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欣:看球梦想,点燃PPLive

时间:2022-10-05 10:42:03

姚欣:看球梦想,点燃PPLive

“上大学时,我只是计划着23岁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公司磨练一阵,积累些经验,30岁再创业,但没有想到一切都来得这么快,这么出乎意料。”

“难道你要做第二个比尔・盖茨?”时间回溯到2004年暑假的一天,李之棠教授一愣,一年前,眼前这个小伙子踩着划线底分,在复试中险胜一筹,才成了他的研究生。现在,研究生还没有读完,这个大块头小伙子却一字一句地告诉当初勉强收下他的教授,他要休学创办自己的事业。

2006年11月12日的PPLive华中科技大学巡讲会上,计算机学院教授李之棠为大家讲述着这个发生在两年前夏天的一个故事,而台下坐着的,正是当年休学为创业的姚欣――PPLive网络电视软件开发团队主要成员,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CEO。

大学历练 赢在起跑线

早在1992年,读小学六年级的姚欣就开始接触苹果机,1996年,当大部分同龄人刚知道电脑时,他已在FidoNef(一种使用FidoNet Protocol所组成的BBS网络)开始自己的网络生活。1999年,因高中时代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奥林匹克计算机一等奖,姚欣顺理成章地被保送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即使是一名保送生,姚欣在高手如云的大学里并没太大的优势,没课的时候,除了打打篮球,他就闷在寝室,对着电脑,那时的姚欣有点害羞,带点内向,生活倒也过得一帆风顺。

大二开学初,姚欣参加了院系的部长竞选,带来了他在大学里对自己的第一次深刻反思。面对着熟悉的辅导员和同学,姚欣站在竞选台上,一字一句背着准备了好几天的演讲稿,“当时我掌心发热,心跳加速,脸红扑扑的,就想着赶快背完,逃到人群里去。但是我下台的时候,却忘记了该走左边还是右边,憋得脸通红。”之后的答辩环节,竞争对手专挑尖锐的问题,“你凭哪一点来胜任部长这个职务?” “你怎么去让部员们信服?”一连串的问题袭过来,让姚欣一个字都说不出来,“那么大个子的人,就呆呆地站在台上。”这次经历对姚欣来说,简直就是溃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种内向的性格,对梦想的实现是种障碍。

姚欣的创业梦想由来已久,在进大学不久的一次优秀互联网企业校园行活动中,姚欣见到了自己崇拜的丁磊,听了丁磊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讲后,他给自己打起了如意算盘:读完研究生后,先出来就业,一切条件成熟后,30岁开始创业。创业,这个字眼开始在姚欣的心中萌芽。

“内向、害羞、不善谈吐,只符合一个技术人员的要求,要创业、要融资、要洽谈,这种性格却是致命的缺点。”竞选失败后好几天,姚欣一个人闷着不出声,这段被他形容为“煎熬”的日子给了他新的开始。之后,姚欣暗暗给自己重定了一个目标,学习放在第二位,他开始着重培养自己的组织、口头表达和管理能力,“分数不再是我执着追求的首选,我另定了两个原则,不挂科,专业成绩优秀,学习之外,我找到了自己更需要的东西。”

姚欣做到了。

“赢就要赢在起跑线!”面对梦想,姚欣选择了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他开始大量涉足校园创业团队,主持专业讲座,并作为教练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还获得了IBM中国优秀大学生奖学金。“我的经验不多,但是我情商很高,我肯学习。”大三时,姚欣已经能够独自挑重担。他担任队长,组队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电视台举办的“网络知识大赛”,“那是我第一次上电视,但对于我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比赛中开始;中得很顺,最后大意失荆州,团队在一个“很弱智”的问题上翻了船,“给自己找点挫折,在学校里弥补不足。”失败的经历,带给姚欣刻骨铭心的教训外,也带给他改变的动力。

“肯学、坚韧”,姚欣说,他与一般人并无异,关键在于他有足够包容的心去虚心学习。他大量阅读、李嘉诚等名人自传,总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直到今天,和姚欣接触过的合作商,都会一致评价:“Bill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很快就能够把一个思想融会贯通,非常坚韧。”

如今,在对PP的解释里,姚欣特别推崇“passion to passion”与“persistence to persistence”,他一直要做到的,就是把激情和坚持融入内心,成为一种习惯。

蓄势待发SARS带来契机

姚欣是个超级NBA球迷,一到比赛时期,食堂爆满的看球经历让他记忆犹新,“特别是2002年的世界杯,想看没处看,只好15个兄弟租一个宾馆房间看球。”为了在寝室电脑上自由地看球,姚欣凭借在专业学习时对P2P技术产生的浓厚兴趣,便打算着开发一个“为球而生的软件”。当时,P2P和流媒体技术的结合在互联网未来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姚欣敏锐意识到这一点,不过对于如何进入这个崭新的领域,他并没有具体的想法。

2003年,SARS横行,刚考完研无处可去的空闲时间,却不经意间给姚欣带来了契机。利用这段时间姚欣开始钻研技术,并逐步与来自学校华中大在线、网视知名网站的同学组建技术团队,试着开发些感兴趣的技术。想法加上时机,各种软件雏形诞生在韵苑宿舍,以姚欣为核心的团队研发出了基于手机和电话的系统、智能加速系统、PPLive等好些技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起创业,姚欣特别推崇孟子的这句话。SARS期间,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呆在宿舍里,用VC6、C++一行行垒出一万多行核心代码,做成PPLive的雏形,这时的PPLive甚至没有界面。

2004年,姚欣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结合自己正研发的技术,他打算写一篇关于P2P流媒体方面的论文。不久,他向李透露自己想法,李是姚欣河南老家一家公司负责人,每年寒暑假回家,姚欣都在他的公司打工,经过几个假期的合作,李认为姚欣这个小伙子对技术很有想法,是个想做事情的人,姚欣也认为李熟悉商业运作和融资,两个人在合作中结缘。经过姚欣的几次提及,李迅速意识到这个新兴行业潜藏的巨大商机,如果等姚欣写完毕业论文后再进入这个行业,可能一切都已经晚了,必须当机立断。于是,李羽中鼓励姚欣把P2P流媒体计划从纸面上实现起来,变成现实中能够使用的软件。不过姚欣并没有放弃写论文的想法,毕竟自己已经准备了很久,现在放弃太可惜。

恰巧在这时,姚欣在业内的核心期刊上看到了一篇关于P2P流媒体的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技术论文相当困难,而且一旦发表了,其他类似的论文就很难再发表。此时姚欣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要尽快把PPLive投入商业运作。

他开始蓄势了。

休学创业 做成学校品牌

考虑周详后,2004年暑假,姚欣回到武汉,向学校提交暂时休学的申请,全力投入了PPLive的开发之中,着手将一纸商业计划书变为现实。

以韵苑26栋寝室为工作室,计算机中心为服务器托管,姚欣和团队开始了封闭式开发。最初,他住在校外,每天骑车一个多小时赶到26栋。之后,姚欣带领七人团队,在校外租了一间只有40多平米的居民房,几个满怀激情的年轻人,纷纷把自己的电脑搬到出租屋里.布好网线,开始以团队的形式全力投入了PPLive的开发之中。

2003年期间研发的其它几个软件相继失败,姚欣根据之前积累的名人自传中的经验,以及学生创业失败的经验教训,姚欣吸取到两个现在都受用的经验:一是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创新:二是一支好的创业团队应该是复合型。并且系统总结出一套理念,这套理念,后来被姚欣用在对PP的五个定义上――共赢(path to profit),平等(peer topeer),互助(people to peeple),激情(passior to passion),坚韧(persistence to persistence)。“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主要落足于专注二字,我们就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

PPLive,这个被团队称为“业余文化想出来的点子”最后慢慢被开发出来,走向成功。姚欣,也迅速从学生转变为老板。他把校训中求实的理念融入创业中,“自PPLive研发之初,我就一直站在实用的角度,而不是一种噱头。”

PPLive诞生后,姚欣拜访了近百家投资商,很多投资商连门都不让他进。想起第一次见投资商,他连商业计划书都不会写,磕磕巴巴讲了一通。第二次面对着一群外国人,十几个不同国家的老外坐一排。尖锐的问题,字字见血:“你的风险是什么?” “你为什么说你能够成功?”姚欣说:“仿佛又回到了竞选时的溃败状态。”一次找上海文广,负责人就直接告诉姚欣:“你怎么说你能够用,你都没有用起来,我怎么能够用!”被拒绝的姚欣很坦然,“没关系,下个月再见!”  到2004年底,PPLive1.0正式在韵苑26栋诞生,开始在学校内部测试,最高码流跑过1024k。2005年2月,PPLive软件正式上线,火速在武汉地区教育网传开了。到4月份,上海的VC主动找到了姚欣,带来了几十万美元的创业投资,5月,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武汉,姚欣出任CEO,李出任执行董事,聚力公司研发的流媒体引擎应用于PPLive。

如今,PPLive的办公地点从武汉移到了上海,PPLive也从各大高校BBS上流行的视频软件发展为全球拥有6000万用户的视频门户网站,它的累计下载突破1000万,荣居百度搜索风云榜热门搜索TOP50,软件类排名TOP10。

或许,当年与姚欣一同看球的哥儿们也不会想到,当年仅仅是为了让男同胞看上足球的一个应用于校园的P2P技术,今天竟然成为一款知名度甚高的共享软件,更成就了一家拥有近百名员工的创业公司。

“百度是北大的,腾讯QQ是深圳大学的,PPLive是华中科大的!”姚欣一笑起来,眼睛便眯成一条线。

上一篇:中小企业PK名企 下一篇:小众风云之HR软件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