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社 为戏剧而活

时间:2022-10-05 08:30:39

龙马社 为戏剧而活

关于龙马社的资料介绍里,有一句话吸引了我,“龙马社像一个通往舞台的门,热爱戏剧的人可以进进出出,登堂入室,上台表演。”龙马社是三个著名编剧的理想,它为热爱戏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栖息和休息的场所,让志同道合者欢聚一堂。就如社长邹静之所说的那样,“龙马社是一帮热爱话剧的人毫无名利心地在为话剧做贡献。社会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怀揣着一颗心而找不到奉献的地方,龙马社就是这个舞台。”

只要是关于梦想的舞台,就会很宽广。

做我们最想做的事情

2008年12月18日,邹静之、刘恒和万方这三位国内最顶级的编剧作家在北京宣布成立“龙马社”剧社,力推原创话剧,并大力扶植青年戏剧。作为社长的邹静之是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剧编剧,其担纲编剧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人尽皆知;另一社长刘恒是北京作协主席,电影《菊豆》、《云水谣》、《集结号》的剧本都出自他之手;万方是戏剧大师曹禺之女,同时涉足小说、影视和舞台剧创作的知名作家,电视剧《空镜子》的编剧,曾获曹禺戏剧奖。

“刘恒属马,我和万方都属龙,是一个时代的人吧。我们的经历都差不多,虽然艺术风格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我们从小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前苏联文学,包括改革开放以后涌进来的现代派、后现代派、超写实主义等等这些作品的熏陶,都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影响过来的。”邹静之介绍了他们之间的渊源。

其实早在四五年前,邹静之就有了成立龙马社的想法,“很早以前,刘恒、我、万方一块儿相约看戏的时候很多,而且有时候即使没有相约,也会在剧场碰上。那时我已经写了第一部话剧《我爱桃花》,万方老师写了《有一种毒药》,刘恒老师那时也在写一部跟生死有关的话剧,已经写了一半。三个作家,艺术风格不见得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都热爱舞台剧。”

成立龙马社是源于三位剧作家对戏剧的热爱和痴迷,邹静之平时不爱出门,现在和朋友们经常会在剧场里不期而遇。看一场精彩的话剧,能让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邹静之目前一集电视剧的稿酬可以达到10万元,但即使如此,他却和刘恒等人甘愿放弃本可以赚钱的大把时间,去干“赔本”的话剧编剧。因为“我写话剧没有利益的考虑,就是喜欢,宁愿自己花钱也要写。我经常会花稿费的一大部分买票请朋友看戏,所有舞台剧都是赔本赚吆喝。”

“我写了很多文本形式,目前来说最喜欢的是写戏剧剧本,它的语言结构和戏剧结构对我都是很大的挑战,越难就越想写。现在,写作已经成了我感兴趣的事情。而这么多年来,我对生活的困惑,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也是靠话剧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这是邹静之愿意把心力投入到话剧当中的深层原因。

在龙马社成立的那一天,艺术总监万方读了这样一首诗,表达了她对于戏剧的情感。“如果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那么我的工作就是不做我不想做的事情,这不是同一回事,但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而未到场的刘恒也发来寄语:“在神圣的朝拜艺术之路上,龙马社是个驿站,供我们歇息、切磋和谋划。当重新上路的时候,我们不再是孤独的行者,而是宁静的、满怀友善的同路人。”三位剧作家表达了在这样一个时代对艺术的追求和精神上的需要。

我们的伟大理想

作为一家民营话剧社团,这三个人的鼎鼎大名仿佛一块镀金的招牌,而三位作家所要强调的也是戏剧的文本价值,这在戏剧多元化的今天,可谓抓住了一个源头。邹静之说,戏剧本来就应该是文本第一的。“对于话剧来说,我们还是认为文本是最重要的。一提到话剧,我们就会想到莎士比亚、曹禺、老舍等,而某一个导演的作品只是众多版本中的一个,所以我们特别想在文本上花更多的力气,做更多的努力。同时,三个人也能互相激发。”龙马社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因为文本而延续,变化成不同的版本一直演下去。

龙马社“逆势而上”主推严肃喜剧,开社大戏就是邹静之的《操场》,这是他历时三年多创作完成的剧作,以一个高校的操场为背景,再现了大学教授老迟在操场上一天内的荒诞经历,对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状态进行了自省和批判。国家话剧院著名演员韩童生和北京人艺当家花旦陈小艺担纲此剧主演。

“这是我最掏心窝子写的戏。它写的是我这一个人的反思。我不是那种兴高采烈的人,我这一些年,不管是看到一些事情,或是想到自己的一些情景的时候,我都很痛苦。而这些东西一直在我们心境里围绕,我想躲,后来我却发现根本就不是能躲得开的。”《操场》的戏剧文本形式在国内剧作家的写作中比较少见,也是邹静之作品中最有思想、文本最有价值的意识流作品。“我相信这部戏带给观众的,应该是一种不自觉的自省与思索。”

《操场》的首演选择在2月26日。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二月二,民俗中“龙抬头”的日子,也应了龙马社“龙马精神”的含义。《操场》得到了业内外广泛的认可,算是给龙马社开了个好头。

为了聚集更多的人气,龙马社在成立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剧迷爱好者俱乐部,邹静之为此取名“龙马社知己”。《操场》演了16场,招揽了400多名话剧知己。据邹静之介绍,目前龙马社知己已经超过千人。

但由于是民营剧社,龙马社的剧目制作没有一分拨款,全部要自负盈亏。而身为社长的邹静之除了剧本创作,还要负责导演、演员的选择和剧目的运作。当然,凭借这几位编剧大腕在影视界多年的资历关系和影响力,龙马社成立之初,就有万科影视为其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日常行政治理。

不过邹静之认为,没有固定的剧场和剧社目前才是龙马社最大的困难,“这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例如原来潘家园没有市场的时候,就全是在野地里每星期六集合,那它就举起人气儿了,所有买卖古董的人都往那儿跑。现在东城人艺、北兵马司一带产生了很多剧社、剧场,但在城里受限制大,难发展,而知识分子较多的海淀区剧场,上演的剧目反而不多。龙马社就像一个软件,因为它生产剧本和排戏,但是它没有硬件,目前的状况是也有一些地方找我们,我们也在找人家。龙马社现在所处的阶段就是寻找自己的驻扎地,然后把这个地方做热。”

“北京已经有些文化地标,例如人艺、德云社,慢慢地孟京辉的蜂巢也要成为地标了,”邹静之表示,“我希望把龙马社也做成北京的文化地标,我就想将来龙马社有一个剧场,在北京的一个角落,每天晚上在龙马社都有演出,演完戏以后旁边有一些咖啡、自助,所有的人看完戏可以聊天,让戏剧的风气越来越盛。除了那些能让人娱乐的相声二人转以外,还有话剧,让人想去看。”

对于这个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的剧社和这样一部表达内心思索的严肃话剧的出现,很多业内人士在感到高兴的时候,也不乏怀疑和担忧:艺术家做剧社,文人搞运作,这面大旗究竟能扛多久?

邹静之对此表示坦然:“我想说的是,能扛一天是一天,能排一部戏就是一部戏。总之,我们成立了,我们演戏了,我们就胜利了。”

上一篇:戏逍堂 梦想照进现实 下一篇:张国强 “地震废墟”中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