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主持艺术圈点

时间:2022-10-05 08:57:34

董卿主持艺术圈点

颇具中国特色的电视晚会主持领域巾,董卿在传承倪萍以来中国电视晚会女主持人温婉大气传统的基础上,又适应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与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双重语境,以其独具特色的国际视野、专业化的教育背景为依托,呈现出雅俗共赏、活泼灵动的媒介形象。

化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面没自’方向,就没有生活。”这是董卿十分欣赏的―句名言。正是带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董卿果敢地实现了事业的“三级跳”。1993年,董卿毛遂自荐进入浙江有线电视台工作,采、编、播一体,开始了对主持事业的求索。乘着1995年上海电视台全国招聘主持人的东风,董卿脱颖而出。此后,她分别主持了

学者赵建国曾经在借鉴美国管理学家萨柏(Donald E・SUD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持人职业生涯的五大阶段:“前期――进入业内以前;尝试期――从业3年之内;长成期――从业4~6年;拓展期――从业6~15年间;后期――从业l5年后。”

如果说,浙江有线电视台的工作经历是董卿主持事业的尝试期,那么,上海电视台和上海东方电视台的工作经历则可视为她事业的长成期,此后在中央电视台事业的节节攀升又无疑是她事业的拓展期。董卿的成功蜕变,本质就在于她凭借着克己坚持的毅力和极高的职业素养努力把握职业生涯的关键期,放大潜质、挖掘个性,突破发展瓶颈,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化超越。

传必求通的沟通之道

学者叶昌前曾撰文指出,主持人足一个专门化的职业,而非专业化的职业。“主持是种专门化的工作方式,这个专门主要体现在文化品格、文化内涵、文化意识以及人格魅力上,特别是人格力量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专业知识的不足。”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讲,主持人的传播艺术重在“分享”。如何有效地同受众分享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才是主持人存在的基点和使命所在。

董卿当然不足某一领域的专家,她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班、华东师范人学硕士研究生班,此后又获得了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MFA)学位。她在舞台上的精彩展现与观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的达成,绝不是来源于所谓专家式的观点性评论,也并非某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断。相较而言,传必求通的沟通、交流能力,是董卿成功主持的制胜法宝。主持传播是在大众传播语境下糅人人际传播情态而表现出的口语传播。这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人际传播。“我和你”的人际传播一度被传播学者称为“永远的谜”。

董卿曾讲述过自己在第12届青歌赛上的一次经历。一位来自的选手在回答综合知识时,茫然失措。董卿、Z刻意识到,他或许不懂汉语。于是请来评委藏族歌手宗雍卓玛即时翻译。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选手最后还是因为交流障碍没有回答出问题,场内观众发起一阵遗憾的唏嘘声。董卿略加思考,举起了话筒:“其实他听不懂我们的话正如我们听不懂他唱的藏歌一佯,但是,他今天为我们带来的是中国海拔最高地区的歌声,歌声里他的感情我们听得懂,他唱出了打动人心灵的歌声!其实,此刻他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来到这座城市时他感到的是一种陌生,我们该给这样质朴的歌手更多的关怀,即使听不懂,但是歌声没有界限,情感没有界限,相信我们的关怀他一定听得懂。”话音一落,场下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即兴讲活的话语呈现方式与书而语不尽相同,其间伴有一定的冗余信息,但作为一种充满人际化交际色彩的互动式语体,董卿的一席话足以弥补舞台上藏族选手的缺憾,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进而起到有效的沟通、协调、引导和互动的作用,其口语修辞的传播效果不言而喻:即兴而为,切境、切题,充分体现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诚如卡罗尔,阿诺德所言,“口语修辞活动中,美学功能及其价值知识是次要的,对他人意图相关性的现实判断才是主要的”。董卿正是以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诠释出中国女性善良、包容、细致的传统美德。

“文以载道”的思想蕴藉

出自宋朝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的“文以载道”思想,延续了中唐以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家“文以明道”的基本思想,将文学社会价值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直到今天,这一思想仍旧深刻影响和指导着中国的文化艺术实践。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中央电视台无时无刻不在电视文艺中传达着“文以载道”的美学思想。

董卿出身于书香门第,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工作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进修经历,更令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相对系统的认知和体验。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节目中董卿时常会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在一次中秋晚会上,导演组需要主持人谈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其他主持人立刻乱了方阵,而董卿却可以信手拈来,从容应对。

董卿在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硕士(MFA)毕业汇报晚会“一堂课”上谈到,“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讨论主持艺术,最终都离不开语言的艺术。特别是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语言博大精深,这一点在唐诗宋词的用字上,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之精、之美、之奇、之深。诗人写诗讲究一个诗眼。诗有了眼就成了上品,成了精品……像王安石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可以几十种方案不断地推敲;像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像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等,对文字的追求殚精竭虑。其实主持人也是一样的,语言的思想和情感是艺术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董卿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锤炼与古代文学巨匠对文字语言的锤炼勾连、对比,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主持人语用审美观。这不仅展现出其个人化的思想追求,也与“孔乙己”式的“掉书袋”严格区别。事实上,“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董卿对于主持艺术语言的至臻追求。这也无形中向时下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流畅的废话”发起了有力的挑战。诚然,无论何种类型的主持人,其有声语言表达都是以口语修辞为基础的媒介话语形态,但自然语言的形态中势必潜藏着高于受众平均思想认识能力的意义深度,否则,一旦主持人语言同受众语言之间的思想认识落差被抹平,传者意义也将无法顺畅流动,以至于难以调动起受众积极的接受愿望。

董卿的主持艺术,恰恰是以鲜活的个体形象,对主流文化艺术观念加以创造性“言说”,又基于其广泛而深刻的观众基础和文化影响力,言传身教。可以说,董卿的思想蕴藉与所在平台的文化选择实现了有机对接,进而达到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和而不同”的艺术语言审美张力

时下,当生活化、日常化、随意化逐渐演变为电视文化的主流取向时,铺天盖地的口语传播挤占了电视话语的绝大部分空间。传统文化退避三合、精英文化左右为难。而作为央视综艺晚会类节目主持的当家花旦,董卿也势必面临着艰难的艺术观念的选择。在一次次大型文艺晚会的历练和洗礼中,我们不难发现,董卿的有声语言表达亲切自然却又大气恢弘,低沉舒展却又活泼灵动,意蕴丰满却不事张扬,字正腔圆却不矫揉造作。董卿也会在节目中和嘉宾热情调侃,甚至会借用一些流行语汇和网络热词,但她很注意分寸,从不把谈话导入“三俗”主题。董卿在庆典型晚会、行业型晚会和专题型晚会中,有意识地调整细微的表达方式,以适应节目类型和主题的需要,但她又很注意自我风格的整体和谐,极力做到切境、切旨。

因为央视的晚会类节目很多都是为配合重大宣传主题而创作的具有主流审美取向的节目形态,作为主持人,董卿努力调整自己艺术语言的处理方式。她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朗诵语体和谈话语体间自由切换,不着痕迹。朗诵语体的抒情性和谈话语体的交际性被董卿处理得水融、相得益彰。这也是她作为电视晚会主持人最大的风格化魅力之所在。所谓“外化而内不化”,董卿的艺术语言在充分观照大众普遍接受心理的基础上,恪守主流文化观念和精英艺术追求,竭力做到雅俗共赏,动静咸宜,张弛有度。董卿在大型晚会当中的主持也同日常生活口语保持适当的偏离,在此基础上,树立了东方女性独特的高雅韵致,彰显了中国气派。

董卿主持语言的审美张力集中体现在传统与时尚的对接、通俗与高雅的对接、口语与朗诵的对接。这与“和而不同”这一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艺术哲学不谋而合。其中,“和”体现为通俗化、大众化的一面,是追求主客体间和谐共处的理念,也是其有声语言在表层结构中对民众趣味的满足,在深层结构中与民众文化基因的融通与暗合;“不同”则是董卿对其个人化声音世界里生命情态和精神内核的坚守,这也集中体现出董卿对其艺术理想的捍卫。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区域信息生态系统及服务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