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知识产权”的术语身份探讨

时间:2022-10-05 02:11:18

“自主知识产权”的术语身份探讨

摘要:有关“自主知识产权”术语身份以及概念内涵的质疑是基于术语规定论提出的,文章尝试从术语描写论的角度,对相关质疑产生的客观原因提出自己的解释。对比分析了“知识产权”与“自主知识产权”概念内涵与适用领域,认为这两个概念虽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既不是同义术语,也不是包含关系。“自主知识产权”是一个政策术语而非通常人们认为的法律术语。

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术语规定论,术语描写论

中图分类号:C04;H083;D923.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1.014

Abstract: Based on prescriptive opinio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 descriptive explanation on the term identity of indigeno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author holds that “indigeno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e neither synonymous terms nor in an inclusion relation, regardless of the common ground in conceptual meaning. The phrase, indigeno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s not a legal term, instead, it is a policy term.

Keywords: indigeno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descriptive terminology, prescriptive terminology

引言

近年来,“自主知识产权”一词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学术论文,甚至政府文件、公报。百度搜索“自主知识产权”,有多达7 920 000条结果(截至2017年1月12日),可见这个词的使用范围之广、频率之高。与此同时,相关的质疑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自主知识产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提法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术语?这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却又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否则,一个概念不清的词语如此高频地出现,必然会影响到交际活动中信息的准确传递。有鉴于此,笔者尝试从描写论的立场出发,对“自主知识产权”术语身份问题做一个术语学视角的解读。

一“自主知识产权”提法的相关质疑

我们知道,概念定义通常采用属(genus)+种差(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的方法,用一个已知的概念(定义项)来对另一个概念(被定义项)做综合的语言描述(如图1所示)。

种差是使被定义概念与属概念区别开来的属性,它可以是事物的性质,也可以是事物产生或形成的情况。在定义的过程中,首先给出被定义概念的最接近的属,然后用种差来限定这个属。换言之,种差就是对属的限定性特征,这些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把被定义概念与它处于同一横向序列的其他概念区别开来[1]173-174。

单从字面看,“自主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属种关系是非常明确的,即“知识产权”是属概念,“自主知识产权”应为种概念,而种差则体现为“自主”。作为属概念的“知识产权”早已是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内涵清晰、外延明确的法律术语。“知R产权”的概念内涵指的是基于人的智力创造性劳动成果依照法律所产生的权利,或者说法律赋予智力成果完成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的专有权利。依据世界贸易组织文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1部分第1条中的划定,知识产权的范围涉及以下7项:1.版权与邻接权;2.商标权;3.地理标志权;4.工业品外观设计权;5.专利权;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拓扑图)权;7.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在属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十分确定的前提下,种概念“自主知识产权”的描述似乎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试举两例:

例1.自主知识产权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对其研究开发、独立设计或者起到实质性、主导性作用而创作形成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并由国家认定其存在一种专有权利[2]。

例2.自主知识产权是指一国公民 (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经过其主导的研究开发或设计创作活动而形成的、依法拥有的、能够独立自主地实现某种技术、知识、资产的所有权[3]。

例1和例2分别使用了“独立设计或者起到实质性、主导性作用”“经过其主导”“能够独立自主地实现”等表述,试图凸显“自主”,起到限定属概念以明确被定义概念的作用。但以上表述其实是将“自主”等同于“自主创新”了。不可否认,“自主创新”确实是“自主知识产权”产生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生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获得,如:委托外国机构进行研究开发、知识产权许可、跨国企业兼并收购、双方相互拥有对方知识产权的交叉许可、资产置换[4]41-47。因此,只强调“自主创新”是不足以廓清属种概念间的界限的。

不仅如此,传统的术语学研究是从概念出发的,意图就是要划分清楚概念间的界限[5]23。正是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不清晰,存在着高度的重合,有人才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提法产生了质疑,认为其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自主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内涵是一样的,在法律上,“自主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没有区别,“知识产权”应该是一种私权,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一般就是指所有权人(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因此加上“自主”无异于画蛇添足[6]。

这种质疑甚至出现在相关法律词典的条目解释中,例如《知识产权法学词典》虽然收录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条目,但在条目释义中指出:“在法学意义上,知识产权是完整的所有权,其核心内容是支配权,权利人当然得自由处分其相关利益,故在知识产权之前加自主一词不无逻辑问题。”[7]161

若从传统术语学的视角来看,“自主知识产权”确实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虽然“自主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的概念内涵高度重合,但二者却不能视作同义术语,甚至“自主知识产权”本身可否作为一个术语尚无定论。因为在语用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语义解读还不能脱离语境,而“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很成熟的术语,其语义的解读早已无须依赖语境。有关术语与非术语之间的区别,格里尼奥夫做过这样的描述:术语应该意义准确,不依赖上下文,具有约定性,在言语中稳定,可复现,具有称名性,修辞中立[8]32。

二 “自主知识产权”的术语描写论解读

1.基于术语规定论的质疑

“自主知识产权”的提法之所以会受到质疑,与目前术语学研究领域中规定论的影响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术语的理论研究多受德国奥地利术语学派的影响,即从概念入手,借助逻辑学的方法对术语进行分析[9]4。以欧根・维斯特为代表的德国奥地利学派对术语学的研究提出了3条原则:术语学要从概念的研究出发;术语学只限于研究词汇;术语学要进行共时的语言研究。

维斯特认为,术语学的目标是实用,它要说明,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因此,它要通过“Soll-规则(应该-规则)”体现[5]23-24。

基于此思想,持规定论观点的术语学派认为:“语言学只对语言进行描写,而术语学不仅要对语言进行描写,而且还要对语言进行规定。”[1]9我们知道,“规定和描写是语言研究和分析的两种基本方法,前者试图为怎样运用语言制订规则,后者侧重对语言事实本身的观察和描写。但在术语学中,以上两种方法用得极不均衡,规定法占绝对统治地位,描写法则被边缘化”[10]。在术语规定论思想的指导下,“1967年到1969年3年间,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主管术语工作的第37技术委员会制定了词汇、工作方法、命名原则、分类词表的设计共4类6个标准,其中包括《术语工作词汇(ISO/R 1087)》(1969年)、《分类词表准备指南(ISO/R 919)》(1969年)、《命名原则(ISO/R 704)》(1968年)、《概念和术语的国际统一(ISO/R 860)》(1968年)、《多语分类词表的设计(ISO/R 1149)》(1969年)、《语言、国家和首脑代码(ISO/R 639)》(1967年)” [10]。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其他标准化组织编纂的标准化词汇表已经多达1万份左右,这些词汇表的制订依然严格遵循规定论的思想,不仅如此,持规定论观点的术语学者“强调要用国际统一的原则和方法来指导各国的术语工作” [1]9。

术语规定论对术语学的确立和早期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专业词汇用于称谓各知识领域的概念,而为了确定术语的意义,就要界定相应概念的内涵,因此术语学中运用各种逻辑方法和规则可将概念系统化、划分和界定,并确立概念间联系” [8]10。正是基于规定论的观点,我们才构建起了各个知识领域的术语系统。也正是因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概念内涵模糊不清,我们才无法将其顺利地归入知识产权法的术语体系之中。

2.基于术语描写论的解读

虽然,术语规定论到目前为止,在术语学研究领域中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对术语研究的不断深入,规定论的弊端也在逐渐显现。我们知道,术语是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的一种,语言的复杂性与术语规定论所要求的高度的内在一致和统一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正如西班牙学者卡夫雷(Cabre)所言:“传统术语学理论让人最不满意的地方不在于缺乏内在一致性(该范式内部是十分一致的),而在于其过于简单,以致不能解释专业交流中的驮酉窒蟆![11]规定论的缺陷在于忽略了术语依然具有自然语言的属性,依然会在使用中变异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规定论试图用诸如单义性、准确性、系统性、能产性等规则得到所谓的理想化的术语,这在实际的术语工作中显然是难以完全做到的。正因为规定论在术语研究中存在着弊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术语学理论开始转向多元化,不少学者“认识到了术语的自然语言属性,转而对其进行描写,这表明人们对术语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更倾向于从动态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研究术语。” [9]3

“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术语,而是一个中国特有的与提倡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国密切相关的词语。从这个词语产生的原因上,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界定其概念内涵。黄非在《“自主知识产权”概念再认识》一文中对“自主知识产权”提法产生的原因做了4点归纳:(1)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家政策。(2)非市场化的科研体制使人们很难对知识产权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给知识产权加上“自主”二字,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传统体制的烙印,以及那个时期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3)外部环境的压力、激烈的技术竞争与技术封锁使得尖端技术必须通过自主的方式来研发,这是“自主知识产权”提出的客观基础。(4)国力所限,大量的技术如果都靠进口购买需要庞大的开支,是国力无法承受的,提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概念,有利于鼓励和鞭策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12]。由此可见,“自主知识产权”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词语,其概念内涵中还包括了政治、政策等因素。换言之,对“自主知识产权”概念的解读,无法脱离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等具体的语境。

加入了政治、政策等考量因素之后,人们对于“自主知识产权”概念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归纳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特征:主体本土化、权属域内化、权利集成化与私权公权化。由此,我们可以将“自主知识产权”定义为:在一国疆域范围内,由本国的公民、企业法人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主体,对其自主研制、开发、生产的“知识产品”(如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产品等)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其中,的单一性及主体对的依附性是自主知识产权生成的根本前提条件[13]。应该说,这则定义与人们实际使用“自主知识产权”时内心对于这个概念所指的预期是基本吻合的。

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在认识新事物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会对新事物的解读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经验让我们把一个事物的各种属性或部分联合起来作为整体反应,并把一个对象作为整体和另外的对象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如果所感知的东西与以往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就不能立刻把它确认为一定的对象,归入到一定的类别之中[14]。相对于“自主知识产权”而言,“知识产权”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解读“自主知识产权”的概念,并将其归类时,离不开对“知识产权”已有知识经验的参照和比较分析。

在权利的属性方面,“知识产权”与“自主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讲与所有权类似,是一种私权,是权利人可以自由进行支配的权利,而“自主知识产权”则或多或少带有公权的性质。

在适用领域上,二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很大差异。“知识产权”是一个法律术语,应用在法律领域。而“自主知识产权”则主要应用于政治、政策领域,虽然其概念内涵与“知识产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却不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法律术语。也就是说,“知识产权”与“自主知识产权”的概念范畴存在着很大的重合,但不是隶属或者包含关系。术语总是和特定的专业领域相联系,也只有在特定的专业领域里我们谈论术语才有意义。因此,我们不妨将“自主知识产权”看作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政策术语,而不是一个法律术语。

三辩证地看待“自主知识产权”的术语身份

将“自主知识产权”纳入政策术语的范畴,可以较好地协调基于规定论而引起的“知识产权”与“自主知识产权”之间的概念冲突。考虑到“自主知识产权”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术语,其概念内涵尚不稳定,存在歧义且不具有诸如意义准确、不依赖上下文和恒长稳定的术语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归为类术语的范畴。通常,描写词典收录类术语时,会给出对类术语内容所持的不同观点[8]49。例如:前文提及的《知识产权法学词典》在收录“自主知识产权”词条时,做了不同观点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自主知识产权”类术语身份的判断。

当然,针对“自主知识产权”一方面被高频使用,另一方面又屡遭质疑的现象,我们除了可以将其归入类术语之外,术语学中用于描述术语形成的初级阶段特征的初术语理论,也可以视为一种解释。所谓的“初术语”(predterm)是指:虽不符合术语要求但却被当作术语使用的专业词。它们具有临时性、形式不稳定性、非简洁性、非普遍接受性,有时其语体也不是中立的。多数情况下,初术语会被更符合术语要求的词语单位所代替。如果它驻留很久,最终也可能会在专业词中立足,获得稳定的性质而成为“准术语”(quasiterm)[15]115。

无论是用类术语,还是用初术语来解释这个现象,从研究范式上讲,都是基于术语描写论展开的。术语描写论将术语视作自然语言的一部分,而非纯粹的人造语言,承认其具有不规则性和变动性。术语描写论不再囿于术语规定论所遵循的共时性的语言研究立场,而是沿着时间轴的纵向来描述术语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其演变。在纵向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更为客观地看清楚一个术语在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这种动态的,辩证的研究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揭示一个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

因此,“自主知识产权”一词的出现并不突兀,它是特定社会阶段中,我国政府基于发展科技的强烈需要而提出的。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主知识产权”的概念内涵将会逐渐变得明晰,当然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知道,只有当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发展到相当成熟的水平,才可能形成科学的概念。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术语是成熟的词,是反映认识达到相当高水平的词。但“成熟”和“达到相当高水平”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15]109。

四结语

当然,术语描写论并非对术语规定论的彻底否定,更不意味着一个术语的内涵可以变动不居,也无须遵守规则,规则对于术语来说永远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专业领域里,适用于其间的术语应该有明确的意思,术语的构成应该有利于该术语体系的建立,这显然需要我们遵守术语的制订规则。但是,当一个新的词语因不符合规则而受到质疑时,作为术语的研究者,不能仅以规则作标准。相反,我们需要结合这个词语出现的社会语境,用历时的、整体的、动态的辩证眼光来予以审视,这样才能够把握问题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田文英.论“自主知识产权”及其法律政策保护[J]. 情报杂志,2005(10):94-98.

[3] 卢进勇,张之梅.自主知识产权与企业“走出去”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2):27-30.

[4] 宋河发,李大伟.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5):41-47.

[5] 欧根・维斯特.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导论[M]. 邱碧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 魏启学.|疑“自主知识产权”[N]. 中国工商报,2001-07-05(B03).

[7] 5141课题组.知识产权法学词典[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格里尼奥夫.术语学[M]. 郑述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 叶其松.术语学:从方法向方法论的转变[J]. 中国科技术语,2015(2):10-14.

[11] Cabre Castellvi M T. Elements for Theory of Terminology: toward an alternative paradigm [J]. Terminology, 2000(6:1):38.

[12] 黄非.“自主知识产权”概念再认识[J]. 知识产权,2014(8):48-49.

[13] 芦琦.论“自主知识产权”及其法律保护[J]. 上海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3):47-52.

[14] 高玉祥.认知心理[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91.

[15] 郑述谱.术语学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上一篇:如何更好的抓住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 下一篇:系统门窗企业面临“多向选择”该如何攻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