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立”的社会学解读

时间:2022-10-05 05:32:56

“30而立”的社会学解读

孔子“30而立”的经验让现在的一些年轻人颇感到相当的压力,使他们不禁发出“30难立”的嗟叹。这种见贤思齐的态度固然难能可贵,但是如果这种感慨是建立在对“30而立”的误读和过度自责的基础上,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就不值得了。

“30而立”是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孔子的“30而立”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并且只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从其他方面来解释“30而立”,不是苍白无力,就是自相矛盾。

“30而立”首先是一个社会化概念,指孔子已经完成了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学会了社会文化价值规范,能够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上立足了。

“30而立”其次还是一个身份角色概念,指孔子已经获得了稳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不再像青春期那样,处于身份与角色混淆的状态。

“30而立”最后还是一个社会繁殖概念,指孔子已进入“壮有室”、娶妻生子的阶段。事实上,孔子19岁结婚,20岁生子,他早已提前进入了这种社会状态。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的社会化要经过8个阶段,在人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基本社会心理矛盾需要解决。这8个阶段分别是:1.婴儿期(0―1岁),其基本矛盾是信任与不信任,2.幼儿期(2―3岁),其基本矛盾是自主与怀疑,3.学前期(4―5岁),其基本矛盾是首创与内疚,4.学龄期(6―11岁),其基本矛盾是勤奋与自卑,5.青春期(12―18岁),其基本矛盾是身份与角色混淆,6.青年期(19―29岁),其基本矛盾是亲密与孤立,7.壮年期(30―59岁),其基本矛盾是繁殖与停滞,8.老年期(60―80岁及以上)其基本矛盾是完善与绝望感。

“30而立”是受年龄决定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处于埃里克森分析中的壮年期。大多数人只要达到这个年龄,就会血气充足,感情成熟,行为稳定,成家立业,这是一般人都能达到的境界。但是也有少数人,因为前6个阶段的反应都是消极的,而不能达到这个状态,因此到老年就会有绝望的感情状态。由此可见,“30而立”与社会背景无关,与经济地位无关,与政治权力无关,与功成名就亦无关联。

“30难立”需要从制度和个人两方面来解决

“30难立”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这样的群体遍布全球。在美国和加拿大,他们被称为“归巢小孩”,在英被叫做“口袋小孩”,在德国被定义为“赖巢族”,在意大利被标定为“妈妈的小孩”,在日本被定义为“飞特族”,在大陆则被称为“啃老族”。

解决“30难立”的迷局,需要从制度和个人两个方面入手。从个人方面而言,改变认知、充实自我、增强诚信、树立信心、入乡随俗、适应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当人们把内在的价值标准世俗化为外在的权力和金钱,并把这种外在的东西作为衡量自己“立”与“非立”标准的时候,这就等于往“精神自我”的脖子上套一条“物质自我”的枷锁,不仅不利于“物质自我”的发展,而且有绞杀“精神自我”的可能,使“30而立”成为一个永远的疼痛。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文子说:“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人如果以诚信为本,以仁义为德,注重立言、立德、立行,即使在颠沛流离之中,谁会说他又没有立呢?

当然,内在的“立”和外在的“立”是统一的,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一定会为社会所接纳。那些很难融入社会的人大都是因为其社会化还没有完成,需要进行继续社会化。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定要牢记马克思的教导,是职业在选择你,而不是你在选择职业。在这个过程中,用自我监控技术培养社会适应和自我表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从制度方面而言,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对“30难立”现象都负有相应的责任。一定要改革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做好培养社会接班人的基础工作,把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会奋斗、任劳任怨、顾全大局、懂得感恩、勇于承担作为孩子培养的操作目标。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都要为青年的生存、发展、成长、成才提供制度支持,增强其稳定感和信用意识。这样,“30难立”的心理阴影就会被制度阳光彻底驱散。(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上一篇:“30难立”房价成祸首 下一篇:“30而立”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