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EEQQ维度结构及问卷编制的研究

时间:2022-10-05 12:48:27

VSEEQQ维度结构及问卷编制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总结了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存在的问题,基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简称SEEQ)创新性地提出VSEEQ(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这一概念,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讨VSEEQ问卷的维度结构,编制一个便于学生操作,突出教师特征和教学行为的,符合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评价问卷。

[关键词]SEEQ;VSEEQ;维度结构;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B841.7[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1.1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关注重点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有效性教学一直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实施有效性教学的学生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但是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不同,其教学有效性评价的观念、原则和内容也不同。行为主义教学与学习理论所支持的教学有效性评价强调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为本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构建;认知与构建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有效性评价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学只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关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人本主义和情感教学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因此其所支持的有效性教学强调:①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②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③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④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指导思想基础上的教学有效性评价要看“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高低结果”,但每个学生智力不同、基础不同,仅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高低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好坏从哲学上讲是不公平的,因此教学有效性评价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征和教学行为。

1.2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对于有效性教学中教师特征和教学行为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依据不同的教学、学习理论,从多维的角度评估教学的有效性。Warrington在密歇根州SIRS问卷,包含了教师投入、学生兴趣和成就、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课程要求、课程组织5个维度[2];Centra总结了以往的关于教师效能的研究,发现多数研究都包含3个维度:教学的组织结构或清晰度、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或关系、教学技巧表达或讲课能力[3];美国著名教学评价专家Doyle认为从“帮助学生识别重要性、保持学生的兴趣、保持明确的目标、清晰地呈现材料、指导学习、提供反馈、容易达到、充分了解本学科、强调重要的内容”等18个方面来评价教师有效性教学[4]。Cohen的元分析提供了在教学评价中应该重视“使知识的呈现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满足班内各种水平学生的需要”等课程、教师特征[5]。Feldman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分为提供知识、与学生交往、管理三个方面。

与其他教学有效性评价问卷相比,SE? EQ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工具中发展得最为广泛、全面和科学的问卷,其维度的稳定性、有效性得到了跨文化的证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the Students’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简写SEEQ),由Marsh于1986年首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印度、尼泊尔、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应用效果都很好。孟庆茂、林文莺(1994)等将SEEQ翻译为中文,并对其题目内容和陈述方式做了适当修改调整,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大学生中,用其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SEEQ是一种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的教师教学效果测评工具(学生用)。SEEQ评价问卷由“学习材料与价值感、教学激情、教学组织、师生交流、师生良好关系、教学范围、考试与评分、分派和学习负担及课程难度”九大维度,41个项目组成。

1.3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1.3.1评价问卷的设计不够科学。注重学生获取的知识高低,忽视教师的教学特征和教学行为,而且,许多高职院校自编的教学有效性评价问卷既缺少现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的支持,也缺少教育和心理测量学的测量项目。测试结果可靠性很难做出解释。

1.3.2没有体现高职特色。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有效性评价问卷自行编制或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标准,评价问卷项目抽象,有些陈述超出了高职学生认知范围,没有体现高职特色。

1.3.3评价问卷的质量可靠性很难做出解释,仅凭专家主观鉴定,缺乏实证分析。

鉴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SEEQ评价问卷创新性地提出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价问卷(the Vocational Students’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简称VSEEQ)这一概念,然后,从实证的角度,验证VSEEQ的维度结构,编制一个便于操作,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同时关注教师特征和教学行为的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价问卷,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2研究设计

2.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SEEQ)基础上,以在学生知识技能基础上,突出教师特征和教学行为为原则,通过内容修订、专家评议,创新性地编制出VSEEQ,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课程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

2.1.1修订SEEQ评价问卷。SEEQ评价问卷维度的稳定性已在国内外许多本科院校得到证明,但其有些陈述和认识,如“这门课和其他所学课程相比的重要程度”等,这些超出了高职学生的认知范围。因此,本研究首先对SEEQ评价问卷进行删减和修改,删除了“这门课和其他所学课程相比的重要程度、这门课的教师和其他任课老师相比的重要程度、每周课后所要求的在这门课上的花费时间”等项目,把“与其他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的难度”修改为“为促进教与学,与其他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的难度”,“与其他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的课程进度”修改为“为促进教与学,与其他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的课程进度”。

2.1.2专家评议。请督导专家及一线教师对整理后的项目加以评价修改,使之在评价结构和语言陈述上更符合高职特点。

2.1.3编制VSEEQ评价问卷。修订后的VSEEQ评价问卷共有34个项目,分为“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教学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学生和课程特点”九大维度。项目评价为5点量表形式,要求填写问卷时,明确项目指标是否重要以及重要程度。

2.2被试取样

本研究选取深圳高职院校的文科、工科四个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作为被测,发放问卷465份,收回有效问卷432份。被试样本总体是432人,学科分布为:文科学生189名,工科学生243人;年级分布为:一年级学生116人,二年级学生316人。

2.3数据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0.0,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VSEEQ评价问卷的结构维度。

3结果分析

利用SPSS软件计算各因子负载,表1中KMO统计量为0.905>0.6,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p值为0

提取公共因子。表2列出了特征值>1的因子,因此在VSEEQ评价问卷中共提取9个公共因子。由表2可知,9个公共因子的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4.581(%),其中第一个公共因子的变异解释贡献26.007(%),与其他因素差异较大。

本研究应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从34个项目中抽取了9个公共因子,由表3可知,每个因素下都由一组具有较高负荷的变量,这些变量的共同信息就构成了该因素的隐含特征。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将VSEEQ评价问卷的九个因素(维度)分别命名为: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教学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学生和课程特点。

4结论

4.1本研究在《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SEEQ)成果上,创新性地提出“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即VSEEQ这一概念。

4.2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归纳出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价问卷的九个维度: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教学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人际和谐、知识宽度、考试/评分、作业/阅读材料、学生和课程特点。

4.3编制出一个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突出教师特征和教学行为的,易于学生操作的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评价问卷。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台北: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

[2]Warrington,W.G..Stud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 at.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In:A.L.Sockloff(Ed.).Proceedings:the first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on faculty effctive? ness as evaluated by students. Philadel? phia: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Center,Temple University,1973.164-182.

[3]Centra,J.A..Determining faculty effe- ctiveness.San FranciscoA:Jossey-Bass,1979. 167-169.

[4]Kenneth O.Doyle,Jr..Evaluating Teaching.Lexington,MA/Toronto:D.C.Heath and Company,1983:37-56.

[5]Cohen,P.A..Student ratings of in? struc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a me? ta-analysis of multisection validity stud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1,51:281-309.

作者简介:高维春(1971-),女,副教授。

上一篇:发挥科研优势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自助借还服务模式探析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