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产业盛世山雨欲来

时间:2022-10-05 03:46:29

山东文化产业盛世山雨欲来

当文化与产业联系在一起时,其意义与形式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物质的充裕之后,文化的消费便成了吃饭穿衣之外的另一个生活的主需求。在市场和政府的合力冲击下,文化产业以一种洗脑般的方式疾速闯入了人们的生活。素以文化大省著称的山东,近几年以全新的机制和手段来推进文化的产业化,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在市场的作用下逐渐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

山东文化的多与少

清朝乾隆年间山东籍官员刘公瑾,受派去外省做主考官,当地秀才以当地风貌出上联刁难他:“多山多水多才子。”刘公瑾见了微微一笑,以山东老家风物应答:“一山一水一圣人。”刘公瑾所自豪的,正是山东发展文化产业的独具优势。孔子、泰山和黄河,是齐鲁文化脉络的根源所在。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一山一水一圣人”只是山东文化的代表,作为齐鲁故地,山东文化的种类与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沿大运河的运河文化带、中部的齐文化圈、东部的山海文化区、济南的泉文化圈…-山东处处俯拾皆是文化。在这个文化的土地上诞生了孔子、孟子、孙子、管仲、鲁班、王羲之、诸葛亮等等历史上数不清的大师级人物,汇聚成了山东璀璨辉煌的文化历史长河。

在中国和世界面前,山东人可以自豪地宣告:山东不缺文化。今天,山东省有60个省级文化先进县、2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各地的文化活动竞相登台。鲁文化的发祥地济宁大打孔子牌,每年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济南乘文博会东风,把2006年作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青岛全力建设“两个文化产业群”,即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和以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群;聊城正在打造“江北水城”,一城清水养育了一城文化;泰安的国际泰山登山节、菏泽的国际牡丹节……精彩多样的文化活动展现了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带动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高速增长的山东省规划并启动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工程,以满足物质丰裕之后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拉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乘着市场经济的东风,近些年山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新兴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已初步形成门类较全、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尽管如此,山东的文化产业却未能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子,文化产业的滞后成了山东经济中的“短腿”。2004年,以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广东为7%,上海、浙江为6%,山东仅为2,7%,差距相当明显。

结构分布不均衡,产业规模偏小,投资渠道单一,开放程度还不够高,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一连串的不足让有着丰富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的山东极为头疼。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寻找优势文化资源和更加开放的市场,山东省文化产业化的速度和规模明显加快。

拉着文化走市场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素来清高的文化也不可躲避地沾上了“商品”的气息,为寻求生存发展之道,文化也在摸索产业走市场的路子。

山东省部分文化方面的专家坦言:目前困扰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要使文化产业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迅速发展,首要之举是搞活机制,注入市场因素,把市场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其实,山东文化产业的起步并不算晚。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东立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诞生并延续了潍坊风筝节、泰安登山节、曲阜孔子文化节等一大批地方性文化节会。但是,由于节会的着力点在于发展经济,其文化本身并未有实质性的展示与提高,说到底只是经济的一个引子和招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节会的运作者多是政府,单纯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活动却少之又少。所以,尽管类似的文化节会经过了几年十几年的发展,文化作为产业的发展仍徘徊在市场之外。

然而事实是,山东省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迫不及待。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山东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国第二。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区域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民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就会提高。为此,山东省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希望以健康活跃的文化产业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改变山东长期以来一二产业偏重的经济格局。

文化,面向市场才能创造财富、吸引资本。山东省在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在全国率先举办大型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让公益文化项目面向市场“找婆家”;让文艺院团与企业自由结合, “文企联姻”;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催生出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山东爱书人音像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发行公司,全省6000多家发行单位民营企业占了半壁江山。经过几年的开拓,山东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不仅传统文化产业增势强劲,新兴文化产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2005年,山东仅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山东出版集团三大文化产业集团的收入就近100亿元,引领了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数字电视、鲁版图书、鲁剧品牌等产业亮点。

文化资源联姻资本

山东文化部门在对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中这样表述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少,水平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资源利用水平低,从商业角度上看,绝大多数的文化产品,都与市场需求有距离,缺少发达地区文化产业那种市场穿透力。同时,山东省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依托主业形成文化产业链,没有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既然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其发展就必须依赖市场化运作,使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的消费品。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形式下,文化是经济生活的附属品,其本身不产生经济效益。而发展文化产业则是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就成了经济的一部分。在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行进中,观念和机制的改变必须先行。

2006年山东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是山东省文化产业改革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为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制上的范例。历时3天的文博会吸引了近100万的参观者,达成了316亿元的项目投资,堪称山东文化发展史无前例的巨作。本届文博会充分体现了发展文化的市场化理念。在展会招商中,共征集文化产业招商项目1440多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360个。整个文博会期间的80多项活动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7000多万元的费用未用政府投入一分钱。打造文化市场,为资源寻找资本,让资本发现资源,是文博会核心价值所在。

所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是快速发展山东文化产业根本所在。山东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民营文化经济,逐步寻找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近期,山东省确定了数字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创作业、发行分销业、文艺演出业、动漫产业、旅

游产业、体育产业、广告会展业、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等十大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发挥区域特色文化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特色区块,倾力打造壮大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

文化产业布阵

与广东、上海、浙江相比,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骨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总量偏小,资源相对分散,市场占有率不高,在全国文化市场中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企业和产品不多,能够创造较好经济效益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偏少。山东文化产业界的共识是未来5到10年,加快整合文化资源,壮大集团实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档次。

文博会的出发点之一就是立足山东区位优势,面向全国,辐射日韩,联动东南亚、欧美及其他国家,办成一个国际化的盛会,成为山东文化产业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山东沿海和中西部齐鲁文化带上,着力布局和发展一批旅游、演出、影视、会展、艺术品经营、出版、印刷、礼品和纪念品等文化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支撑山东外向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山东依靠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带,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带,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及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带等产业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山东确定了重点培育的三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5市,共同打造海洋文化;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集聚区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泰安、临沂、莱芜6市,突出济南的泉水和泰安的泰山,同时淄博的齐文化和聊斋文化、临沂的红色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莱芜的钢城文化等均有了新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及运河文化、黄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包括济宁、德州、枣庄、滨州、聊城、菏泽6市,济宁市以推进儒家文化产业化为主,打出“孔孟之乡”和“运河之都”的招牌,聊城市大力打造“江北水城”,菏泽主打牡丹牌,枣庄深挖铁道游击队等红色资源,德州、滨州则向工业旅游用力。三个文化产业集聚区覆盖了山东全省。各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既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又互相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共同编织山东的文化产业网。

山东文化产业的海外战略则主打孔子牌。孔子文化最具比较优势。在当前多元共生共存的文化世界里,孔子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尊崇。孔子文化产业成为最具原创性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在本次文博会上,山东向海内外征集了多尊孔子大像和200多幅孔子的画像,并制定了孔子标准像;举办了孔子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以孔子文化为主,山东通过引进外资的形式实现文化产品走出去,推出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带动山东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步,山东省的文化设施建设也是日新月异:济南集中精力建设齐鲁文博中心、山东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等重点项目;规划在曲阜和邹城之间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面向全世界征集建设创意方案;组建了图书、音像、文物、艺术品等一大批文化超市。济南古玩书画市场,济南、青岛演艺市场,淄博陶瓷琉璃市场,潍坊民间工艺品市场等特色文化市场已初具规模。

上一篇:百万富翁回乡淘宝 下一篇:英雄山下的淘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