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联合缩宫素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时间:2022-10-06 05:17:26

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联合缩宫素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联合缩宫素在自然分娩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将90例要求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联合缩宫素的初产妇为观察组,将90例同期同条件的单纯硬膜外麻醉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结果 两组均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无著性差异;观察组的总产程、产后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缩宫素;效果

分娩时产生的剧烈疼痛易使产妇焦虑、紧张、恐惧,引起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对产妇及胎儿产生不利影响[1]。因此镇痛分娩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则可以顺利解决这一问题,镇痛分娩是指使用各种方法将分娩时疼痛减轻甚至使疼痛消失对产妇采取恰当措施缓解疼痛,可使疼痛及应激反应减弱甚至消失,维持母体及胎儿氧供平衡,利于母子健康。目前常用或镇痛药镇痛等来减轻产痛的报道,其中硬膜外分娩镇痛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效果确切母婴相对安全的一种镇痛方法[2]。但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分娩后会引起宫缩力减弱,产程延长,第二产程是胎儿的高危期,随着第二产程的延长,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室监护率明显升高,此时积极应用缩宫素调节宫缩从而弥补这些不足[3]。本文进行回顾性临床资料收集,观察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过程中积极应用缩宫素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8 月在我院待产,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6.2±3.50)岁,孕周37~42w,平均(39.2±1.50)w,无任何并发症及麻醉禁忌证,均阴道分娩。将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初产妇180 例,随机分为两组,90例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过程积极应用缩宫素作为观察组,90例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过程中不使用缩宫素的产妇为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在产妇宫口开大2~3cm时,由麻醉师实施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4cm,注入1%罗哌卡因溶液5ml为试验量,观察5min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和局麻药中毒征象后,再给予药液10ml为首剂,平面控制在T10以下,30min后硬膜外导管连接并开启镇痛泵,镇痛药物由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组成,将其装入自控镇痛泵(PCA)并设置主要参数指标。根据宫缩情况在宫口接近开全(8cm后)及时停药,以便产妇在宫口开全时正确使用腹压。观察组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开始后使用缩宫素,静脉滴注2.5U 缩宫素加入5%注射液500ml中,根据宫缩调整滴速。

1.3观察指标 ①产程时间;②产后出血;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观察组产程时间比对照组短,P

2.2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观察组孕妇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分娩疼痛可引起孕妇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可导致产程延长、酸碱平衡失调和胎儿窘迫等后果,而是当的分娩镇痛能消除疼痛,减轻应激反应,改善胎儿血液供应,对母婴有益[4]。在镇痛分娩技术中,硬膜外阻滞麻醉是药物性镇痛法的一种,是目前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好,使用最普遍的分娩镇痛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可解除产妇对疼痛的恐惧心理,使骨盆腔肌肉放松,减轻软产道对胎头的阻力,缩短第一产程本文研究采用该镇痛方法对两组予以无痛分娩,但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发现子宫收缩力减弱, 间隔时间延长, 同时子宫颈、盆底肌肉、阴道的张力减弱,从而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多[5],因此需加强宫缩, 缩宫素是催产比较常用的药物[6],小剂量缩宫素能使子宫肌张力增加,收缩力增强,收缩频率增加,但仍保持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即模拟正常分娩的子宫收缩作用,此时对观察组产妇在产程中全部使用缩宫素,静脉滴注小剂量缩宫素2.5U, 进一步加强宫缩, 调整宫缩达到有效宫缩为止,宫颈扩张加速,从而可使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扩张速度加快,可恢复宫缩频率及强度,缓解宫缩乏力,促进产程进展,减少耗氧,保存体力,不增加产后出血量,改善缺氧状态,增加母婴安全系数,减少新生儿窒息率。

综上所述,分娩镇痛中联合使用微量缩宫素是相对安全的,在产妇进行分娩时应用微量的缩宫素联合药物镇痛疗效显著,可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又可明显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故此法可进行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魏敏,白骏.产妇心里与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1):35.

[2] 张玖,王美荒,王仁慧, 等术后静脉和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比较[J] 安徽医药, 2006,10(1):47-48.

[3]高劲松,刘海元,边旭明. 晚期妊娠引产与催产的指征、禁忌及规范[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5) :257-259.

[4]孙立娟.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7,29(4):370.

[5]张渺,杨彗霞,李海燕,等.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对产程进展影响的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6):365-368.

[6]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5-485. 编辑/哈涛

上一篇:呼吸内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状况分析 下一篇:脉冲波疗法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