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诊治进展

时间:2022-10-05 10:43:53

探讨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诊治进展

摘要:胆囊息肉即胆囊黏膜病变,具备隆起性与局限性特征,该病为临床常见胆囊病变,大多数为良性占位性病变。基于胆囊息肉病理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前者主要为良性腺瘤,胆囊癌为主要恶性病变;后者则主要为胆固醇息肉,而后为腺肌瘤、炎症肉以及腺瘤样增生等。胆囊息肉由于症状不明显,故而延误率高,且临床目前认为其可诱发胆囊癌,为此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胆囊息肉诊治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本文为详细探讨胆囊息肉患者的诊治进展,现从万方、知网以及维普等数据库查阅大量资料,综述如下。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治;进展

1 前言

据调查[1]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发生率为1.5%~9.5%,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持续增长。该病好发于中年人群,更多见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为3.9:1。该病多由B超诊断出,有20多种良恶性病变。PLG诱发因素较多,包括职业、性别、营养情况、临床症状、年龄、胆固醇、血清总蛋白以及乳酸脱氢酶等,而上述多因素中影响明显的主要为机体营养情况以及血液胆固醇含量。有学者提出PLG密切关联于脂质代谢紊乱,高危因素则为重复炎症反应以及结石等。综合而言,PLG发病机制为全身胆固醇代谢等脂质代谢出现紊乱现象后胆固醇会在炎性胆囊壁上沉积,进而诱发胆囊息肉样病变。同时临床亦证实该病具备癌变倾向,为此一定要及时诊断与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本文现详细探讨PLG的诊治进展。

2 PLG诊治进展

2.1诊断

2.1.1 B超 B超为临床诊断PLG的首选方式,据报道[2]其检出假阳性率为5.2%,特异性为94.8%,检出率为92.7%,明显比CT诊断方式要高。采用B超检查PLG可将胆囊壁上突起至腔内或隆起病变显示出来,且回声主要为中等至强,无声影相伴,且改变后位置不会改变,胆囊壁增厚不明显。为此B超可将PLG大小、位置、数量、胆囊壁局部变化等清晰显示出来,可靠性高且应用简便。但是当前单纯结合声像图对PLG病变病理性质予以诊断难度较大,多结合息肉蒂长短、大小、回声特点以及数量等判别良恶性。胆道外科会议提出识别PLG肿瘤危险性可参考下述指标:病变单发、直径超过10mm、广基以及病变呈现增大趋势,意义重大。

2.1.2超声内镜(EUS) 有学者[3]认为相较于B超,采用EUS诊断PLG准确性更高且图像更清晰,准确率高达97%。胆固醇样病变主要结构为多粒子状,组成为回声光点且呈现等回声或高回声,表面具备颗粒,有蒂,且二层囊壁较为清晰。胆囊癌主要呈现为状,存在团块且为明显等回声或低回声,无囊壁层次,相较于B超EUS可更好对胆囊癌浸润层次予以判断。此外EUS还可将病变轮廓显示出来,由此对PLG外形予以大致判断,其征象可靠,有利于判断非肿瘤性或肿瘤性。若轮廓为结节状或光滑,内部低回声则为肿瘤性;若为颗粒状且内部高回声则为非肿瘤性。

2.1.3 CT 相较于B超CT可将胆道与胆囊局部解剖关系无重叠显示出来,可将肝门、肝脏及邻近器官清晰显示,检查PLG准确率约为40%~77.8%。行增强CT扫描且为5mm薄层切片时可将检出率提升。若PLG直径在10mm以下CT有较低检出率,其主要功能在于对恶性PLG淋巴结转移与周边组织侵犯情况予以评估。

2.1.4基因诊断 主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胆囊腺瘤及胆囊癌息肉组织中基因蛋白等表达予以测定,主要检测指标为Bc122、P21、P53等,可有效鉴别胆囊息肉与胆囊癌。

2.2治疗

2.2.1西医治疗 当前有诸多方法诊断PLG,准确率高,但是术前难以对息肉类型予以准确判断。基于息肉恶变考虑临床主要采取胆囊切除术治疗PLG,而经研究后发现该术式会导致胆道压力紊乱、丧失胆囊功能、脂肪泻、胆汁反流等症状,增加大肠癌发病风险,约为2.1倍。为此,临床逐渐改良治疗方法。①胆固醇肉: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且有较好的胆囊功能,当前无恶变事件,少数还会自愈,为此对该类息肉主张保守治疗:若患者无症状且年轻无需处理,定期检查即可;若症状轻微可行消炎、利胆等治疗,但需对病情变化予以密切观察;若年龄超过50岁且症状明显对生活产生影响者可行手术治疗。为此对该类息肉者治疗前趋势为主张保守治疗,但需定期复查,若出现诊断疑问、症状明显、病变增大明显以及出现胆囊结石合并症者需行手术;②良性非胆固醇肉样病变:需结合病变行针对性治疗。腺瘤癌变率约为10%,且经研究[4]证实腺肌增生症亦会癌变,为此需积极手术。若为其他良性病变可保守治疗,年纪大或病情严重需手术;③息肉型早期胆囊癌:对于疑似患者需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一并清除肝床纤维脂肪组织与胆囊管上下疏松结缔组织,再化疗并随访。

2.2.2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将PLG纳入"胆胀"等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虚兼气滞肝郁以及血瘀痰阻。当前治疗注重健脾、疏肝、利胆,采用中医辩证法,合理调节药物剂量,并注重身心调养,疗效较好,尤其小息肉(直径

3 前景展望

PLG属于胆道系统良性病变,其癌变倾向率约为6%。目前临床除传统中医疗法外,西医疗法中手术类型逐渐增加。但是常规胆囊切除术导致机体丧失胆囊功能,且影响胆汁代谢,若患者为良肉且胆囊功能正常切除后着实可惜,且术后并发症较多,为此临床逐渐提出应慎重采用手术治疗PLG。现代医疗手段与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可早期发现胆囊息肉并科学诊断,保胆息肉切除法不仅实现微创,安全性高,还可将功能胆囊保留,防止切除胆囊后过于影响机体功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为PLG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兴,范一宏,吕宾,等.胆囊胆固醇肉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J].胃肠病学,2012,17(1):47-49.

[2]王彬,席小青(综述),陈皓(审校),等.胆囊息肉的诊治现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3):1851-1852,1855.

[3]王浩.胆囊息肉诊治的新进展[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3):256-259.

[4]赵婷,龙惠珍.中医药诊治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研究概况[J].科技通报,2013,(11):64-66.

[5]李非, 王悦华. 胆囊息肉手术适应证再讨论[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2): 84-85.

[6]陆振军,耿骁,王善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体会[J].中华医学杂志,2007,7(8):693.

[7]杨琨.胆囊胆固醇息肉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23):111.

[8]陆奇峰,刘胜利.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的现状[J].浙江临床医学,2007,9(6):831-832.

[9]于国峰,张跃志,于春林,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100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9,15(10):2548-2550.

[10]王均友.腹腔镜辅助下胆囊息肉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J].医学综述,2009,15(8):1266- 1267.

[11]张晖,李伟,王跃东,等.腹腔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2,7(4):227-228.

上一篇:探究如何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下一篇:浅谈对学困生教育的误区和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