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培智教育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时间:2022-10-06 03:47:49

浅议培智教育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怎样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智障学生的成长,是每一个特教老师应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实际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将学生适当分类,分层设置目标、内容、实时评价,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培智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层次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04-01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发育不完全,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由于遗传变异等先天因素造成大脑发育不正常或发育不完全,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的,则称痴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智教育较比普通教育而言,既要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更要对学生进行康复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较好地融入社会。

智障学生一般都存在智力和年龄的较大差异。同班学生智商悬殊,相同的学习内容,常常使智力程度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程度较差的学生又“吃不了”,不知教师所云为何物,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尤其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越到高年级,这种现象就越突出。再者,同班学生之间年龄相差较大,有时甚至达一二十岁,年龄差异形成的认知、理解、情感、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也非常大。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中实行与每个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模式,即采取分层教学模式。

一、将学生分类,教学目标层次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际工作中,将学生适当分类,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抛弃某些学生。

怎样才能合理分类呢?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智商、个性、注意力、学习能力和受教育程度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若干类: A类为较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相对而言智商较高、学习能力较强,教学前可设置较高目标,提高难度,甚至可设置接近普校同年级水平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助人为乐的品格和集体荣誉感;B类为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他们的智商较低、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教学中应设置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以培养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为主;C类为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结合康复训练,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设置应简单明确,不可复杂;D类为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即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注意力和自控力欠缺,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均极差,以康复训练为主要目标。

当然,对学生的分类与教学目标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阶段均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得到健康发展。

二、着重发展,教学内容层次化

学生要获得知识、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就必须有恰当的训练内容来促进发展。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由于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训练内容应有深度和难度的调整。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对能力较强的A类学生,教学内容为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原则和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对B类学生,则降低难度,学习内容为在老师的提示下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列举所见到的三角形物体;对C类学生,教学内容为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而对D类学生,由于能力极低,不能设置太多的内容,只要能在别人帮助下指认三角形就足够了。

三、细致观察,教学评价层次化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范标准,利用所有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作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表现,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你发现了自行车的结构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真棒!”“你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真聪明!”“你能在这么多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真了不起!”……

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不仅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还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当然,学生学习失败的情形也很多。智障学生情感单纯,本来就欠缺学习动机。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肯定他们勇于学习的精神;千万不可简单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培智教育的分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分类指导,让“能飞的飞起来”、让“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目标[M].北师大出版社,2001.

[2]吴同善.目标-分层教学的研究[J].教育艺术,2000(9)

[3]王树华,张真礼.教学评价技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上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几... 下一篇:浪里淘沙始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