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梯节能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05 10:21:04

探讨电梯节能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电梯作为楼宇中的高能耗设备,我国在持续发展中对电梯节能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为了更好的研究电梯节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如何来实现电梯节能,并且对未来发展加以展望,从而通过实例来验证电梯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电梯;节能;应用;发展

人们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都离不开电梯这一工具,因此,对电梯舒适度与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却忽视了电梯的能耗问题。最近几年,随着“节能降耗、创建节约型社会”口号的提出,人们也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作为现代建筑中主要的电能消耗之一,电梯的节能技术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电梯节能技术的实现

1.1.电梯群控技术

在启动、加速与制动过程中,电梯都会消耗大量的电能,所以,在节能方面就可以采取群控技术,智能分配电梯系统,合理减少电梯系统的停靠次数,提高电梯的整体运输效率,满足节能的目的。电梯群控技术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平台控制多部电梯,并且将智能控制算法引入其中。控制算法首先是通过信号的采集来判定楼内的实际情况,从而通过控制策略来控制单个电梯输出控制信号,做好各个电梯运行状态的调配,实现最优化的电梯系统运行控制。当前最常见的群控算法有模糊控制算法、专家系统算法、遗传算法等,通过集中控制算法优点的比较,可以将群控系统控制目标的多样性以及系统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有效解决。

1.2.变频器再生能量回馈技术

如果电梯运行采用的变频调速方式,在平稳的运行过程中就会巨大的机械位能产生。随着电梯逐渐达到了目标楼层,电梯运行速度会逐渐减缓,释放出机械能。为了满足节能的目的,就可以利用电梯运行中产生的机械能。通过变频器再生能量回馈技术,可以转换电梯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能,并且可以在直流母线回路的电容当中储存转换的能量,从而再通过有源逆变技术将其逆变成为同频同相的电网交流电,返送回电网,这样也可以为其余的用电设备提供电能,满足节能的目的。通过再生能量回馈技能的运用,可以降低16-40%左右的电梯能耗,并且随着电梯运行速度的加快、载重的增加,其回馈的能量也会越多,其节能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1.3.共直流母线技术

在高频率使用电梯时,往往会2台或者是多台电梯同时运行,所以,就可以引入共直流母线技术,将一台或者是多台电梯发电所产生的能量反馈到共同的母线之上,而连接到直流母线之上的其余电梯就可以利用这一部分电能,避免电力系统中电能的消耗,满足节约资源的目的。共直流母线电梯控制系统是由直流接触器、变频器、能量回馈装置以及直流熔断器共同组成。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电动机的发电状态与电动状态之间可以达到能量共享的目的。并且,在并联直流母线当中的各个电容组之后,可以成倍加大系统当中直流环节的储能容量,进而构成强大的直流电压源来对中间环节直流电压所产生的瞬间脉动加以钳制,提高整体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2.电梯节能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节能减排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比如对永磁同步无齿轮电梯,能源再生电梯等节能技术的推广技术瓶颈以及政策约束的限制都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并且,电梯行业也将优于当前节能技术的电梯作为研究热点。比如:清洁能源驱动的电梯,如太阳能等,都已经进入了实验性阶段,并且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只需要将太阳能板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将其面积缩小,就可以投入工业性的实验阶段,剔除传统的曳引机,直线电机驱动电梯这一项技术的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只需要做好成本控制,达到可以承受的范围,就能够大规模的投入到使用当中,其节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3.电梯节能技术的应用实例

在本文写作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市场数据调查,对于安装节能电梯产品的业主进行了相应的采访,比如:在上海市某一座大厦内部有8台高层电梯,每一个月每一台电梯原有的用电量2800kW/h,当安装了电梯节能产品之后,每一个月每一台电梯原有的用电量为1500kW/h,每一个月能够实现1000kW/h的电量节约,一年就可以将成本收回,在用电方面,为公司节约了很大一笔开支。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企业正常的运行也需要财力作为保障,所以,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节约成本,而节能电梯就是企业跨出成本节约的第一步,我们也相信电梯节能技术必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结语

现代社会,应用电梯节能技术势在必行,无论是局限于眼前利益,还是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电梯节能技术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也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能源日益紧张的现代,节能就是创造利润,就是服务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邓金强.电梯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56-57

[2] 胡祥兰,祁春郎.浅谈电梯节能[J].甘肃科技.2008(17):98-99

上一篇:沂南县土壤酸化状况分析及改良措施 下一篇:数控加工产生误差的根源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