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解析

时间:2022-10-05 09:31:29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解析

目前关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的理论众多,但就投篮手臂和下肢动力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整体的联系的理论分析。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等理论进行分析,构建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的整体模式。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作为其他投篮技术的基础,其技术的理论分析与训练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对于其技术的理论分析可谓是众说纷纭,由于理论上的不统一从而导致训练后的比赛选手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良莠不齐,其中由于错误的理论支持而导致训练效果不明显,不加思考地简单重复的训练模式是不会培养出优秀的“投手”。从国际大赛中就可以看出,国内的优秀投手少之又少,而国外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在“投手”上已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这种多样化体现在篮球场上各个位置的队员都可以运用稳定的三分投篮技术。通过对于比赛录像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欧洲国家的篮球运动员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训练,每名队员的技术动作的关键过程是可以相互“复制”的。反观中国篮球队员的投篮技术动作体现出技术动作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原因是个人对于投篮技术动作的整体模式的理解不同所导致的。对于投篮技术动作来说,多样化体现在个人的习惯与风格如投篮出手速度、投篮出手高度等,但多样化不应该体现在投篮技术上,投篮最后出手时身体协调发力最后手指作用力于球的方式应是相同的,只有投篮出手一瞬间的正确性才能保证准确率。

研究方法

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录像、图片分析法

文献综述

国内文献资料关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动作分析多数运用几何分析方法,使其在理论上能够满足点、线、面的几何原理从而对投篮手型进行固定。其中对两个方面进行较多分析:投篮手臂分析:以投篮手臂的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为依据得出手指、手腕、肘关节与篮筐中心处于同一矢状面内,其中“肘的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分析”[1]一文中分析得出了普遍认同的“三个90啊崩砺邸O轮⒀苟υ捶治觯骸耙杂沂滞独何?两脚前后站立,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使右脚跟与左脚前脚掌在同一条线上,两腿微屈,稍屈髋,微收腹含胸,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右脚尖、右膝朝向篮圈”[1]

提出几点质疑:投篮手臂理论模式实际有效性的质疑:以右手为投篮手臂为例,腕关节与小臂成90啊⑿”塾肷媳鄢?0啊⑸媳塾肷咸宄?0埃馐瞧胀ㄈ衔返娜?0巴独菏直劾砺郏渲卸嗥恼乱酝独菏直凵斫馄式峁垢鞴亟诘淖杂啥冉馕龅贸隹梢月闳?0袄砺邸@砺凵鲜锹阏庋囊桓黾负畏治鼋峁导史蠢⌒畔⒈缓雎缘袅耍渲辛礁?0澳芄蝗菀鬃龅剑硪桓?0凹赐蠊亟诖κ呛苣炎龅角沂谴蠖嗍耸亲霾坏降模词贡Vね蠊亟?0耙彩窃诳朔蠹∪饫Φ那榭鱿峦瓿傻模独菏滞笸独菏庇Ω檬鞘识冉粽畔峦瓿傻模∪饨粽呕崞苹低独旱牧嵝裕庸视判愕摹巴妒帧毖盗酚氡热枷瘛⑼计治鲋械贸觯蠊亟诘慕嵌仁切∮?0暗摹H绻煤艽蟮募∪饫κ雇蠊亟谙蚝笄锏?0暗幕埃蚧崞苹低独菏直鄣姆潘勺刺苟鹘膊涣鞒?

三个90袄砺壑皇羌负畏治龇ㄖ械囊徊糠郑渲懈匾囊徊糠质且Vと?0霸谕桓鍪缸疵婺冢酝独菏直鄣纳斫馄式峁狗治龅贸龈鞴亟谧杂啥仍诶砺凵夏芄宦阍谕桓鍪缸疵婺?但此理论也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如果保证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在同一个矢状面内的前提是腕关节与肘关节几乎达到内旋的最大值,也就是腕关节与肘关节达到关节自由度的极限才能使食指、中指对正篮筐的方向,此动作需要极大的肌肉紧张才能做到。那么,投篮动作将是僵硬的,别说投篮了就是在比赛中能够顺利地将篮球举到一定高度都是问题,在克服极大的肌肉与关节的拉力的状况下投篮命中率更是没有保证了。

双脚站位方式的质疑:“根据解剖学和力学原理的分析,正确的基本站立姿势是: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约与肩同宽,投篮臂的同侧脚前出,两膝微屈,使屈裸股与伸膝肌保持适宜的张力。”[2]“以右手投篮为例:两脚前后站立,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使右脚跟与左脚前脚掌在同一条线上,两腿微屈,稍屈髋,微收腹含胸,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右脚尖、右膝朝向篮圈”[1]以上是比较流行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下肢站位的方式,其中运用大量的力学分析原理来证明如此站位能够更流畅的发挥下肢力量,此种站位方式能够保证发力的流畅性,但没有考虑到发力的服务性只是简单的发力了,服务性可以理解为发力为了什么,这里的发力为了投篮,为了使球从手上带有速度地“飞”出来。第一种站位方式也可以应用到立定跳远的项目上,“服务性”几乎没有涉及。第二种站位方式以右膝和右脚尖为基准点对投篮的方向性进行定位,对投篮有一定的“服务性”,但只强调右膝与右脚尖,下肢帮助定位此理论成立与否让人质疑。两种站位方式都割裂了为上肢提供力量的服务性和目的性,两种下肢站位方式不能保证力量从下肢“传递”至投篮手臂的过程中的损耗和力量方向的集中性,集中性体现在下肢的力量是否能够完全作用到球上。

投篮出手角度的质疑:对于投篮时出手角度有大量文章进行研究,普遍认为较高的出手角度能够提高投篮的命中率,其中较为著名的“黄金弧线”理论。提高出手角度为的是增大篮球进入篮筐的角度,但入篮筐角度的大小不能决定命中率的事情,只要保证球过弧线最高点之后,能够“落”到篮筐内就都是个人的好弧线,这样情况下球与篮筐的大小客观条件不变,那命中率就完全取决于个人发力的大小了。个人身高也是影响出手角度的因素,大个子队员和小个子队员在实际练习中不可能都按“黄金弧线”来练习。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所选定的出手角度也不同。通过录像和图片分析在NBA中不乏有“低弧线”的投篮高手。此外,篮球规则对于三分线远度的修改使得在比赛中进行“高弧线”的投篮更是难上加难,准确率更是保证不了。“高弧线”“低弧线”关键在于队员能否“控制性”地投篮,如果“高弧线”让队员投篮里下蹲太多,必然会影响出手速度,所以,投篮一定是在自身的力量、爆发力、出手速度等有余的情况下才会有准确率,这就是“控制性”的关键,也是准确率的保证。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模式分析

逻辑起点的不同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不同,而逻辑起点的确定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才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就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而言,球进篮筐的关键是球飞行的方向及作用于球上的力量大小,这也将是分析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逻辑起点。立体几何分析法是使人在理论上满足理论模式,但实际操作性上与理论有很大的误差,这样的误差会导致训练效果的不明显却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实际投篮不能操作的逻辑起点就像“空中楼阁”一样。下面以球的飞行方向和作用于球上的力量大小为逻辑起点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进行分析:

手指、手腕的确立:以篮筐中心向地面作投影圆点,以圆点为圆心向外假想一条5厘米射线,球重心落于射线上,这一点也就是投篮距离的确定。下面都是以右手为例左手相反且同理,右手五指指根以上部分均匀触球,手掌空出,食指、中指指向与射线方向相反并指向篮筐,拇指和小手指控制方向。左手扶球左前侧,在保证右手手指指向方向不变前提下辅助右手将球持住,左手指指向与假想射线方向相反。双手将球持于肩上,右手腕后仰使手掌处于水平状,因为手腕很难做到与小臂成讨械奈榷ㄐ郧页鍪值愎汀左、右肩关节的确实:以右肩关节为圆点上体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左、右肩关节和人体横轴方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且右肩高于左肩,这样能够避免投篮手臂向前上方用力时带动肩关节的转动,从而影响投篮时身体的稳定和力量向上传递的“集中性”。投篮时假想的地面射线与人体以眉心为一点的矢状轴在地面上的投影是两条平行线,如图所示。转动后两条平行线几乎重合有利于投篮时视觉发挥出射击或射箭时的瞄准作用。

髋关节、膝关节的确立:在肩关节确立的基础上,髋关节“顺势”也做逆时针转动。膝关节弯屈同时也做“顺势”转动。

脚的站位的确立:双脚也做“顺势”转动,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两脚距离略宽于髋关节。两腿微屈,稍屈髋,微收腹含胸,球通过右手食指、中指指根到指尖均匀滚动产生向后旋转,“旋转中的球在介质空气中运行,它必须遵守流体力学原理.此现象可用马格努斯效应解释”[3],最后完成投篮动作。

以上建立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是以两个逻辑分析为依据:决定投篮命中与否的两大要素是球飞行的方向和作用于球力量的大小,如果球飞行的方向确定后,如果命中则剩下的就是不断重复与记忆肌肉的感觉。首先,投篮方向的确立,投篮手的拇指、小手指控制方向,食指、中指将最后力量作用于球上。其次,手指、手腕确立方向,依次向下确立肘、上臂、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脚的方向和位置,这就好像“皮影戏”的那条线,以手腕一点向下调整身体为手腕方向来服务,这样腿、腰、腹发力向上传递效果集中有效且服务于谁的目的明确。

重新确立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逻辑起点:球飞行的方向和作用于球上的力量大小,地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建立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模式,此模式具有实际操作性,使力量的输出与力量输出后的服务性更强,解决了以往理论中存在的力量分析与球飞行方向分析割裂的现象。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

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张树安.单手肩上投篮肘的生物力学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24

[2]任晓静.单手肩上投篮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

[3]朱 浩,包 云.篮球的旋转与投篮命中率之间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上一篇: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推广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 下一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总复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