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方法的认识与实践

时间:2022-10-05 12:33:37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方法的认识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着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

在种种阅读方法中,批注式阅读无疑成为有效阅读的方法之一。那么什么是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疑而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

如何指导学生作批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领示范、激发兴趣

为了加深学生对批注阅读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兴趣,首先向学生推荐经典批注片段进行赏析,特别是批注过的一些经典片段;其次,做好引领示范作用,把自己对美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看,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感受批注阅读法的实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我也来试试给文章做批注”的愿望。

二、具体指导、得法课内

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批注阅读法的精髓,我在课前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与准备,总结了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具有操作性的批注法:首先要教学生抓住文章的批注点,也就是文章值得去批注的地方:

1、思维困惑处:学生在读书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写下这些疑点和困惑,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和解决。

2、含义深刻处: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学生通过细细体味、慢慢揣摩,潜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用心领会作者的含意,充分与文本对话,然后把自己的感悟批注在句子旁。此时的批注不仅是评点者自身感受的外溢过程,而且是字斟句酌地表情达意的言语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促进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又深化了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

3、感悟至深处:当文章中的某处叩动了读者的心弦、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启迪批注在旁边,记录下自己的感动和感悟。

4、欣赏赞叹处:也许是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也许是一段文字的精彩描绘,也许是一个标点的独具匠心,也许是一个开头的扣人心弦……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赞叹不已,并将自己的欣赏之情诉诸于文字,此时的批注促进学生了对语言的消化和吸收,提高了语言的鉴赏水平。

5、看似矛盾处:在文本看似矛盾而非矛盾之处,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也可以进行有效地批注。例如《怀念母亲》有一句话写道:“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请学生在此处写上自己的理解。有的学生写道:“作者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正如我自己在暑假两个时,去了亲戚家,十分想念爸爸和妈妈一样。”还有的写道:“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两者并不矛盾。”

6、需要补白处:文本往往会很艺术性地留一些“空白”,留一些思维的空间,如文本常见的省略号,感叹号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落笔,这是批注的黄金之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式批注,代符号为文字,填补空白。

7、求异创新处:评点批注不仅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探究的学习过程,更是用文字进行创造性对话的过程。学生写批注的过程,可以说是与书的作者探讨甚至激烈争论的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提倡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再告诉学生批注写什么:动情处写感想,困惑处善质疑,共鸣处促联想,精妙处会赏析,空白处抓补白。最后要教给学生批注一般使用的符号,每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要明确,要固定,前后保持一致,不要随意更换。批注的方法有“符号批注”和“文字批注”两种。“符号批注”一般用到的符号有“”、“—”、“”、“!”、“?”、“∥”等;“文字批注”的位置包括眉批、旁批、夹批、和脚批等。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批注的情况,随时解决学生批注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批注。例如,在学生批注式阅读“心灵深处的感动”为主题的文本时,我对文本事先批注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品读令人感动的语段”、“谴词造句”、“表达方法”、“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批注。

三、养成习惯、得益课外

如果说批注阅读的主阵地是课内,那么真正的练兵场应该在课外。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批注阅读方法之后,切实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为此,每周我都精心选择《同步阅读》上的经典美文,供学生进行阅读批注,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大胆地把阅读批注的自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阅读批注的数量、形式、角度和深度作出选择,并抽出专门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反馈交流。批注式阅读教学主张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关注的应是阅读过程,而非结果,应是学生进步,而非成绩。关键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班级里还经常开展“漂书”的活动。即:将自己批注过的书籍或者文章与班内小伙伴进行交换阅读,在此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好的方法,分享读书心得。此项活动开展以来,赢得了家长和学生们的好评,他们都说,“漂书”,交换的不仅仅是书籍,交换的是思想,交流的是心得,促进的是信任,增进的是友谊,提高的是能力。

四、进行批注式阅读的注意点

1、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本,做好批注。

批注式阅读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批注不能仅仅依靠教参,而应该是饱含情感的个性化的解读,可以说,教师对文本解读得多深,引领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多读,朗读,大声一遍遍地读,有滋有味地读,读到自己完全进入文本,融入文本,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2、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重点,注重交流,善于引导。

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有些总是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重难点之外绕圈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抓住切入点,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研读。这其中一定要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既作为读者、教者,也作为学生批注交流的欣赏者与鼓励者。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要尊重,要珍视,及时给予导向性的评价,努力营造出和谐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孩子们敞开了心扉,畅所欲言,才能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3、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只是一个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习得其法,并不断运用于平时以及今后的课外阅读之中。学以致用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比如“漂书”活动、好书推荐会、共读一本书活动、名着交流会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实效,让名着美文浸润孩子的心灵,人生如春花般灿烂。

总之,将这种传统的批注式阅读法适时适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又真正体现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学生以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进而让学生个性飞扬,课堂异彩纷呈。

上一篇:论中国保险业诚信问题 下一篇:趣味体育之实践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