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人文类选修课课程管理现状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6 01:39:03

我校人文类选修课课程管理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 要】人文类选修课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校在人文类选修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快让这类课程成为一种摆设了,我们急需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找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人文;选修课;管理

1 我校人文类选修课管理现状

1.1 管理松散,监督不力

由于现在教务处对于开设新课审核得比较严格,所以很多新来的老师从事选修课教学都是选择教务处选课目录当中已有的选修课。这些已经在学校选修课目录当中的课程应该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但是这些老师几乎没有人到相关部门去要过这些资料,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授课内容和安排授课进度。

1.2 选课人数限定过低

目前我校人文类选修课不论从课程数量上还是开课门次上都远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选修课,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好事,因为学生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实际上,教务处为了让所有申请上课的老师都能有课上,将每门课的选课人数限定为50、甚至更少。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有些课因为选课人数达不到开课要求而取消开课,学生因为所选课程被取消还得重新选课。

1.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校对于人文类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到底怎么考核完全由任课老师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全部的任课老师都会选择“论文”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写写感想或者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评论。

1.4 缺乏对任课老师上课质量的评价指标

我校目前对于选修课老师上课质量的评价工作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唯一有的一样指标就是学生的评教打分,但这一指标在现在学生“谁上课水、谁最后考试给分高就给谁凭高分,谁上课管得严、最后给分低就给他差评”的普遍观念下还有多大的可信度?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评价指标来评价老师的上课质量。

2 对策研究

2.1 细化管理规则,提高管理的监督能力

2.1.1 对于新开课程

对于新开课程,相关院系应该要求任课老师在提交开课申请时除提交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以外,还应当提交授课讲义或者PPT,并严格审核后者与前者的契合程度,一般情况下,只要后者与前者高度契合,任课老师未来基本上都会按照所提交的讲义进行授课,目前这种只提交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的管理方式,未来任课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什么内容、是否符合原来所提交的材料就很难把握。

2.1.2 对于已有课程只有一位老师申请上课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该课程已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提供给申请者,要求他按照这些材料提交上课的讲义或者PPT。当然,如果申请者觉得由于时展或者学科知识更新等原因应当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进行修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也应当同意,并要求他提供修改后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授课讲义以供学院审核。

2.1.3 对于已有课程有多位老师申请上课的

对于这种情况,应当要求所有的任课老师按照相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授课内容进行授课,不允许出现多位老师各自为战、想讲什么讲什么的情况,如果有个别老师不能按照上述要求授课,那只能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授课内容重新申请一门新的选修课。

2.1.4 加强听课管理

选修课所属二级学院以及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应当加强选修课的听课工作,听课的老师应当携带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授课讲义进行听课,重点关注任课老师是否按照既定安排进行授课,对于严重脱离教学大纲和授课讲义的应当要求任课老师进行整改。其次,听课老师应当按照学校相关听课要求对老师的上课质量进行评分。最后,听课老师应当重点关注选修课老师是否备课充分,是否按时上下课。

2.2 科学规划选课人数,打破旧观念,督促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2.2.1 科学规划选课人数上限

在不影响上课质量和教室容量允许的前提下,应当将选课人数限额最大化。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发挥一门课程的最大承载力,使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实现最大化。根据目前我校人文类选修课门数和在校学生的比例,笔者认为将选修课人数上限订在120是较为合理的。

2.2.2 打破旧观念,以学生自由选课的方式督促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应当打破以往的低限额保证所有老师都有课上的模式,让学生更加自由地选择老师、选择课程,上课质量差的老师没有人选、上不了课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督促,只要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相信学生会重返他们的课堂,这也是督促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2.3 探索多元的人文类选修课考核方式,细化评价指标,增强对学生成绩评价的客观性,提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水平

2.3.1 探索多元的人文类选修课考核方式

任课老师应当结合所授选修课课程的特点,探索适合各自课程的考核方式,不能局限于“论文考核”一种方式,除此以外还有例如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案例分析”考核;重在考察学生出勤情况和每堂课学习效果的“课堂作业”考核方式;重在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效果的“传统考试”考核方式;重在考试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分组作业”考核方式等。

2.3.2 细化评价指标,增强对学生成绩评价的客观性

不论对于哪一种考核方式,都应当将考核的细则和评分指标都公示出来,让学生知道课程最终的考核形式是怎样的、评分要素有哪些,这样一来,老师最后对学生的评分可以做到客观公正、学生对老师的评分能够心服口服、教务处对于学生的成绩复查也能够做到有据可查,这种极具客观性的成绩必然能够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2.4 完善教师上课质量评价体系,对老师的上课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的评教分数是评价老师上课质量的一项指标,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指标,我们应当探索更多的评价指标,逐步完善人文类选修课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和一线教学经验积累,我认为还有以下几项指标可以作为评价体系中的指标:

2.4.1 备课充分度。一个老师备课是否充分,我们只要看他能否不脱离主题地讲满三节课,如果不能,那就是备课不充分的表现。

2.4.2 课堂氛围。老师的上课质量好不好,不能光看他备课是否充分,还要关注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4.3 授课内容的专业程度。有一部分选修课任课老师所教授的选修课并非是自己的专业,因此有必要加入这项指标对老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2.4.4 考核方式、评分细则、评分准确程度。该项指标能够反映老师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的老师都会选择合适的、最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在考核前就将评分细则告知学生让学生认真对待,最后还能够根据评分细则客观、真实地对学生进行评分。

以上几项指标的评分要求各二级学院或者教务处派出的听课老师根据手中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资料进行客观、真实地评价,最后综合各项指标的得分计算总分,这种评价方式所作出的评价是比较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

3 结束语(下转第319页)

(上接第146页)选修课虽不比专业课在学生专业学习上那么重要,但它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教会学生做人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人文类选修课。希望学校能够更加重视对于人文类选修课的管理工作,只有学校管理得好,人文类选修课才能真正发挥其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

上一篇:Research of PHD and Sports Education Media ... 下一篇:辅导员工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