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刑留存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05 12:53:55

对死刑留存问题的思考

[摘要]文章一个冤假错案的一个案例入手,阐述要想遏制这种错杀,应废止死刑,并指出死刑并不能震慑犯罪,终身监禁也是个很好的刑罚制度,未必非得判死刑,才是处理极其严重犯罪的刑罚制度。并指出以死刑来遏制犯罪或严重犯罪对犯罪人不公平。但也要考虑中国特有的国情。废除死刑还要有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关键词]废止;死刑;国情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56-01

死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生命权利的刑罚方法,也称为极刑、处决,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是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是几千年人类刑罚史上主要的主刑,它与刑法有着同样的历史,也是刑罚理论中首要的课题之一。意大利刑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贝卡利亚,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废除死刑的理念。1767年在他的论文《论犯罪与刑法》(On crimes and pun—ishment)中提出刑罚制度的限度,是达到安全有秩序的适当目标,超过限度就是暴政。死刑存废问题一直是刑法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现实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从以下六方面考虑死刑的存废问题:

第一:死刑是否能震慑犯罪?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0世纪初英国曾经对一群绞刑犯做过调查。说看着别人被执行死刑,对于那些将来又要杀人的人来说并没有震慑力,他们该杀人还杀人。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讲,死刑对犯罪人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的结果可能违背设立死刑的宗旨,导致更多的杀戮。犯罪人想反正我杀人了要判死刑,还不如多杀几个算了。再则,犯罪后,由于死刑的存在,犯罪人在强烈的恐惧心理的驱使下;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下为了逃避死刑惩罚,铤而走险,会杀死证人、被害人、司法人员等,从而导致更多的杀戮。相反,如果废止死刑就不至与招致更多的杀戮。以杀禁杀的方式,只会伤害更多的生命。

第二:如不废除死刑,错杀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在好多案例中都有刑讯逼供,怎样才能遏制刑讯逼供?可反过来想想,只要是保留死刑,就没有办法彻底避免在死刑问题上犯错误。人头不比韭菜,割了还可以重生,人被杀掉以后再也不可能复原了,这个错误是不可挽回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人都不杀。

第三:如死刑废除了是否有一个处罚能和死刑博弈?不得赦免的终身监禁未必不是极其严厉的处罚。根据贝卡利亚等大思想家的观点,把一个人终身监禁其实是一个很重的惩罚,这个惩罚在于时间的延续性而不在于瞬间的严厉性。有句古话说的好。“做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自由。”虽然死刑一下结束了犯罪人的生命,对死刑的家属来说留下来了难以形容的痛苦,同时好像在表面上,总算给受害人及他的亲人解气了。但我们是否想过,把犯罪人终身监禁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监狱本身就是一个羁押的象征,人们每次路过这儿时都知道里面呆着一群杀人犯,这样就会对社会形成一种更为严肃的震慑力。再则,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在监狱也能参加劳动为社会做贡献。未必非得判了死刑,才是处理极其严重犯罪的刑罚制度。

第四:废除死刑是社会的进步,刑罚上文明的体现。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刘仁文说:“削减死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死刑执行数量大幅度减少,却非但没有带来犯罪率的上升,反而在某些领域由于改善了社会管理,使犯罪率还有所下降。”我们从野蛮到文明,在刑罚上的体现就是要由暴力型走向教育型,由刑罚主义逐渐走向非刑罚主义。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母亲,为冤死的孩子而哭泣,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无从安宁。

第五:以死刑来遏制犯罪或严重犯罪对犯罪人不公平。犯罪是一种社会疾病。犯罪是社会性犯罪原因和个体性犯罪原因合力的结果,,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那么考虑下谁应该对犯罪这个社会问题承担主要责任呢?谁有义务解决呢?是国家、社会?还是罪犯个人呢?不管从社会性犯罪原因来说,还是从个体性犯罪原因来说,国家、社会都承担解决犯罪这个社会问题的主要义务,而不是要个人来承担。之所以这样,用死刑来遏制犯罪或严重犯罪,是对犯罪人的很不公平。社会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

第六:死刑存废之争不能脱离国情。我并不反对死刑废除论者于普及人道主义上的努力,但死刑存废之争不可能脱离国情而存在。根据中国的国情,不能完全废除死刑。

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千年的文化中,自古就有杀人偿命的说法,这种思想已经烙到老百姓的骨髓里。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这些都有思想根源。一种思想传统不能由另一种学说观点来解释。

二是民意拥护死刑。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很多现论所无法解释的,面对大多数人们的意志,现在取消死刑更是不符合实际的。死刑的存在本身有很强的社会基础。固然有来自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但主要因素还是得考虑社会背景以及民众的观念。但我们也得摒弃死刑报应观念。合理的接受民意,科学对待民意和民愤。为死刑的改革做进入的推进。

综上所述:逐步减少死刑适用与国际立法趋势相协调综上所述,根据中国当前的国内与国际形势,死刑适用已经上升为令人瞩目的国际政治和法律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了充分重视,行动也慎之又慎。从本国实际出发,特别要以文化、宗教、传统和社会现状等为基点,而不是一味迎合国际潮流,本国利益是首位的。

参考文献:

[1]张远煌.犯罪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5-196.

[2]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92.

[4]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89.

[5]赵秉志.刑法时评2003年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对人权保护之探讨 下一篇:对行政补偿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