有的专业人士身兼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这就形成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时间安排上的矛盾:既要花时间完成本职工作,又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完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职责,这样就很难保障独立董事的知情权。郑百文的原独立董事―郑州大学陆家豪副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无从知道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在暗地里作了多少勾当。在担任了教学任务和大量社会工作的同时,陆家豪也根本没有时间去参加郑百文的董事会。即使去参加了董事会,他也不可能对经过注册会计师、律师签字的报表表达不同的意见,这些原因导致其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控诉。

(二)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

随着《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要求至少引进三分之一独立董事的规定的实施,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增加董事会人数的方法来降低独立董事的作用。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公司董事会的规模有扩大趋势,董事会人数在9人以上的公司数量及所占比例还会上升。监事会在一项对1135家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董事会成员人数在7―11人之间的有878家,占77%,成员人数为9人以上的上市公司达到760家,占67%,董事会平均人数为9.70人。

二、影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因素

美国等发达国家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了有效治理作用,关键是我们在借鉴过程中没有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制度设计有待完善。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是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未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关键原因。独立董事不独立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独立董事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一)独立董事的选人机制上,实为大股东控制

《指导意见》第四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这规定实际上造成由大股东推荐独立董事人选的事实”。上海证券报调查显示:63%的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超过36%的独立董事为第一大股东提名。由大股东提名的独立董事自然很难提出与大股东利益向悖的独立意见。董事由股东提名和选举,如果没有持股人的支持,局外人如何能被提名?如果没有到会股东的多数表决票,局外人又如何能当选为董事?因此,不论我们对“独立性”的思考有多么慎密,最终,还是由公司控制者做出判断。独立性,一开始就可疑。

(二)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首先,《指导意见》第七条第五款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是物质方面的激励,激励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声誉激励机制。其次,《指导意见》又规定“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定方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这说明证监会缺乏关于独立董事津贴的具体标准,而由各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决定独立董事津贴标准。这造成实践中独立董事的津贴从几千到几十万元不等。津贴的过低和过高都会对独立董事独立履职产生影响。

(三)独立董事的法律责任问题

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拥有业务监督权和财务监督权,而独立董事并不具有公司机关的性质,《指导意见》赋予独立董事的为个人职权,虽然在有的公司事项决定上需要独立董事相互间的协调,但也只能是以个人名义来行使职权。此外,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成员,除了负有监督职权外,还有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在决定公司重大问题时,享有投票权而这些足以作为我国的《指导意见》所规定的独立董事具有既要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又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双重义务的根据。但是《指导意见》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如果独立董事不依法履行义务导致公司或中小股东遭受损失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这很难设想,独立董事在既无内在动力,又无外部压力,更无明确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监督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四)独立董事的薪金问题

独立董事的使命在于维持董事会决策的“公正性”、“科学性”,有效制约某方利益群体垄断企业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目前的制度安排是独立董事直接接受上市公司的委托(一般是大股东提名)而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上市公司直接向其支付津贴,独立董事在经济方面不能够独立于上市公司。这种机制不可避免会产生以下问题:由于独立董事直接与上市公司建立起经济关系,独立董事为保住自身经济利益而在关键问题上依附董事会或大股东,不敢或不愿发表客观、公正的独立意见,可能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由此产生了独立董事独立性要求与其报酬支付之间的逻辑悖论,而产生这种悖论的主要原因是现有制度安排中没有能从根本上构建一个独立于上市公司和独立董事的“独立第三方”来保障独立董事执业的独立性。

三、独立董事“独立性”保障机制设计

一种制度的移植和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针对目前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问题,在“独立性”保障机制制度设计方面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完善选任制度

应当设计科学的独立董事提名选拔机制,召开股东大会,将候选人的资历背景与公司厉害关系等予以公布,由股东采用累积投票制进行投票。同时利用表决权回避制度,控股股东在对自己或代表自己利益的股东董事提名的独立董事候选人进行选举时,保持回避,不参与表决;而对其他人提名的独立董事候选人,仍享有表决权。

当然,该措施仍然无法避免独立董事被大股东秘密“收购”的情况。况且,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即使选举之初,与公司无利益牵连,但无法保证进入公司之后,还能独立如初。因此在完善选任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对独立董事监督机制。独立董事大多为知名人士,对他们而言,个人声誉的好坏也许比金钱更有吸引力。政府应积极培育开放式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和独立董事认证资格制度,建立独立董事档案和业绩公开制度,促进个人信誉及社会评价体系的形成。如此既能激励独立董事忠诚执业又能约束其行为,使独立董事不敢轻易屈服于大股东的威逼利诱。

(二)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首先,建议《公司法》制定明确、具体、科学与合理的独立董事津贴标准。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总是会为了某种目的和追逐某种利益。研究表明,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能提高独立董事监督企业经营的效率。《指导意见》应根据工作量、努力程度、服务水平等制定科学、合理、灵活的独立董事任职考评奖惩制度,“适当”做出一个明确的范围界定。

其次,应建立独立董事声誉激励机制。在经济学中,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来自未来收益的贴现。有人认为,独立董事本身要受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约束和监督,该市场根据独立董事的表现来给他们的服务收费定价。因此,独立董事会因顾及自身的声望和信誉,不与管理者共谋,而是通过其占有的董事职位向外界传递自身价值的信号。这就是说,独立董事必须努力维护并能胜任其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声誉。谭劲松认为,用声誉机制激励同时也约束独立董事,通常被认为是对独立董事获得较低的固定报酬并保持独立性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要想使声誉激励取得效果,应积极培育独立董事“声誉”市场,形成市场选择机制和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定期对独立董事进行评价与考核。对那些独立性差、责任心不强或存在欺诈、合谋等败德行为的独立董事公开予以披露和谴责,使市场具有内在区分“优质”和“劣质”独立董事的作用,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为上市公司选择独立董事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完善权利责任,确保行权独立

从我国现已公布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来看,独立董事仍缺少实质性权利。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形式对独立董事的权益、责任、任免等做出明确界定。一方面,要在法规制度上赋予独立董事相应的权力,包括对公司情况的知情权、调查权,对公司决策的参与权等,以法律形式切实保护独立董事的权力,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也应从制度上对上市公司限制独立董事行权的行为予以处罚,从而为独立董事行权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完善薪酬制度

为使独立董事在经济上独立于上市公司,解决独立董事独立性要求与报酬支付之间的逻辑悖论,建议成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协会(独立第三方),由协会来推荐、选派独立董事,改变上市公司直接支付独立董事津贴的方式,由独立董事协会向上市公司收取相关费用,并向独立董事发放津贴或报酬,使独立董事在经济上独立于上市公司,这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制约我国独立董事发挥应有作用的主要原因是独立性的缺失。维持和增强独立董事独立性是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完善是保障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关键。通过完善独立董事的相关法律制度,改进选任机制和任职资格,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实施“独立第三方”制度设计等,有利于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促进其效能的发挥。但是,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它能解决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一切问题。在现有制度环境下,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尚需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的积极配合,需要培育适合独立董事发挥独立作用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魏淑慧.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功能的界定与要求[J].聊城大学学报,2008(4).

[2]林赞凯.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探讨[J].消费导刊,学术要论,2009(5).

[3]张娜.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9(3).

[4]张娅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8(9).

[5]邵少敏,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5):68-7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全文)[2010年修订].

基金项目:宁德师范学院校资助项目(No:2009Y017)。

作者简介:李罗(1983―),男,江西萍乡人,硕士,宁德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上一篇:孝感麻糖米酒之思考 下一篇: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