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5 09:55:54

高师声乐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很多高师院校开设了音乐学(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和声乐专业表演人才,这与其他师范专业科目教学来说声乐课教学的专业性很强,这就需要院(系)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需要任课教师具备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敬业精神,需要学生端正学习专业知识心态,夯实基础,提高自身素质,从教与学整体上增效达标。

【关键词】高师 声乐课 教学

在步入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以来,国内很多高师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学科不同,高师声乐教学既具有师范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又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掌握特殊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声乐课教学的目的。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在开展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中,在尝试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声乐专业课教学水平,虽然这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不足等问题。

声乐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包括声乐理论、声乐作品鉴赏、声乐发声训练与练唱、声乐表演实践等多门课程教学,这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是不能自学的,只有其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严格训练。高师声乐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包含两方面:一是以培养声乐专业教师人才和专业科研人员为主,主要从事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理论研究等工作;二是以培养声乐专业表演人才及艺术人才为主。在明确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高师院校及教师都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去提高声乐课教学水平。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声乐课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现今国内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声乐理论、发声训练与练唱、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具有几方面特点:

1.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作为区别于艺术院校的高师院校,很多院校对于声乐专业教学的理论性要求很高,甚至将其视为与艺术类院校的最主要区别之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高师院校在设计声乐专业课课时时,都将课堂理论教学的比重设计得较高。以笔者任职的院校为例,在每学期音乐课程中,乐理基础知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中外音乐史等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超过了70%,实践与训练课课时所占比例仅为30%左右。

2.传统教学模式占有很大比例。在高师院校中,很多教师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为主,即由教师进行集中理论灌输(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与教授专业技能(学生被动接受)。

二、当今声乐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师资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师资的专业理论性不强,很多教师虽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或具备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多数人只顾教唱,对其理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专业水平上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总体目标不明确,没有按照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学纲要的总体目标,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因此导致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和学不成正比,加之其敬业精神欠佳,使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被埋没;再次,高师院校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实践证明,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声乐课专业教育的需要,学生必须要在一个双向度的(即教与学互动)、教学信息传播接受相对平衡和对等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其信息接收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和灌输,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距离。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应锻炼与拓展学生对声乐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提高学习能力。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教师则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很多深刻、精辟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信息内容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声乐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绝非成就一堂高质量声乐课的关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必须给予重视和强调。

2.学生方面。首先,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在校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兴趣不强。究其原因是受到声乐专业就业率相对较低等现实状况的影响,不愿意主动钻研歌唱、歌唱理论、乐理知识等。此外,还有专业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学习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时很容易出现厌恶情绪,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信心下降。其次,有些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和急躁情绪。声乐课程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为了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学习者必须要经过长期艰苦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当前很多声乐专业学生在寻求学习过程中的“捷径”,试图找到不通过刻苦钻研和努力训练而成功的方法。实践证明,投机取巧不但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出现烦躁和急躁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更为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乃至退学。

3.高师院校方面。第一,对于声乐教学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声乐课的教学模式不科学,原因在于忽略了学生起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各行其事地采用4种不同的授课形式进行,即个别课、小组课、集体、理论与实践大课、声乐实践课,有时是声乐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过小或过大,有时是实训教学环节或有或无不成比例,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许多学生因学习理论知识认知不足而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没有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就去应用践行,从而影响教学实效。第二,对于声乐教学团队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又没有广泛聘请社会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提高专业化水平。第三,声乐专业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准确、全面地检验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全面提高高师院校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首先,院(系)要逐步优化声乐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声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可制定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制定师资人才战略的实施和构想,开展师资的长期培养方案。高水平的声乐教师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决定着声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水平和科研发展水平,是推动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注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年聘请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威望的声乐教育专家加入教师队伍,进而全面系统地考量与设计声乐教师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战略。同时,建立客座教师制度,聘请艺术领域的名师、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学生授课。其次,明确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教学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学期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声乐教育教学水平,杜绝流于形式走过场。最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2.院(系)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举办各类型学术讲座,引导学生端正专业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提高思维的活跃和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将声乐专业的学习规律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制定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练声曲和声乐作品,通过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材施教;师生共同通过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与方法,将长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将学习培养成一种良好习惯。通过考核来实现近期目标,通过能力培养实现长期目标。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学习心态。

3.高师院校要全面优化声乐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首先,院(系)应当合理安排声乐课程设置。院(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教学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持“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原则展开教学。笔者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有主修声乐专业的小课,也有主修舞蹈专业和器乐专业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大课,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好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于完美的课堂结构形式才能达到圆满的教学效果。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声乐大课,还可增设一些声乐选修课程,如,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小学歌唱活动训练、歌唱心理教学、歌唱与系统发声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舞台演唱、歌唱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等,大大拓宽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课的视野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教学资金投入,逐步分期、分批地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乐器装备,方便师生使用,强师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后,要改变现有的声乐专业考核模式,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如,院校各种技能大赛、测评、社会各种赛事的选拔等,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结语

已步入新世纪的高师院校培养音乐教师人才的声乐课教学,是一门理论性高、专业技能性强的学科课程,且时代赋予其培养、完善人才的人格与素质的责任、任务任重道远。由于专业历史的渊源,其教与学上存在着难以突破的瓶颈,成功、合格的人才不多,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普及提高仍是困难重重,需要高师院校的教师与专业同仁同舟共济,破解教学难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娜.高校声乐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J].艺术评论,2013(2).

[2]付小波.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海南省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

上一篇:对高师大提琴演奏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山西省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