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外援”教活高中自然地理

时间:2022-10-05 07:06:10

巧借“外援”教活高中自然地理

【摘 要】高中自然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涉及到的原理与规律较多,对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与逻辑思维具有较高的要求,长期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当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外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中的知识点。

【关键词】自然地理 外援 图形 教具 场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97-02

高中地理知识可分为几大部分,其中学生认为最难学的是自然地理,这部分在考试中丢分也最多。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从内容方面看,自然地理的知识较为抽象,涉及到的原理以及规律等较多。第二,为了增强地理知识的连贯性,高中地理教材通常会将自然地理的内容放在高一上学期。此时学生刚进入高中,又同时需要学习数门课程,学生还没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很多学生反映地理比物理化学还难。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一、借图形

地理课堂上的图包括了地图、挂图、表格以及景观图片等,是地理教学中最经常借助的“外援”,是地理知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可从图上了解地理知识。在地理教材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地图,因此教师应当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好这些地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用图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例如,在总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后,教师可借助地图来进行归纳。如下(图 1):

而在讲解东亚、南亚的季风环流时,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点,不同季节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不同,对应的地区风向画法也不同,等等,说起来比较复杂,此时,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地图要素进行简化,使用下图(图 2)来表示,学生就比较容易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教材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就变成了直观的示意图,如此便可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与掌握地理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这些“外援”学生都非常熟悉,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如能顺手拈来,强化学生对图形的理解,那么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地理兴趣。就是在课余时间,学生利用“外援”来学习地理知识,也会事半功倍。

二、借教具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自然知识的除了图之外,还有物。这里的物除了指常规的地球仪以及经纬仪,还可以是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教具,使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如在讲解月亮形状及其位置变化时,可通过如下方式开发教具。在开始制作前,教师先让学生每天观察月升月落的时间,观察月亮的地平高度以及亮面凸出方向等。然后将观察结果制作成表格,内容包括:月升月落的时间、每日月相情况、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与观察时间等。观察结束后,尽管学生还存在很多困惑,但对月相变化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制作教具,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准备工具与材料。主要包括 30 厘米的三合板两块,铁钉、彩色即时贴若干,直径为 30 厘米的透明塑料片、50 厘米长的细线、剪刀,等等。

第二,制作步骤。先使用铅笔、线与铁钉制作圆规,在三合板上画出两个圆,直径分别为 30 厘米。接着使用木工刀分别切出一个完整圆形与一个半圆形,用黑色的即时贴把完整的圆的圆孔贴好,同时准备半圆环。随后使用小刀与简易圆规从塑料片上取下一个圆,直径控制在 27.5 cm,用白颜色的即时贴剪出 12 种月相,用红色即时贴剪出太阳,然后把太阳与月相粘贴起来,用手电钻在中间打一个小孔,把贴好的月相图进行固定,并将其安装在槽中。

第三,制作时的注意事项。道具的制作可让学生借助课余时间完成,当学生固定月相图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透明胶片可以转动。在演示过程中,要规定好相关位置。在操作透明胶片时,需要按照顺时针进行。

第四,教具的应用。在演示月相化的规律时,月亮半球从西向东慢慢地转动,转动的角度为 12°/天。这时,上半月就是月盈时期,下半就是月亏时期。在演示日月运动规律时,月亮的角距会逐渐增加,递增的角度为 12°,在 180°角距时慢慢增大,到了 360°角距时就可相合。在演示月升月落的现象时,月亮从日月结合位置与太阳一同升落,到了 15°时,就会出现月升日落的现象。

三、借场景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仅凭地图或者教具等,无法有效地解释清楚。如借助一些问题情景,则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古今变迁”法来创设情境。“古今变迁”通常是指地理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长时间尺度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因为时间跨度较大,学生无法产生直观的感受,这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因此假如教学内容涉及到长时间尺度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过程时,教师便可将“古今变迁”当做情境创设的入手点。一方面,可借助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的兴趣,实现学习迁移;另一面,还可借助现实中地理事物与学生经验的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新白娘子传奇》中水漫金山的片段。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大家都很熟悉,‘水漫金山’的桥段更是将全剧推向了高潮。金山寺初建时叫‘泽心寺’,位于小岛上,如想去金山寺就必须乘船。在宋朝时,苏轼曾写道‘羁愁畏晚寻归楫’。正因如此,采用了水漫金山的剧情。但之前老师曾去游览,发现金山寺已经完全在岸上了,且离河道还有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是否是古人记载有误?还是千年古刹移动了?或者还有其他的什么原因?”由此作为导入,便可调动学生的地理兴趣。河流地貌的发育属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地理过程,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在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影视作品与诗词中关于金山寺环境的描述,并将其与现实环境进行对比,就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四、借实验

地理这一学科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很多地理事物与规律是无法通过实验再现的,但有些却是可以用实验来模拟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借助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知识。

如学习“海陆热力差异”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两个烧杯,分别放上等高度的水与细沙,然后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插入温度计,并同时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做好记录。接着把烧杯移回室内,过一段时间后,再来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通过整理数据,学生发现,在阳光下晒了 30 分钟后,细沙的温度为 37°C,水温为 29°C。移回室内 10 分钟后,细沙的温度为 25°C,水温为27°C。水温变化的幅度为 2°C,细沙的变化为 12°C。学生由此得出结论,水温变化比细沙小,表明海洋升温较慢,降温也较慢,如此便可很好地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成因。

在实验中,每一步都要有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经过探究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不能只停留在看听记等上,学生还要动手,使其动手能力也同时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借助“外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观察与思考,多与学生沟通,从身边发现好用的“外援”,并用它来帮助教师教活自然地理。

【参考文献】

[1]张富现,张二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宇宙中的地球》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2]娜日苏,海春兴,刘广通.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3]杨克非,杨永春,赵国利.我国高中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内容演变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4]陈庭,袁淑飞,徐丽娟.新任务 新模式 新教法――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9)

(责编 卢建龙)

上一篇:妻患重病丈夫不离不弃谱写人间大爱 下一篇: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教育和创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