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动态生成一有效课堂

时间:2022-10-05 02:31:55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一有效课堂

摘要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充分地进行预设,理智地认识生成;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适时准确地评价,巧妙地运用生成;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有机地促进生成,既能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的生成,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只有进行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找到数学有效课堂的佳径。

一、充分进行预设,理智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多从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在教学《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创设一定的倒推情境展开新课,是大家上课的共性之处,但用怎样的素材,其作用和效果会有所不同。在课前我安排了一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设疑层层深入。“你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小明找到植物园的出口?”老师的一个提问,将学生一下子从有趣的图形引向数学的思考。有学生说顺着参观路线一个一个找过去,还有的学生说从牡丹园倒过来往上找。“哪种方法更快捷、更有效呢?”在“顺”和“倒”的对比中,凸现出了“倒过来想”的特别功用。细想这一环节,并没有简单从“倒推”去设计“倒推”,而是将倒与顺两种思维方式放在同一情境中,比较之中有选择、有重点、有孕伏,素材的高效和精炼达到了有机统一。课前的精心预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教学生如何去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深刻体验,成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二、有效开发资源,机智筛选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促进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胜追击:“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较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由此可见,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有效地开发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这种思维指向性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也就更加牢固。

三、适时准确评价,巧妙运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学生自己学习和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适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巧妙地运用生成。

还是在上《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教材中的例2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题目内容是“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我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体会两种“倒推”。从教材来看,重点教学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整理条件,并从“剩下52张”入手,一步一步往回倒推:52+30=24。当学生得到第一种解法后,我继续追问还有不同解法吗?学生提出,可以从“又收集的比送给小军的少6张”来思考,得出:30-24+52。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将第二种思路作为本题的另一种解法来看待,在学生说出解法后就放过去了。事实上,对这两种解法再从“倒推策略”的角度来比较,可以更为深刻地帮助学生理解“倒推策略”。即第一种方法,属于常规思路,按照事情发展变化的情况,一步一步往回走;而第二种思路,是先将几次变化的情况进行一下“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再进行“倒推”。所以,两种思路,是两种不同的倒推策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大的思路来看,同属于“倒推”。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同学们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选择。

因此在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解答题目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然后再点评。当教师在关注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时,学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间,就有机会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数学思考,并巧妙地运用生成,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结果。

四、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有机促进生成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作为数学本身的学习,除了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作出的数学思考,这对我们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我请同学们计算8道除法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查,并指出错误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试商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与思考之后,将这8道算式分类。学生们讨论交流后的结果是多样的,有的是按商的位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0来分类的……

学生互查矫正后,我再引导学生去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根据试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数学思考,并巧妙地运用生成,最后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结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这堂课就越能焕发出生命力。总之,课堂教学是整体的,流动的,是由一个一个环节整合生成的。如果我们真的能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思考好、设计好,让其变得饱满而又简约,清新而又深刻,那么呈现在师生面前的就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上一篇: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冷思考” 下一篇:运用量化计分手段 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