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学生的有效人际沟通

时间:2022-10-06 02:47:21

班主任与学生的有效人际沟通

个人之间在人际交往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是通过语言、副语言、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实现的。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师生之间直接的人际沟通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形式。班主任要与学生个体或集体进行谈话、讨论问题、听取意见、分享感受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每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某种教育信息。接下来从有效人际沟通的重要性、障碍、技巧来展开。

一、有效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不仅是班主任实施教育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有效人际沟通能让班主任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双方之间的精神交流,在精神交流中达到传播知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目的,师生都获得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感染。教与学是在师生相互沟通中进行的,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果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1)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那样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这种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所以每天与学生相处几小时的教师,特别是相处时间更久的班主任,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师生隔阂和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业的提高,差生的转化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裨益,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师与学生沟通,更是传授学生待人接物之道的必需!古言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表明,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授业),更重要的是要“传道”,即传授待人接物之道理和方法。可是,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大膨胀,几十年来的教育思想,却偏于教师的“授业”,而忽视了“传道”,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这是不对的;因为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和态度却可能使他终生受益。

当代的有关调查研究也同样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品格中,“育人有道”列于榜首,“幽默感”和“公正”分列第二第三,而“渊博的知识”只排到第四位;可见学生更希望教师是一个“传道”者。

教师要完成“传道”这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加深与学生的沟通,更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

二、有效人际沟通的障碍

在现实中,班主任在沟通中往往享有话语主导权和优先权,居于话语权的核心,许多班主任习惯于进行上下沟通和单向沟通。教诲式或教导式地传授道理,劝诫人生,或者命令式和惩罚式,这种话语方式,实质上都是一种教师权力观,表达的是同一种类型的教师话语权,传达出的是作为教师的优越感,大多数时候让学生口服心不服,是一种无效的人际沟通。

三、有效人际沟通的技巧

(1)创设良好沟通氛围的技巧。有效沟通首先要建立和谐的信任关系,创造良好氛围。可以采用先跟后带的技巧,就是先配合对方,建立接受与信任关系,让对方愿意听你讲,然后才说出自己的意思,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尽可能让对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或者看法,宣泄自己的情绪,表示出我能理解或者我同意的意思,避免使用“但是”“不过”这两个词语,除非对方邀请,否则不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批判。创设了良好的沟通氛围,就为后续沟通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条件。

(2)倾听的技巧。倾听与言说是人们言语沟通中的两种基本行为。倾听作为一种沟通行为,是对对方态度、情感的反应。听人说话本身就是向对方发出一种表达尊重的信息,它是言语沟通的基本前提。

倾听中首先要做到共情。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马建青教授于1992年提出了正确使用共情的几个要点:倾听着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谈话者的参照框架,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位置和处境上来尝试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这种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如果倾听者不太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共情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口气来表达,请谈话者检验并作出修正;共情的表达要适当,要因人、因事(来访者的问题)、因时、因地而宜,尤其不能忽略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一般说来,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情绪反应强烈)、表达比较混乱、寻求理解愿望强烈的来访者对共情的要求较多。共情的表达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有时,运用非言语行为表达共情更为简便、有效,谈话中应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角色把握在共情时显得特别有意义,倾听者要做到进得去,出得来,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所谓“进得去”,是指倾听者确实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所谓“出得来”是指咨询者在共情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丧失客观、中立的立场;所谓“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是指咨询者做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和谐统一。

其次是巧妙引导。说话是说者与听者双方的事,在教育谈话中,班主任要善于运用一些倾听用语,诱导学生大胆、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把对方的话原封不动地或稍加变化地重复一遍也是一种有效引导。

(3)进行批评的技巧。教师进行批评是为了使接收方获益,而不是为了出气,因此批评时要及时,对事不对人,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翻旧账。在批评过程中,如果学生情绪比较激动,可以先冷处理一阵,平复情绪之后再进行批评。

作者简介:

刘琴(1985.6~),女,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讲师助理,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