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罗曼·罗兰的贝多芬研究 (上篇)

时间:2022-10-06 02:19:33

质疑罗曼·罗兰的贝多芬研究 (上篇)

争鸣平台

赵光译

编者按:本文作者泷本裕造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贝多芬研究所所长,是日本西方音乐研究权威。他的文章与著作代表了日本西方音乐研究的学术水平。他的《伟大的贝多芬――一个普通的人》一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泷本裕造先生从20多岁开始,对贝多芬与罗曼・罗兰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按照他的说法,自己从两个大人物的“粉丝”到独立研究他们,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泷本裕造在欧洲学习研究多年,才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与以往的音乐史书有许多不同,有助于破除贝多芬等伟大人物面面俱到的神话,有助于恢复罗曼・罗兰等历史人物本来面目。本报刊发此文,希望对国内专家与读者或许有裨益。

在世界各地都有罗曼・罗兰研究会。这些会除了增加会员以外,还积极促进对罗曼・罗兰其人、思想、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翻译、普及等推广活动。笔者从18岁至28岁的10年里也曾经是他的研究会会员之一。

为什么我的罗曼・罗兰研究的热情变得冷漠了呢?到底他在哪些方面使我失望了呢?还有他对贝多芬的研究在哪些地方不够完善呢?闸述说明如下:

罗曼・罗兰写过很多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和短篇传记《贝多芬传》读者较为熟悉。《贝多芬传》能使人认真地思考人生,是一部非常有号召力的名作。

罗曼・罗兰是一位在大学里教授音乐学的学者,主要研究古典歌剧历史及代表音乐,其贝多芬研究最为出色。他专门为贝多芬做了以下内容的计划:

{1}风格形成时期 1800年以前;{2}英雄精神时期《英雄》(作品第55)至《热情》(作品57)1801―1806年;{3}古典艺术的充实(第4交响曲至第8交响曲时期)(1806―1815);{4}出现危机 死与再生的时期1816―1823年;{5}遗言 第九交响曲与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1918―1827年。

但是,以上的计划并没有实现,特别是{1}和{3}几乎全部放弃。因为,这么大的课题和众多的内容对于他从60岁开始着手计划,无疑是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再加上中途遇到自己有喜欢的其它研究课题等也会影响贝多芬研究工作的进行。

对于罗曼・罗兰来说,贝多芬在他的心目中是英雄、圣人,是他仰目崇拜像上帝一样的存在。

贝多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费耶(Thayer)的《贝多芬传》。费耶本应完成这部传记的写作,因为,他拥有第一手丰富的资料,但中途他还是放弃了这部书的写作。其中理由之一是有关贝多芬的外甥卡儿的那段纠纷。本来,费耶最初的基本原则是想把贝多芬的总体形象客观地、忠实地用记述的形式写出来。但是按照收集的资料越忠实客观的闸述就感到自己尊敬、崇拜的贝多芬竟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对此他很矛盾也很烦恼,使他感到越来越头痛,以致于最后失去了写作的意欲。

1815年贝多芬的弟弟死了,留下了一个儿子卡尔。本来,卡尔理所当然的应该由自己的母亲抚养。因为贝多芬强行夺得了抚养卡尔的权力,为此,遭到了他的好友布罗伊宁库的强烈反对。结果,贝多芬失去了波恩时代最亲密的好友,与布罗伊宁库不欢而散。

从表面上看,裁判是以贝多芬获胜而告终,但实际上到贝多芬死之前十年左右,争执也并未平息,最后卡尔还是背叛了贝多芬。其结果以贝多芬的失败而告结束。根据费耶的资料来看,虽然他极力标榜自己的描写是如何如何忠实与客观,但我认为他明显是站在贝多芬的立场上,而把卡尔做为对立面来写的。我认为如果从卡尔的立场来看的话,应该说卡尔是一个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因此,对于费耶来说客观的描写是非常困难的。而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贝多芬则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像崇拜上帝一样,罗曼・罗兰不会去真实、客观地看待卡尔这一事件。庆幸的是,罗曼・罗兰还没有来得及去整理卡尔事件就去世了。

对于“永远的恋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来分析的话,罗曼・罗兰比费耶更是站在贝多芬的立场上的。罗曼・罗兰从心里实际上也想赞同“永远的恋人”是有夫之妇安东妮这一说法的。但一到了具体解释的时候,他便身不由己把“永远的恋人”转嫁到了未婚的泰莱兹身上。因为对于罗曼・罗兰而言,像贝多芬那样伟大的圣人是不可能做出不人道的、缺乏道德水平事情的。

在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与他人的妻子通奸的一段情节。这把贝多芬奉肆为上帝的罗曼・罗兰的崇拜者们都弄得很难堪。这就足以证明他把安东尼当成了贝多芬的“永远的恋人”。

上一篇:走出音乐创作教学的误区 下一篇:“霸王”18年后终“别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