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收入结构探寻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时间:2022-10-05 08:51:29

从农民收入结构探寻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摘要]农民收入关系到农民利益,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好地反映出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的原因。透过这些原因我们便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收入的策略。

[关键词]收入结构;农民;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2-0056-03

一、引 言

“三农”问题最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的收入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总体上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每人平均纯收入已从1985年的397.6元上升到2004年的2,936.4元,增加了7倍多。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从1985年的739.1上升到2004年的9,421.61元,增加了将近13倍。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农村居民。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能否实现。

近年来,很多机构的研究表明: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农村经济总值的基数小,政策调整的幅度大,农民积极性高,农民利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大大增强,国家逐步提高粮食价格等原因,1978年~1984年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达15.6%。但在目前的各种约束之下,继续依靠这两方面的因素来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已十分困难。除此之外,农民收入的其它动力明显不足,1997年~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率出现连续三年下跌的情况,甚至有关部门报告称出现了负增长。[1]这种收入动力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近十五年的农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来分析,可以发现制约其收入增长的原因,从而找到提高收入的策略。

二、收入结构的分析

农民的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转移性和财产收入构成。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包括农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渔业收入、工业收入、采集和捕猎收入、建筑业收入、交通和运输及邮电业收入、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饮食业收入、社会服务业收入、文教卫生业收入、其他收入等各项。表1显示了1990年和2004年两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按收入来源分)及各部分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纯收入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从1990年到2004年间的变化。

第一,农民纯收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由原来的20.22%上升为34.00%,上涨了13.78%。家庭经营性收入由原来的75.56%下降为50.26%,下降了25.3%。这说明:虽然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农民纯收入的主要部分,但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已经属于“半工半农”型农民。第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原来占农民收入50.21%的农业收入到2004年只占到总收入的35.98%,下降了14.23%。然而从工资性收入增加了13.78%来看,农业收入的下降部分基本上被工资的上升部分抵消了。也就是说,农民收入中其它组成部分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变化。第三,林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各业变化很小,都在1%之内。说明以上各业未得到充分发展。第四,其它收入一项由1.24%下降到1.12%。虽然下降幅度很小,但说明农民没有新的收入来源。第五,牧业由原来的14.11%下降到9.23%,下降了4.88%,将近5个百分点。从牧业自身来说,相当于下降了35%。这说明牧业出现了急剧的萎缩。第六,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和饮食业收入都从原来的1.85%上涨到了3.20%。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算是增幅比较大的,也仅有1.35%。说明农村的消费市场几乎没有活力。第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从4.22%上升为6.54%,只增加了2.23%。说明,农民的收入与支出基本相抵,没有多余的收入用来储蓄。第八,农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二者之和从1990年占农民总收入的70.43%上升到2004年的79.98%,占据着农民收入的主体地位。

表1. 1990年与2004年农民年纯收入各组成部分及占总收入的比例

注:本表为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来源: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对以上八点变化作一综合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农民收入中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首先,工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是乡镇企业和外出务工所得。但由于乡镇企业的不景气和外出务工的不稳定性,农民收入中的这一部分虽然成了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作为农民收入中最稳定最直接的收入来源――农业收入――的大幅下滑使农民想靠地增收的可能大大减少。对牧民来说情况类此。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建设用地使大量耕地缺失,而农民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农民只是通过工资的收入弥补了农业上的收入损失。一旦工资的收入出现问题,农民境况就会出现恶化。第三,林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各业未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农民不能通过除农业之外的其它的业已存在的方式获取收入。第四,作为农村消费行业而存在的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和饮食业由于不能得到其它各业发展的支持,其发展空间极其有限的。它不可能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强有力的组成部分。因为只有收入增加了,消费能力增强了,才能反过来带动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五,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低速增长致使农民没有投资于其它行业的资金。收入中的绝大部分需要维持各项支出,农民没有进行再投入的可能,因而就不可能有自主的可持续的快速增长。换言之,农民只能靠有限的收入来源维持消费,而不能自已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而政府并未为农民创设新的增收行业,所以其收入不可能有持续增加的动力。

从总体上来看,农民收入结构极不合理、已有收入渠道缺乏活力、各种收入方式间缺少优势互补、新的收入行业未能得到开发、没有收入的投入与产出等造成了农民收入持续缓慢增长。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相应措施

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转变农民的收入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方式,切实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稳中有升。

1.切实保证农民的地权,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只有让农民充分享有地权,才能让农民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就使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得到保障。农民才会有更大的热情与精力去尝试新的创收领域,才会让手中的资金流动起来,从而促进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主要措施有:(1)在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改进上其措辞要更利于农民的实际利益的获得,比如可以在征地补偿上设置更高的上限,并且设置下限,不断提高下限,逐渐取消上限。在其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上限与下限实行区别对待,实行“补偿价格歧视”。让农民地权的上收益有更明确的法律保证。(2)加快政府组织机构的改革:禁止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参与土地的“中间交易”,弱化政府在农民和市场之间“二传手”的角色,减少相关人员从中谋利的机会;成立指导农民与市场直接接轨的机构,从而强化政府的指导职能。(3)建立除了现行的一次性补偿征地制度外,努力推进“年收益补偿制度”,即土地被征用后,农民要在土地用作商业活动后每年的实际收益中收取相关比例的利益,这样保证农民获得较持久的利益保障。(4)政府出资建立农民以土地入股的过渡性的非营利性土地银行,在农民和土地银行间建立“委托――”关系。土地银行要逐步取代政府的在土地上的大部分职能,完成“业务”转移。允许农民将土地作为资产进行抵押进行借贷等各种有关土地的交易活动。一旦地权的让渡完成,土地银行可以改为商业性银行。其作用是帮助农民完成土地资源的更合理的配置,保证农民地权利益的实现。(5)对于“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土地占用,依据公共选择程序,加强听证会制度,规划部门充分听取各界意见,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意志,然后决定是否将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6)协助农民建立与地权相关的专门组织机构,确认其地位及权限,加强对政府地权的约束。(7)政府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使农民有机会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保证地权由政府让渡给农民的过程中不出现“地权真空”,而造成土地价值的流失。[2]

2.加快建立农民剩余劳动转移的保障制度。只有让农民外出增加收入纳入有序的经济活动中来,才能使这一部分收入成为农民稳定的有力收入源泉。具体措施有:(1)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外来人口按职业或者居住地入户。(2)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的,在没有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前,可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并可享受原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3)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让他们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就学权利。(4)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动保护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5)要求各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农民工的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6)制定相关法令制度规定各行业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3.加强对农民的财政支持,改变农民的收入结构。只有让农民的收入结构有所转变,扩大农民的收入途径,才能让农民有更多的提高收入的机会。主要措施有:(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步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2)实行以对农民直接补贴为主的补贴方式,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3)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4)切实加大对非农业行业的资金投入,迅速提高非农行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

4.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免除了农业税只是帮助农民以低门槛进入市场迈出的第一步,只有让农民真正以低成本完全进入市场,同时帮助农民切实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更快地将农民的劳动成果转化为收入。具体措施有:(1)提高农产品的直供率。建立农民专用市场,让农民以低税进入城镇市场进行农产品的交易。(2)对农民的各种创业要提供技术和政策上的极大优惠,让农民完成由“劳动型”到“管理型”的转变。(3)加强农民各种收入方式之间的协调,促成其各种收入方式的“范围经济”效应,形成我国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兼业农业”。(4)建立异地农民的生产技术及经验的学习推广制度,使新技术新经验得到迅速推广。[3]

5.优化农民地权契约内环境,保证地权契约效用最大化。农民地权契约内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其完备度很低,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内在因素。因此从长远看,国家必须提高农民的订约水平,不断提高地权契约的完备度,保证农民地权契约的高效率,实现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主要措施有:(1)建立农村地权契约内环境运行水平研究机构,重点是调研农村地权契约下“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现状,研究造成上述两种情况的原因,为建立优化机制做好准备。(2)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来推进地权契约内环境的优化,包括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等内容;逐步培养农民与地权市场需求者的风险意识,尽量减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选择诸如“信号传递模型”、“信息甄别模型”等较成熟的优化机制来指导农村地权契约的优化。(3)建立专门的专业的监督指导机构,对农村地权契约的事前及事后行为加以监督和指导,在减少签订地权契约前后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同时,继续提高农村地权契约当事人的签约能力,还要对政府指导农民和市场地权需求者签订地权契约的行为给予监督。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地权契约签约前和签约后的行为做出相应的限制和惩罚,提高高信息对称度下地权契约的签约率。(4)研究各种契约优化机制间的相互关系,使所有优化机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完成对这个整体内在运行机理的研究,降低优化成本。同时要研究多种优化机制对同一“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综合作用,提高优化效率。对地权契约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契约进行分类研究,逐渐明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细化优化行为。针对地权契约内环境运行情况对优化机制进行适时淘汰,降低优化成本;(5)加强对当前农村地权契约运行内环境的深入研究,预警可能出现的新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提前开发新的优化机制,并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试点,做到有备无患;实现各个优化机制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优化成本最小化。同时对参与地权契约签订的各类行为主体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其行为特点,将契约内环境的优化建立在更广泛的基础上。[4]

此外,要加快改革农村的组织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机构的责权,明晰界限,从而促进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曹艳杰.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因素及对策选择[J].特区经济,2006,(5):115-117.

[2]赵德起.中国农村让渡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7,(3):74-80.

[3]赵德起.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分析――国家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07,(6):72-80.

[4]郑小华.农民增收问题的深层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1):94-98.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of Increasing Peasants’Income from the Angle of Income Structure

Zhao Deqi

(Economics School,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income of peasants is related with the peasants' benefits a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Since 1979,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peasants has changed a lot. The change brought out the reasons of peasant's income increases slowly. We can find the right ways to improve the peasant's income by analyzing these reasons.

Key words: income structure; peasant; agriculture

上一篇:银行业对外开放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