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课堂主旋律

时间:2022-10-06 03:34:36

质疑:课堂主旋律

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转换器,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问题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是学生思维的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平台,“问”应当是学生的专利,质疑问难应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转变观念,敢于质疑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1.作为教师,必须唤醒“学生主体”的意识。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将以问题为轴心,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探究学习,不断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为学生,必须确立“学贵质疑”的思想。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教得再好,学生无动于衷,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让所有学生知道老师喜欢敢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学生。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也能得到老师的认真关注,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要让学生学得有尊严、有个性,需要充分发挥赏识管理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作用,让学生在寻求帮助时受到特别的尊重,觉得提问是好思敏学的一种表现,是聪明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学生,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

二、授之以渔,学会质疑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理应由学生解决。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在所难免。教师不要过于急着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注重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有意义的学习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学生通过同化、顺应,接受了多少事实性知识,掌握了多少程序性知识,品味到哪些情感,产生了哪些遐想,加上学生个体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千差万别,这些情况都使教师难以全面了解。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疑惑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并且有意识地渗透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1.从课文标题上提出问题。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泼水节在几月几日?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为什么会难忘呢?

2.从重点词句上提出问题。如《白杨》一文中,“沉思”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3.从情节发展上提出问题。如《登山》,列宁出发时走小路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可回来时为什么还要走小路,并且走在前面?

4.从内容结构上提出问题。如《登山》,课文主要写列宁同志与困难斗争、自觉锻炼革命意志的精神,为什么还要加上一段登上山顶看到日出景色的文字?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

5.从人物言行上提出问题。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写道:“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在这段话中,为什么重复“这一条”,不说所有的呢?省略号表示什么?

此外,还可从文章矛盾处、空白处、标点处、蕴意上等提出问题。开始,学生可能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什么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仅限于字词句上,没有实用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示范几次,使学生的提问水平逐步提高。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

三、认真研读,善于质疑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之重。因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想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多次“亲近”的机会,与文本反复对话,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允许学生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从深度上去静观默察,涵咏品味,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能达到此境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实践证明:一节课能否成功,取决于学生能否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如果学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高质量的质疑问难可以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产生疑问之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走向深入之际。

由发疑开始解文,也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同工之妙。“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古希腊普鲁塔戈)这把“火”由老师点燃当然也不错,但是,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点燃岂不更好吗?

上一篇:从单一模仿到个性表达 下一篇:点击习作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