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全:立足学科之本

时间:2022-10-05 07:24:51

接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苏大附一院”)院长三个月的侯建全十分忙碌,原定于下午三点的采访因院务会议延长而推延到五点半才开始。侯建全是不折不扣的行动派,上任不久,他便命相关部门梳理近五年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个性问题是个人问题,共性问题一定是管理存在漏洞,要通过梳理,解决共性问题。”侯建全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与监督。

上任后,侯建全面临的第一件大事是医院主体部分的迁建工作,位于火车站附近的苏大附一院平江新院一期门诊和病房将于今年年底启用。新院投入使用将促使苏大附一院跨上新的发展台阶,医院的发展目标十分明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优质医院。“院长领导力体现在统一全院目标,将目标植根于院领导班子和科室主任,围绕该目标进行医院建设与发展。”在侯建全看来,领导力是院长带领全院职工实现医院目标的一种能力。

夯实学科争一流

实现医院的发展目标,学科建设是立足之本。

为使医院达到“国内一流”的高度,医院专门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配备了该学科的研究所。苏大附一院现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和血液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临床药学),医院围绕每个专科成立了血液干细胞移植研究所、骨科研究所、呼吸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

侯建全介绍,研究所隶属于苏州大学,高校为引进海外人才提供了优势平台。“引进的研究人员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从临床问题到科研,再从科研回到临床,把研究所打造成了支撑临床转化和解决临床问题的研究平台。”侯建全进一步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说明。

研究所为处级建制,所长由临床科主任兼任,所有研究人员归科主任领导。侯建全认为,这样的运作方式便于一体化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科主任在激励机制上会在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之间进行平衡,有利于提升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临床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在公立医院改革的大势所趋下,解决疑难病例为三甲医院发展的主要方向,因而侯建全要求,所有学科一定要有一到两项省内或者国内的特色技术。“大病不出县,出县到哪里?”回答这个问题,侯建全给出的答案是特色学科建设。“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现在不考虑布局,将来随着医改的推进,我们这一级医院将没有饭吃。”侯建全笑言。在他看来,不出明年,这个问题将成为医改过程中绕不过的话题,而若届时才做考虑,便错失了发展先机。

医院将特色技术的开展与亚专科建设结合到一起,在医院的绩效考核中,特色技术的开展是重点加分激励项目。医院近期专门给所有科室印发了文件,要求每个科室以书面的形式反馈该学科将来计划开展的特色技术,并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对该特色技术进行评价,若不能达到要求,科室必须重新论证。一旦科室确立特色技术,医院将重点支持,优先购买设备,优先引进人才。

学科群是苏大附一院关注的又一工作重点。在新医院的布局过程中,医院充分考虑学科群的建设,将心血管内科和心血管外科、呼吸内科和心胸外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布局在一个区域。“这样的布局便于将来内外科的融合。”侯建全进一步介绍,新院还将成立苏州多学科会诊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

对于学科群,苏大附一院还给出了另一种注解。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血栓与止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权威专家阮长耿教授为核心,医院建立了以病种为纽带的学科群,以血栓串起心脏血栓、脑血管血栓、肺动脉血栓、下肢血栓等疾病。“以院士的号召力,融合其他学科。”侯建全如是说。

医院的学科发展以解决疑难病例为方向,对于部分非疑难病例,侯建全表示,医院将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建立医联体,将非疑难病例下转到二级医院;二是通过日间手术方式当天解决问题。

国际路线打品牌

“国际知名”是苏大附一院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医院采取了一系列国际化举措。

医院每两年举办一次苏州国际临床(技术)论坛,围绕临床技术需求,与海外专业排名最好的医院进行学术交流。2011年国际临床论坛将目光聚焦转化医学,让转化医学增值健康。2013年国际临床论坛分享了“减重代谢外科与腹壁疝外科”两个领域的进展和经验。“我们搭台,他们唱戏。”侯建全表示,国际临床(技术)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届,收效甚佳。

在国际化战略中,人才国际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培养现有人才,使其拥有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利用国际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

医院专门开展了“东吴人才计划”,初步遴选42岁以下、有望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对其进行三年培养,其中一年培养国际化思维高度,一年学习国内一流的技术,一年接受管理培训,内容涵盖媒体沟通、危机处理、法律、伦理及绩效管理等。

依托优势学科建立的“国际病房”是医院走国际化路线的最好诠释。“国际病房”是指拥有海外主刀医生的病房。其定位不同于高端病房或特需病房,旨在解决疑难问题、引进和开展新技术。医院与美国医疗集团签约,医疗集团每年派出不少于10人的国际大牌专家到医院进行门诊、手术和查房,每次停留时间约两周。从硬件建设上来说,“国际病房”完全参照海外病房的建设,满足海外医生的工作需求。

侯建全坦言,从医院经营的角度,“国际病房”并不盈利。“我们是花钱买技术和管理,海外专家把最好的技术和理念带到医院,保证医院在该领域的领先性。”

目前“国际病房”仅拥有海外医生,医院正运作引入国际商业保险,有意将在苏州工作的海外患者吸引到医院。“首先是医务人员国际化,紧接着实现患者国际化。”侯建全表示,“国际病房”还提升了医生和护士的国际交流水平。

侯建全表示,在骨科“国际病房”试验田取得不错的收效后,医院接下来将陆续在8个国家重点专科全面推开。

除此之外,一些科室聘请海外科主任,侯建全强调,海外科主任的概念不同于海外客座教授,享受科主任待遇。“聘请海外科主任的目的在于使这个学科尽早国际化,为医院国际化战略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除进行远程技术交流和技术指导外,医院部分人员可以到海外科主任所在医院进修,海外科主任培养的人才回国应优先考虑苏大附一院。

上一篇:扁平化提高执行性 下一篇:构建区域健康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