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秋冬茬菠菜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05 04:06:38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秋冬茬菠菜栽培技术

摘要 总结了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秋冬茬菠菜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包装等内容,以期为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秋冬茬菠菜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秋冬茬菠菜;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36.1.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37-02

菠菜为藜菠菜属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赤根菜、角菜、青菜等。它适应性广,耐寒力强,耐贮藏,供应期长,且易种快收,产量较高,是北方地区秋冬季市场的主要蔬菜。

1 品种选择

秋冬茬菠菜应选择耐寒性强、耐热性较弱、对日照反应较敏感的品种,如双城尖叶,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尖叶,叶片大,基部有深缺刻,色浓绿,品质好、产量高,高抗霜霉病、病毒病,是越冬栽培的优良品种。

2 整地施肥

前茬如果是果菜类蔬菜,因其施用农家肥较多,可不施农家肥,仅施少量硫酸钾型复合肥。如果是头茬蔬菜,应施优质农家肥75 t/hm2左右。施有机肥前,应先平整地面做畦,然后撒施有机肥,翻耙畦土,使畦土与有机肥混合均匀,耧平畦面,然后可进行播种[1]。

3 播种

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此时日光温室尚未扣棚膜。一般采用干种条播的方法。先在畦面开5~6条沟,沟深1.5~2.0 cm。然后在沟内撒入种子,用耙耧平盖上土,踩1遍后再浇水。畦面用种子10 g/m2左右。

4 田间管理

菠菜需要光照不强,生长环境温度要求也不高,因此扣膜不要太早。在外界气温已不适于自然生长时即可扣膜[2]。12月初日光温室外晚间要盖纸被和扣草苫子保温。白天温度保持在22 ℃,夜间保持在10 ℃。扣膜前2~3 d浇1次透水,扣膜后不再浇水,基肥充足时不必追肥。如果苗生长不壮,可用尿素或磷酸二氢钾等肥料进行叶面喷施。叶面喷施可结合防治霜霉病喷72%双脲锰锌600~800倍液[3]。

5 病虫害防治

5.1 霜霉病

症状识别:霜霉病主要为害菠菜的叶片。叶片被害后,表面出现苍白或淡黄色的小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的淡黄色斑,最后全叶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灰紫色霉层。病害多从植株的外叶或下部开始发病,向内或向上蔓延。

病原及发病规律: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秋播菠菜上越冬,种子也可以带菌。翌年春季在条件适宜时开始发病,发病后产生的病菌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昆虫从叶片的气孔和表皮侵入,引起再侵染。低温高湿下发病重,尤以多雾多雨的春季和秋末初冬时节发病重。

防治方法:前茬收获后彻底清除残株落叶,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掉;实行2~3年轮作,适当稀播;施足肥料,提高植株的抗病力;适当灌水,降低棚室内的相对湿度;发现中心病株时及时防治。发病初期可喷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5~7 d喷1次,连喷2~3次[4]。

5.2 炭疽病

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叶上初生黄色污点,扩大后为不规则圆形病斑,灰褐色,有轮纹,中央有小黑点。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菌为一种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种子亦可带菌。田间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雨水多,地势低洼,栽植密度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地块发病重。连作地块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的杂交1代种子,结合浸种催芽进行种子处理,用52 ℃的温水浸种20 min,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带到棚外集中烧毁。合理密植,不宜大水湿灌,多施有机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力。发现中心病株时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 d喷1次,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

5.3 病毒病

症状识别:病原有多种病毒,为全株性病害,易混合侵染,症状不稳定,受害以后轻者表现为丛生叶生长缓慢、植株短小,叶片黄绿相间,叶向上卷曲。重者叶片出现畸形,植株初生新叶叶脉,表现为花叶皱缩、畸形、老叶褪绿坏死或皱叶,重病植株矮化。

病原及发病规律:菠菜病毒病是由几种病毒混合侵染引起的。病原在越冬菠菜及其他寄主体内越冬。田间传播主要靠蚜虫。秋季干旱年份对越冬菠菜、根茬菠菜为害严重。早春温暖时春菠菜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清洁棚室内病株残体、杂草,加强栽培管理;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发育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发现病毒病植株后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50%灭蚜松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50%灭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抗毒剂1号200~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一般每隔6~7 d喷1次药剂[5]。

5.4 蚜虫

症状识别:又名蜜虫、油虫、菜蚜。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吮吸植株汁液。轻者形成褪色斑点,叶片发黄。重者叶面卷曲,皱缩变形,植株矮小,枯萎死亡。蚜虫有时可传播病毒,致使植株发病。

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蚜虫分为有翅蚜和无翅蚜。有翅蚜头胸部黑色,无翅蚜头胸部绿色或黄褐色,体形呈橄榄形。蚜虫一年可发生十几代,以成虫、若虫在大棚、温室、阳畦等场所中越冬。翌年有翅蚜迁飞扩散,从春到冬都可为害。蚜虫繁殖力强,23~27 ℃干燥的环境条件下最宜繁殖。一般在春末夏初和入秋以后有2次发生高峰。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棚室内的杂草及病株残体,消灭蚜虫;用黄板诱杀;用50%灭蚜松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50%灭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药剂防治。

上一篇:《亿万继承人》 欧巴,请你好好的 下一篇:浅色MCR橡胶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