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运用活学活用方法的探讨

时间:2022-10-05 12:21:15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运用活学活用方法的探讨

【摘要】结合长春建筑学院建筑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以“建筑构造”课的专业特点为研究对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活学活用”的掌握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提出实战化教学和拓展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构造 实战化 拓展化

一、问题的缘起

“建筑构造”课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步入高年级的建筑学学生要很好完全的进行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就必须整体、灵活的掌握并且能运用到实践的建筑构造基础知识。“建筑构造”课相对于其它设计理论课来说,更贴近现实,讲起来学生易懂。但放下书本真正让学生独立进行构造节点设计时,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以“建筑构造”课堂为主线,结合建筑构造认识实习,充分利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在详细掌握建筑构造原理与方法的前提下,融会贯通的把理论知识活用到实际工程当中,以成为当前“建筑构造”课需要解决的面临问题。

目前建筑设计院对建筑学毕业的学生要求比较高,往往是要求学生刚入职就能独立设计完成各项包括构造节点设计在内的工程设计项目。而这样以市场需要为目标的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需要完善并强化对建筑学学生构造方面设计能力的培养,体现建筑学学生对构造理论与方法的灵活运用,达到真正自如的进行综合方案设计的目的。在“建筑构造”课教学过程中,应整体构建与建筑设计课程设计、工地认识实习等实践内容的横向教学体系,这对“建筑构造”教学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问题的展开

1、“建筑构造”课设置特点

(1)“建筑构造”课涉及的知识广泛,研究对象可点可面,各部分关联程度较高。

“建筑构造”课的涵盖内容会涉及建筑相关的其它知识领域。非建筑领域的内容包括生物学知识、化学知识、气象学知识等,建筑领域的包括建筑力学、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经济、建筑设计等。在“建筑构造”的学习过程中,会把相关的知识融入到建筑构造课当中,构成构造课知识体系的交叉和关联。充分利于其它专业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多学科涉猎并以构造课为主线的“活学活用”中掌握构造原理和方法。

建筑市场新材料层出不穷,新技术也不断的被推广,建筑构造设计手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建筑构造知识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并和相关专业的发展相协调,比如高分子墙面涂料的应用,带来了建筑墙面面层构造的发展,要运用好这一构造就必须了解高分子墙面涂料的材料性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受力特征,施工时应采用什么样的构造手段等。如果没有考虑材料的性质特征和适应环境而盲目进行构造设计往往会导致设计的失误。所以仅从构造学本身记忆构造要领而忽略专业发展现状很难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

“建筑构造”课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不同材料性能用途、不同构造连接的方法。而“节点”便是材料与材料之间连接的部位。以建筑防水构造为例,其中房屋的防水部位有墙面(包括门窗)和屋面防水,这里包括不同的部位(屋顶、墙体、门窗等)、不同的防水材料(门窗的玻璃和框、墙面灰浆和石材等),房屋的各部位防水节点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整体,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防水构造设计。

(2)“建筑构造”课知识内容琐碎庞杂,更新迅速

建筑构造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建筑的围护系统(防水、防火、保温、防潮、隔声)的构造做法和建筑装修构造做法,以及建筑变形缝、隔墙、隔断、门窗、楼梯的构造做法。这些构造内容看似简单,但具体到某一构造部位(如楼板吊顶构造),则要根据材料性能、构造做法、具体部位特点采取不同的构造形式,要想在“建筑构造”课上掌握所有的建筑构造做法是不可能的。应依据《建筑构造》教材章节内容指导建筑构造课的授课内容,但要学好建筑构造必须在掌握建筑构造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建筑构造形式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刚刚在课堂上讲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便会落后于当前的工程实践解决办法。比如建筑幕墙构造是目前建筑设计中经常采用的构造形式,在工艺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大量新构造形式不断被推广,想要拓展“建筑构造”课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比重,就必须把它引入课堂。通过现场实习和模型展示的方法,增加学生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感性认识,在讲解其基本构造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组成部位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新构造形式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建筑构造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提高学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构造问题的能力。即一旦学生很好的掌握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及如何灵活实际应用,以便在具体的设计中做到思路流畅,效率高。

2、如何“活学活用”

(1)教学过程的实战化

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讲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建筑构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分析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入手,学习和掌握“建筑构造”中不同材料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如何组合拼接。也就是说,教师让学生认识到讲解的不是具体的某个构造设计,而是所讲解的构造为什么这么做构造设计,其构造原理怎样,以此用掌握的构造原理解决新的构造问题。如果每学一个新的构造做法,都能弄清楚其背后成因,那么对每次新构造形式分析就不断强化了建筑构成原理。而利用实际项目中的构造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构造原理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建筑构造的做法与实际项目工程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举一些生活中随见的例子来解释相关的构造知识。如用墙角结露、长毛、泛霜的例子解释冷热桥现象的成因;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生活常识解释在中庭利于“烟囱效应”进行自然通风的方法;用水的热容大和蒸发散热,来解释蓄水屋面的构造原理,进而分析屋面构造层次的安排;在讲设计楼梯时联系盘旋而上的麻花卷的构造;在讲悬索结构时联系晾衣服线;在讲薄壳结构时联系鸡蛋壳的构造;在讲筒体构造时联系竹节的形态等等,这样能从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中解释生涩的构造原理,使学生对构造原理的理解真正做到“活学”。

在讲授构造原理和方法时,首先把当前实际工程常见的构造设计向学生讲解分析,再让学生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绘制对应的构造节点。当真正遇到没见过的构造设计时,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和构造原理方法进行类比,设计出符合构造要求的新构造节点来,让学生自觉做到构造知识的“活用”。;而实际工程中的构造设计都是各有特点的,不能只靠书本的基本原理知识解决所有实际工程问题,但书本上的原理和方法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达到“活学活用”的要求就应该既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又积累工程上的经验,两者缺一不可。将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实践真实原样的引入到课堂,在学校便进行工程实践方面的强化,也许是学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学习过程的拓展化

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的构造做法时,温故而知新,以旧构造对照讲解新构造,其中的原理和方法是一个螺旋提高的过程,同时需要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仅仅在课堂上的45分钟讲全听懂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构造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其的理解拓展到相关课程和工程实践当中,理解起来,更形象具体。

在建筑设计课中可以增加“建筑构造”的知识内容,设计课上学生在设计完方案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方案做墙体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屋面防水构造设计,吊顶的构造设计等,这样能让学生运用在“建筑构成”课上学的构造原理和方法针对自己的方案特点进行自主的构造设计。在设计中遇见问题时,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和纠错,学生自觉自主的构造设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工地现场认识实习会为学生提供构造设计的实物参照,其作为“建筑构造”课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建筑构造设计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环节。在工地现场认识实习中所见的构造做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从施工的角度构造做法更方便施工,从造价的角度更为经济,从使用的角度更为实用、美观和安全。学生可以在现场的实际工程中透过各种构造现象分析出其构造原理的本质,在将要遇见的工程实践中可以借鉴或复制已有的构造实例。

学习过程的拓展化实际上就是对已经掌握的构造原理和方法的重新构建,就是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自觉形成一套符合构造原理方法的创造性思维。在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教与学的互动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收获的乐趣,愿意探寻较深层次的背后问题,在难点处得到教师及时指导,一点点的建立起个人的知识体系。这样学习的过程得以延伸拓展。

三、问题的结论

实际工程当中的建筑构造设计形式各有不同,要掌握所有具体的构造设计样式是不可能的。教师在传授“建筑构造”课时,应该首先强调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然后经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不断自觉的目标构造设计过程,来实现对建筑构造课“活学活用“的理念。建筑构造设计能力的训练是建筑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在学校阶段学生能通过课程在实践自主设计中对建筑构造知识“活学活用”,会有效的提高建筑学学生应付未来设计工作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维菊.建筑构造设计 [M]. 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 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 [M].长沙 :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 周谦.学习心理学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作者简介:薛猛 吉林省长春市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极其理论 助教

上一篇:农村土地征收问题研究 下一篇:换流站综合楼的功能设置及布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