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情报 第21期

时间:2022-10-05 11:54:07

技术情报 第21期

苏州大学获得免蒸洗分散染料印花技术

印花企业的污水处理和排放一直是困扰企业和环保部门的难题。一般的分散染料印花过程中,面料坯布都需要经过网印、蒸化、水洗、定型等步骤最终变为印花成品。染料通过蒸化发色固定在面料上,再通过水洗将多余的染料和糊料洗去,在水洗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废水,如果不加以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地面植被死亡,同时危害到地下水源,成为环境的直接污染源。

有可能让印花企业既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又不在印染的过程中不产生污水吗?为破解这一难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实验中心染织实验室与江苏省丝绸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的企业调研和反复实验,并在嘉兴和绍兴的印花企业进行了小批量生产获得成功,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这一命名为“免蒸洗分散染料印花技术”近日已成功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申请人之一、苏大艺术学院染织实验室的苗海青老师介绍,免蒸洗分散染料印花技术只需将分散染料与环保型印花免蒸洗浆料配比后再印花,不需要再经过蒸化发色,直接在定形中就完成发色,且发色效果与蒸化后的一致,面料即便进行水洗,也不会再有浮色溢出,可以免除水洗程序,操作也更加简便。特别在厚型织物的印花上,这种免蒸洗分散印花技术较传统印花工艺,还能大大提高印花的正品率。这种新技术省去了传统印花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水的蒸化和水洗步骤,也就从源头上堵住了色水、污水排放,同时还能节省企业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与保养、维修等日常经费的大量开支。

(来源:科技日报)

栗树单宁和椰子油可抑制绵羊瘤胃甲烷排放

日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栗树单宁和椰子油对绵羊瘤胃甲烷排放和微生物菌群有抑制作用,为这两种天然的甲烷抑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正常发酵的产物,但其排放不仅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增加温室效应,而且还造成2%~15%的饲料能量损失。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生成量对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与添加化学合成的甲烷抑制剂和抗生素相比,添加植物代谢产物和植物油是一种更为安全、健康的营养调控方式。

该所草地农牧业组研究人员刘华伟等通过研究栗树单宁和椰子油对绵羊生产性能、甲烷排放、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发现,在绵羊日常食用的饲料中分别添加栗树单宁、椰子油和栗树单宁与椰子油混合物,对绵羊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但均显著降低瘤胃液中产甲烷菌和原虫的数量,可减少甲烷气体的排放量。

(来源:科学时报)

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永磁悬浮机械

病人通过人工心脏泵进行手术或抢救时,因泵内轴承磨损更换心脏泵,将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一种能替代机械轴承的永磁轴承可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近日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永磁悬浮旋转机械。

专家表示,“这是一场新的机械革命”,其意义在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把科学界百年认为的“永磁悬浮不可能稳定”原理变为“能够稳定”的现实。由江苏大学设计、苏州申华低温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和江苏大学机电总厂等联合研制的永磁轴承透平机,日前成功进行满负荷试验,转速初步达到2万转/分钟。

苏州大学教授钱坤喜团队苦钻10年,用永磁悬浮旋转体的陀螺效应引入人工心脏泵,达到稳定的平衡。实验证实,永磁悬浮旋转体达到一定转速后,可稳定悬浮而产生陀螺效应。在动态条件下,永磁悬浮机械旋转越大越稳定,转速越高越稳定,为永磁悬浮机械的完善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他的成果已获3项国家专利。据钱坤喜介绍,目前发达国家用电磁悬浮技术生产轴承,不足是技术复杂、不可靠;而永磁轴承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如果材料不老化,永磁轴承可用几十年”。

(来源:科技日报)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高效晶体硅电池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万青研究组提出了一种交叉自对准工艺,采用普通丝网印刷设备研制了高效率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常规晶硅电池工艺在经过高温磷扩散后,在电池表面存在一层高浓度磷元素的磷硅玻璃层,通过波长为532nm的激光图形化退火处理,将磷硅玻璃中的磷元素进一步扩散进入硅,从而在电池片表面形成选择性重掺杂区域。丝网印刷银浆时,使得细栅线90度交叉激光重掺杂线条,巧妙地实现自对准制备工艺。

电池性能测试表明,发射极方块电阻为75欧姆/方块的标准单晶硅电池(125mm×125mm),最佳填充因子由激光掺杂前的~65%提高到激光掺杂后的~79%;最佳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由激光掺杂前的~14.4%提高到激光掺杂后的~17.7%。电池性能的提高主要由于电池接触性能的改善引起。该研究结果为探索高效晶体硅电池提供了新的途径。

(来源: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青岛农业大学成功育种

反季节草莓

日前“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了青岛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现场验收。经专家现场抽样测试,超早熟草莓第一果序的早期亩产量达到1239.84公斤,累计亩产量可达到4000公斤左右。

据悉,7~11月无草莓成熟收获的现实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的草莓市场,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姜卓俊副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实现了草莓能够在10至11月超早熟上市,比现有栽培技术提前一至两个月收获,填补了草莓的断档期。

姜卓俊介绍,在青岛市城阳区农业局、青岛市曹村草莓合作社的大力配合下,他成功研制了一个草莓苗可以在活体生长发育状态进行低温短日照处理的育苗设施装置。该设施装置由低温育苗室和育苗床构成,温度可以在零度至20度范围内调整。育苗床设计为轨道移动式,床体可以自由移动,白天可移动到育苗室外在自然条件下育苗,晚间推进育苗室进行短日照低温处理,由此满足了活体育苗的需要,保障了育好苗育壮苗和促进花芽分化的条件要求,实现了超早熟栽培的目标,并为草莓的工厂化育苗,建立种苗服务体系,规避草莓连作障碍,实现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

(来源:科技日报)

氰化尾渣硫铁资源高效

利用产业化技术获得成功

10月25日,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氰化尾渣硫铁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化技术”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化尾渣是黄金冶炼过程中氰化提金工艺中产生的含酸性、碱性、剧毒氰根离子和重金属成分的终端多金属废渣,一般作为尾矿固体废弃物堆存。“氰化尾渣硫铁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化技术”针对含有大量硫铁金资源的氰化尾渣粒度细、高氰污染、氰根离子严重抑制硫铁可选性的问题,从减量化角度出发,建立了氰化尾渣高值化和无害化处理的系统集成工艺。使得硫精矿品位可从20-30%提高到47%以上,硫回收率92%以上,尾矿硫品位低于3%。 (来源: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上一篇:数说天下 第21期 下一篇:重化工业化对“十一五”交通运输需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