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生活的脚步,实现习作教学人文性

时间:2022-10-05 05:22:54

踏着生活的脚步,实现习作教学人文性

【摘要】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随时地培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保护好这种可贵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热爱习作,让“老大难”的习作变成“小儿科”。

【关键词】习作;教学人文性;学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而写作教学又如何做到《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现象),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呢?我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笔者试就个人教学实践,略陈己见: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的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全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可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原则,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初写师生评点习作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

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修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使指导更具针对性,学生也更易接受。也更能写出有意义的作文来。

1.尊重主体感受,让学生为自己的独特喝彩。

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还记得初为人师时批阅的一篇写妹妹的习作。大意是妹妹最喜欢啃脚趾,我当时想当然地认为怎么可能,应该是啃的手指,还给他改了过来,结果这孩子又向我说明情况,我当时将信将疑,学生也很是委屈,直到我自己生了孩子,才确认“妹妹是啃的脚趾”。这方面李吉林老师做的就比较到位: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当有一天学生愿意细细品味生活,为自己的独特感受而兴奋不已,并乐意与大家分享时,他离创新作文就越来越近了。

2.注重指导分析,让学生在精心批改下有道可循。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即使是文章写的一般也可以尽量批出好地方,哪怕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用的好,画上表示用的好的符号或写几句鼓励性或启发性的评语。如“这个字用得很棒!”“能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这处的细节描写很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即使有不当之处也要写上“想想看,换上哪个近义词会更合适?”“读读看,这句话怎样写会更好呢?”用满腔热情去肯定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诚恳指出其不足,介绍一些学生可实施的修改方法,多谈心,注意叙述口气的协商性。学生看到老师认真的态度,明白了自己哪儿写的不好,为怎样修改指明了道路。这样的批改,不但使学生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而且也从中获得了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习作再发展。

3.实施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高分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低分的也总是跳不出低分的圈,的高分的丧失挑战行,得低分的就逐步丧失了主动性,畏惧不前。其实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我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次评阅给予学生习作一个分数,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给予适当加分,如原来80分,经成功修改后可得80+5分,学生若再作适当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当然教师会对需要的同学做出相应的指导,尤其是习作后进生有意识地开个“小灶”,助他一臂之力,离高分更近一点。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机会,就算是习作后进生也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不厌其烦地进行改进,去品尝成功的喜悦。

实践告诉我们,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随时地培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保护好这种可贵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热爱习作,让“老大难”的习作变成“小儿科”。习作内容的生活化,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具有情趣的、无刻意造作的文章。既如此,教者与写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翻转课堂”的几大特点 下一篇:谈数学“课堂阅读”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