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质量性态分解研究

时间:2022-10-05 08:39:22

盈余质量性态分解研究

摘 要:通过建立盈余质量性态假说,文章研究了盈余质量性态。盈余质量按照其性态可分为可靠性、基础相关性和博弈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博弈相关性、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均衡时,盈余信息生产者确定了最终报告的盈余信息。通过效应分析,文章诠释了在风险约束条件下,盈余质量的确定和认知过程。

关键词:盈余质量性态 基础相关性 博弈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08-03

一、引言

一般地,质量包含两个方面:特征和标准。特征是质量载体(本文将产品、信息、过程和服务等视为质量载体)的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而标准是对质量载体的具体质量要求。特征和标准是相互联系的。显然,高质量不仅要求质量载体有优良的内在属性,而且要求质量载体的特征符合质量载体的使用者对其的要求――标准。如果,质量载体本身具有优良的内在属性,即具有高质量特征,而没有满足外在的标准,则很难认定该质量载体是高质量的。反之,若质量载体本身具有优良的内在属性,而外在的标准较低,此时质量载体的本身属性与外在评价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质量载体的质量不能得到市场的充分认知和评价,其结果可能会产生“柠檬市场”:质量载体的质量在质量载体与市场认知的博弈过程中,逐渐地趋向于低质量(当标准只能认知低质量的质量载体的内在属性时,高质量没有得到相应的市场认知,难以获得应有的收益,甚至不能补偿其成本,高质量的质量载体将退出市场,此时就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形成柠檬市场。)。质量是特征和标准的均衡。只有内在属性和市场认知相均衡,质量载体才是高质量的。质量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某个时刻的质量载体可能是高质量的,而随着时间的变化,其质量可能发生变化。诱发其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认知与其内在属性不均衡。

会计是经济诠释系统,盈余解释经济利润。从这一角度,可以定义盈余质量为对经济利润解释的有效性。当盈余符合前文论述的质量的两大特征时,我们认为盈余有效地解释了经济利润。因此,进一步定义盈余质量:会计信息(盈余)满足规定或需要的特征和标准的集合。会计盈余满足规定或需要的特征和标准的集合。盈余质量分为内在属性和外在标准两部分,其中内在属性是其质量的基础因素,而外在要求是盈余质量的发展方向,盈余质量总是在其内在属性和外在标准的博弈过程中变化的。

二、性态分解

通过对盈余质量作性态分解,建立盈余性态假说,可以分析信息不对称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按照盈余质量属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固有质量属性和外向质量属性。其中固有质量属性是指盈余信息需要诠释的经济利润的质量要求。固有质量属性可以分为可靠性和基础相关性两部分。外向质量属性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盈余生产者需要估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的质量要求,从而引发了盈余质量相关性的变化,本文将这种相关性称为博弈相关性。可靠性和基础相关性是盈余质量评价的主体,随着两者的提高,盈余质量才会提高。

一般地,基础相关性有两个运动的方向:其一是转化成下一会计年度盈余质量中的可靠性部分,另一是转化成博弈相关性,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常见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博弈相关性是非完美市场中的信息交易成本,是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息市场摩擦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信息市场的发育,信息交易成本的逐渐消失,博弈相关性最终会随之消失,而在非完美市场中,博弈相关性是盈余生产者和信息使用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部分。盈余质量总是在信息使用者和盈余信息生产者的博弈相关性的均衡过程中趋向于均衡的。应用盈余质量性态分解假说,可以解释人们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经验认识: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有时两者正相关,有时两者负相关。正是博弈相关性的运动变化导致了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盈余信息供需的矛盾关系来看,在衡量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时,可靠性和相关性是统一的,统一于两者共同衡量的基础对象――经济利润,此时的相关性可以称为基础相关性;在衡量盈余信息的认知质量时,可靠性和相关性发生了分离,此时的相关性可以称为博弈相关性。盈余信息生产者依据博弈相关性变化的历史趋势和数学期望,修改其基础相关性,由于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统一的,基础相关性变化必定引起可靠性反映域的变化。可靠性始终是盈余质量的最根本的约束条件,因此,盈余生产者不能在满足博弈相关性的同时保持可靠性水平不变。面对可靠性约束,盈余生产者需要适当调整其博弈相关性,当博弈相关性、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均衡时,盈余信息生产者确定了最终报告的盈余信息。必须指出,以上分析采取盈余信息生产者的视角。在相关性变化的过程中,盈余信息生产者的可靠性衡量标准不变,变化的是其反映域。

三、风险约束

风险通过约束了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从而约束了盈余信息生产和认知的全过程。以下采用一般均衡分析可靠性和相关性均衡解。

(一)盈余信息的生产过程

盈余信息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是会计年度内企业经济利润的创造过程,该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工人进行经济活动,创造经济利润,会计人员运用会计方法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衡量会计记录质量的标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第二阶段是会计年度结束至财务报告公布的过程,该过程中,会计人员再次对已记录的经济利润进行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分析,确定需要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本文所讲的盈余信息生产者既包括企业的生产工人,也包括会计人员以及企业的管理者。)。

在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盈余信息的生产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是变化的。在第一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奈特认为,企业的经济利润由不确定性产生。这里的不确定性包括外生不确定性和内生不确定性,以外生不确定性为主。会计人员在记录企业经济利润的创造活动时,对外生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利润更多地强调可靠性标准,对内生不确定性强调更多的相关性标准。会计在诠释每笔经济业务时总是权衡可靠性和相关性后,作出相应的记录。通过一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会计记录经济业务时进行可靠性和相关性权衡的特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确认的条件: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其中条件(1)强调了相关性标准,“很可能”恰恰表明了会计系统在此处赋予相关性的权重;而条件(2)强调了可靠性标准。准则强调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要求会计记录经济业务需要权衡可靠性和相关性。例如,假设企业的一项资产同时存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且两者不相等,那么当选择历史成本来记录该项资产时,则强调了完全的可靠性,而赋予相关性的权重降低;当选择公允价值来记录该项资产时,则赋予相关性较高的权重,而赋予可靠性的权重降低了。会计系统赋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重随着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的性质、变化以及会计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每一笔会计纪录都是可靠性和相关性权衡的结果,而一般而言,这一记录不是最优的,是需要改进的。现实中,为什么存在不是最优的均衡解呢?应用效用理论可以清楚地分析该问题。

效用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分析方法。效用是指个人从商品的消费或活动的举办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在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一阶段,会计人员对经济利润的诠释可以看成一种消费活动,消费的对象是企业创造的经济利润,因此,会计人员的效应是指对经济利润诠释得满意度,在本文中,这种满足程度又可以分解为可靠性满意度和相关性满意度。(从消费角度考察盈余的质量,避免了从生产角度考察盈余信息质量面临的困难――难以确定和分离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生产成本。注重分析会计人员的行为影响,更符合博弈分析的需要。)引入边际效用分析可以解释会计如何通过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来记录经济业务的。边际效用是指消费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一个额外数量中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当可靠性的边际效应与相关性的边际效应相等时,会计完成了对经济业务的一次诠释活动,即该会计记录是可靠性和相关性权衡的结果。

上述分析可以由图1加以详细说明。图2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单位矩形图。图1中曲线C1和C2代表的是会计人员的效用无差异曲线,这里的效应是指对盈余诠释经济利润的满意度。在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一阶段,任何同一曲线上的点都是可靠性和相关性权衡的合理结果。一般而言,这一记录不是最优的,是需要改进的。图1中直线L1表示盈余诠释质量的约束条件,因为本文以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维度考察盈余质量,所以直线L1可以看作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二元线性方程。约束方程L1和效用曲线C1相切于E点,则E点就是现有会计人员的效应水平和经济利润的不确定性约束下的可能的最优解。这种最优解的确定方法既适应于单一经济业务的确认,也可用于整个经济利润的诠释。可是困难在于:在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一阶段,我们难以找到有效的经验方法或是统计技术来确认会计人员的效用,也不能确定显性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约束方程。因此,上述的分析方法更多关注的是规范分析,而不是实证研究。

图1中的效应曲线C1和C2具有不同的弯曲程度。其原因有二:第一,由前文分析可知,会计人员在记录企业经济利润的创造活动时,对外生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利润更多地强调可靠性标准,对内生不确定性强调更多的相关性标准。效应曲线C1和C2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外生不确定性和内生不确定性的组合,因此其曲线的形状不尽相同,且曲线不会相交。第二,即使面对同一不确定因素对经济利润的影响时,会计人员在不同状态下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风险偏好,导致了不同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效应曲线。我们可以考虑一种极端的情况:会计人员对相关性和可靠性具有相同的风险偏好,此时,会计人员的效应曲线形状如何?曲线C1描绘了这一极端情况。曲线C1是对称分布的,其对称轴是单位矩形的主对角线。曲线C1的经济意义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边际替代率为1(边际替代率是指两种消费品的边际效应之比。见《微观经济学》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第80页。)。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新的博弈者和动态的视角。在盈余信息生产的第一阶段只是会计对经济利润的诠释,仅仅涉及会计人员和客观经济利润之间的认知关系;而在第二阶段中,由于盈余信息使用者的存在,使得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变得更加的复杂。

在第二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衡量的对象仍然是企业的经济活动。但在第二阶段中,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需要根据博弈相关性的变化来确定。在第二阶段中,会计人员依据博弈相关性对已记录的经济利润进行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分析,最终确定需要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图2描述了如何确定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解。图2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单位矩形图。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博弈均衡单位矩形图。首先,定义图中曲线的经济含义。曲线L1、L2和L3均为效用曲线,只是前两者描述的是盈余信息生产者的效应,而后者描述的是盈余信息使用者(此处以投资者为例分析,而不考虑其他的信息使用者,因此在某一确定的阶段可以认为投资者有较为规范的可以描绘的效应曲线)。曲线L2表示的效用程度比曲线L1表示的效用程度更高。曲线L4表示盈余信息生产者诠释盈余质量的约束条件。需要强调的是,与图2中的直线L1约束条件不同,此处L4表示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二元非线性方程。射线C0表示的可靠性水平为C0(C0[0,1]),其与曲线L1、L2和L3分别交与点A(C0,R1)、B(C0,R2)和C(C0,R3)。曲线L2和曲线L4相切于点D(Ct,Rt)。

明确了图2的经济含义之后,我们开始分析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解的确定过程。在第二阶段中,我们只考虑盈余信息的生产者对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并没有考虑盈余信息使用者对盈余信息质量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分析前提:在第二阶段中,盈余信息使用者的效应水平是不变的,或者盈余信息生产者可以确定盈余信息使用者的期望效应水平。在此前提下,图2中投资者关于盈余质量的期望水平L3可以唯一确定:例如,盈余信息生产者可以通过历史趋势和现有状况,采用贝叶斯条件概率推断法求的投资者的期望效应曲线。

在分析博弈相关性时,需要首先确定可靠性水平。如图2中,射线C0表示的可靠性水平为C0。当可靠性水平为C0时,盈余信息生产者确定的相关性为R1,盈余信息生产者确定的投资者的期望相关性为R3。虽然确定了投资者的期望相关性R3,但由于盈余信息生产者面临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双重约束,盈余信息生产者不能在既定的可靠性C0下,将盈余质量的相关性提高到R3,只能提高到R2。如图2中,曲线L2与射线C0相交于点B(C0,R2),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质量约束曲线L4相切于点D(Ct,Rt)。由于存在不确定性,盈余信息生产者只能选择B(C0,R2)作为相关性提高的目标,而当我们继续考虑盈余信息生产者面临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双重约束时,点B(C0,R2)的相关性水平也是不能达到的。最终我们通过约束曲线L4和效应曲线L2相切确定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均衡质量点D(Ct,Rt)。盈余信息生产者在点D(Ct,Rt)与点B(C0,R2)有相同的效应程度(两点在同一条效应曲线上,为效应无差别点),而点D(Ct,Rt)满足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双重约束,因此,点D(Ct,Rt)是可靠性、基础相关性和博弈相关性的均衡解,该解可能是最优的,也可能不是,这取决于博弈相关性是否是现有均衡条件下最小值。当然,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盈余生产者提高博弈相关性,以最终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此时的盈余生产质量由于博弈相关性的提高而降低,即使盈余认知质量较高,也并非最优解或均衡解。

(二)盈余信息认知过程

以财务报告公布日为界限,盈余信息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考察期财务报告公布之前的盈余质量期望形成阶段;第二,考察期财务报告公布之后的盈余认知质量调整阶段。在盈余质量认知的第一阶段,投资者期望形成的突出特点是参照系的不确定性。投资者的参照系常常发生偏移:由以前期的盈余质量为参照,逐渐转向了能够获得的重要的新信息。投资者赋予了前期的盈余质量较小的权重,而赋予了新的信息较大的权重,形成了一个虚拟的权衡参照系。由于参照系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者最终盈余质量期望的不确定性,这给盈余信息的生产者评估盈余相关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盈余信息认知的第二阶段,虽然参照系固定了,投资者仍需克服其他困难:例如,投资者对盈余报告的反应速度。对不同的盈余报告,投资者有不同的反应速度。一般的,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投资者对公布的盈余报告反应可以存在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所谓反应过度是指投资者对于盈余报告产生过激的反应。当公布的考察期的盈余低于投资者已形成的期望时,由于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因此,投资者会迅速调整盈余质量期望至较低的水平,此时,投资者对盈余质量的评价远低于盈余信息生产质量的实际水平。所谓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由于存在惰性,不愿意改变已经形成的盈余质量期望。当公布的考察期的盈余高于投资者已形成的期望时,由于投资者面对利好的价值评估函数是凸函数,因此,投资者会缓慢调整盈余质量期望至较高的水平,此时,投资者表现为现状偏见,投资者对盈余质量的评价略低于盈余信息生产质量的实际水平。两种情况导致了相同的结果: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不匹配。

由于,投资者和盈余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和学习具有不同的路径,需要解决不同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不确定性的不同理解,使得投资者和盈余信息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是持久异质的,由此导致的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之间的差异是盈余信息动态博弈的驱动力。

四、结论

本文建立了盈余质量性态假说。盈余质量按照其性态可分为可靠性、基础相关性和博弈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博弈相关性、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均衡时,盈余信息生产者确定了最终报告的盈余信息。通过效应分析,本文诠释了在风险约束条件下,盈余质量的确定和认知过程。由于风险约束,投资者和盈余信息生产者对经济利润的认知是持久异质的。由此导致的盈余信息的生产质量和认知质量之间的差异是盈余信息动态博弈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7)

2.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数据[J].经济研究,1999(6)

3.孟卫东,陆静.上市公司盈余报告披露的特征及其信息含量[J.经济科学,2000(5)

4.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2002(39)

5.蔡春,谭洪涛,唐国琼.会计盈余的规模、账面/市值因素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1)

(作者简介:刘百芳,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公司理财 北京 100083;隋立秋,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和公司理财 北京 100081;方鑫龙: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 北京 100083)(责编:贾伟)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工业化腾飞 下一篇:青年知识分子介入农村反贫困:百年回眸与当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