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教学应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

时间:2022-10-05 03:28:17

习题课教学应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

习题课教学包含课上老师讲解例题和课下学生自己做题两个方面。因为高中物理是高中所有学科中学生认为最不好学的科目,那么如何让学生打消对物理学习的恐惧,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习题时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增强信心,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认识到应重点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一、提高在阅读习题中获得关键信息的能力即审题能力

1.会挖掘隐含条件

学生在运用物理规律解题时首先必须从习题中找到关键信息,有时题干很长,有时题干就只是一句话,那么如何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有用信息呢?因为能否准确的找到关键词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败,这就要在平时训练时多让学生注意物理词汇,如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又如物体恰好通过圆周的最高点(这说明物体在最高点有最小速度),再有就是如“恰好”、“正在”、“最大”、“最小”、“光滑”、“至少”、“增加到”、“增加了”等常见的词汇是我们解物理题的关键词语,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到过程和状态的隐含条件。

2.能排除干扰条件,避开“陷阱”。

在习题中常常会有出题人设计的一些与解题无关的干扰条件,那么我们怎样让学生去识别真伪条件呢?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刹车问题,就存在刹车后几秒内停下的问题,而出题人一般会让学生读题后直接运用公式带入题中所给的时间进行求解,这往往使学生进入出题人的陷阱,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讲解习题时多注重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考虑物理问题,那就是车一旦停下不可能在动即刹车的最终状态是静止。

二、构建物理知识网络,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1.构建知识网络

审题完成后,学生面临的是如何将题中的条件和信息与学过的物理规律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提前形成物理知识网络,那么如何建立呢?教师在让学生记忆概念和物理公式的过程中,就应适当的指导学生以各种知识体系去构建知识网络,如树干式知识体系,这样学生通过平时自我尝试去总结归纳很容易将学过的知识记牢。

2.建立物理模型

学生如何去建立物理模型并能熟练的将已掌握的物理规律模型拿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讲课时应系统性的讲解物理习题,以便培养学生能够自己从学过的知识中总结出运动规律及模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物理运动的特点方面抽象概括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模型、竖直上抛运动模型、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等,从受力的特点方面可以概括出如共点力平衡问题、关于弹力方向判断的绳杆问题、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问题、圆周运动中的最高点临界问题、磁场中的左右手定则问题等,这些规律模型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够运用自如,那么物理计算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三、熟练应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1.数学知识的储备

物理习题的计算能力并不像数学科目那样要求很高,只因为数学是物理学研究的工具,如牛顿为了研究物理知识发明了微积分,高中物理在计算上首先要让学生们储备数学知识和方法如数学中的勾股定理、三角函数、求极值的方法(配方法、判别式法、图像法等)各种函数图像等平面几何知识(相似三角形)矢量三角形运算、球的表面积、体积的求法。在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时我们就给学生补习初中的三角函数知识,并且配备相应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回忆起以前的知识,因为三角函数在我们讲解力的正交分解计算时是必备的,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利用三角函数求力的大小。在高考时物理图像问题是重点,而学生对于图像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图像的特点进行解题,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2.创造氛围,计时训练。

学生在考试时还容易犯一个通病就是一看就会,一列就错,一般认为这是粗心惹得祸,实际上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能力较差,教师应在平时让学生在做题时有紧张的氛围,多让学生练习列物理关系式,养成独立思考解题的好习惯。并能迅速解出结果,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提高。

以上是我在物理习题课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习题课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得心应手。

上一篇:中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策略 下一篇:合作学习要讲究科学和实效