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逃、另案处理监督机制的完善

时间:2022-10-05 06:17:54

犯罪嫌疑人“在逃” 、“另案处理”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法律现象。实践当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有些能够到案的在逃人员难以及时抓捕到案,有些另案处理的犯罪嫌疑人被人为地“一罚了之”,甚至出现因时间的拖延而被忽略遗忘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法律的严肃和公正,引起被害人的不满,更在无形之中助长了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强化法律监督,特别是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是检察机关一项重要职责。“绝不能让犯罪分子一逃了之,更不能让犯罪分子占法律的便宜”这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加强对另案处理和在逃人员的监督成为侦查监督部门一项重要工作。

一、目前另案处理和追逃工作中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导致的问题

1、共同犯罪的分案移送。在共同犯罪中,往往不能同时将犯罪嫌疑人全部抓捕归案,部分犯罪嫌疑人归案后,其他犯罪嫌疑人听到风声,立马藏匿起来,不利于案件的侦破。因在押期限的限制,迫使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不将同案犯作分案处理,其结果是不仅浪费诉讼资源,也容易分案犯罪嫌疑人获得从轻处理,造成司法不公。

2、移送材料不完整。由于办案期限的限制,公安机关在提请批捕时只在批捕意见书中注明“另案处理”、“在逃”字样,而未移送“另案处理”和“在逃”的相关材料,不利于侦查监督部门实行全面的监督。

3、对“在逃人员”追捕不力。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审查后,公安机关形式上便完成一个破案任务,一方面追捕在逃人员确实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随着新的案件出现,公安机关无暇再顾及“在逃人员”的追捕,只能寄希望于犯罪嫌疑人被其他有关部门抓获后移送或是群众举报。

4、对身份不明的“在逃人员”查证难。共同犯罪中,很多犯罪嫌疑人是外地流窜作案人员,他们因赌博、吸毒等原因结合在一起作案,彼此之间不相互打探对方的真实身份信息,或是彼此之间已形成一定默契,坚持称不知晓未到案人员的身份信息。因此,在有的共同犯罪案件中的部分涉案人员仅有外号,有的虽有姓名但未能查找到相应的身份材料,在无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很难将此种人抓捕归案。如某基层检察院在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审查批捕环节“批捕在逃”人员9件18人,因身份未查清而在逃的达9人之多,该9人均属外地作案人员,其中8人只有外号。

5、取保候审后潜逃现象突出。由于目前法律对在取保候审期间逃匿的犯罪嫌疑人及其保证人处罚措施不明确、处罚力度弱,导致部分无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及其保证人不惜铤而走险。为逃避法律的制裁,犯罪嫌疑人不顾取保候审的有关限制性规定而潜逃,继而造成犯罪嫌疑人不能到案。

(二)主观原因导致的问题

1、认识误区。侦监部门对有的犯罪嫌疑人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做出不捕决定或作了无逮捕必要的不捕决定,公安机关往往据此认为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或情节轻微,可以做另案处理,因此,对无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作了另案处理,其结果往往是案件不了了之。

2、案中案发现难。由于职业敏感度不够,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往往难以发现案中案情况,据而对犯罪嫌疑人给予另案处理,其结果是纵容犯罪,不利于打击犯罪,维护法律的威严。如在某基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盗窃钨砂案中,犯罪嫌疑人乙某在明知钨砂是甲某等人盗窃所得的情况下,不但允许甲某等人将钨砂存放在自己的家里,还帮助甲某等人寻找车辆,帮助销赃,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公安机关在案件侦查过程中,丝毫未注意到犯罪嫌疑人乙某已构成犯罪,未对犯罪嫌疑人作出任何处理。侦监部门在发现问题后,经审查认为,乙某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无逮捕必要。为防止乙某潜逃,故未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将该案件情况通报给该院公诉部门,由公诉部门直接追诉乙某。

3、处理不当。对于部分犯罪嫌疑人不宜取保候审的,公安机关未向侦监部门报请批捕而擅自取保候审,案件移送审查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传唤不到案,检察机关只好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如在某基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容留案中,3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取保候审,当公诉机关传唤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一名犯罪嫌疑人接潜逃外地,无法到案,而另两名虽然第一次讯问时到了案,但是均对其在公安机关做的笔录予以否认,并在随后潜逃外地。

二、强化和完善监督机制的策略

当前,各级检察机关正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围绕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重点,强化措施,是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检察机关应当充分重视对“在逃”和“另案处理”工作的法律监督。应通过对两项工作的规范监督,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严格、廉洁执法,实现司法公正。

1、充分发挥侦监部门的能动性。作为侦查监督部门,首先应该主动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一是善于从案件材料中看出线索,善于从犯罪嫌疑人口中听出线索,既要注意已标注的“另案处理”、“在逃”人员的情况,更要发现未标注但实为“另案处理”、“在逃”人员的情况;二是建立台账制度,将“另案处理”、“在逃人员”分门别类地进行详细登记;三是制定专人定期查看台账,并根据情况督促公安机关快速有效地做好相关工作;四是给自己加压,在移送不捕案件时,口头督促公安机关务必要尽快侦破案件后移送公诉部门,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不捕案件,向公安机关移送补充证据材料通知书。

2、强化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的联动性。侦监、公诉部门加强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对于“另案处理”、“在逃”人员,两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平台,定期相互通报有关情况,查清公安机关办案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如果属于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公诉部门向侦监部门通报,由侦监部门进行立案监督;如果属于公安机关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当,应当报捕而未报捕的,由侦监部门督促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如果已经报捕,侦监部门以无逮捕必要不捕,公诉部门认为可以并案处理的,由公诉部门直接追诉;公安机关移送审查后,犯罪嫌疑人经传唤不到案的,公诉部门和侦监部门共同督促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归案。

3、突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制约性。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既是相互配合的部门,更是相互制约的部门。因此,一方面增强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执法合力,加强合作,紧密联系,共同打击犯罪;另一方面,重点突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职能,督促公安机关完善对“另案处理”、“在逃”人员的有关规定,着重监督公安机关对“另案处理”、“在逃”人员的处理在程序上、实体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加大对“另案处理”、“在逃”人员后续处理的追踪力度,有效地控制公安机关违法违规办案和执法随意性的问题。

只有通过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法律的威严和严肃性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大机关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形成打击合力,才能提高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效能,使犯罪分子及时受到法律的惩处,确保地方社会的稳定和谐。面对刑事犯罪案件高发和外逃犯罪分子数量不断增加的态势,我们只有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机制,铸牢监督链,织密追逃网,使犯罪分子无处遁形,使法律的权威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才能进一步提升。

上一篇: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 下一篇: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数上浮现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